王朦朦
(河南大學 河南開封 475000)
排球運動在高校師生中有廣泛的受眾群體,可以說是高校體育運動中必不可少的運動形式,很多學生都優先選擇排球作為自主科目。然而在排球實際教學過程中也相應增加運動損傷發生率,輕者會給學生帶來不便,重者危機生命,還會嚴重打擊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綜合發展。為保障大學生運動安全,減少運動損傷,該文特選取某高校作為研究對象,調查分析常見運動損傷。
選取某高校2013級340名排球選修課發生過運動損傷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男性158名,女性182名。采用問卷調查法,整理統計法對其進行調查。
運動損傷原因及其常見損傷部位調查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首先肩關節;肩關節是典型的球窩關節,由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可以完成屈、伸、外展、內收、外旋、內旋、環轉七種動作。大學生在進行排球運動中,較弱的肩部力量不能準確扣空球,上肢動作僵硬,直臂下壓扣球,從而損傷肩部韌帶,嚴重時可產生撕裂傷。肩關節會因頻繁扣球其轉肩活動會超出活動范圍,在結節間二頭肌長頭肌腱橫向滑動及有時局部負擔過重,從而反復摩擦肌腱的腱鞘,形成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炎。其次膝關節;膝關節是人體最大且構造最復雜,損傷機會亦較多的關節,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構成,上述三個部位緊密聯系韌帶、關節外部的肌肉、肌腱和關節束。此部位損傷的主要原因是排球相關基本動作要屈伸和扭轉膝關節,使其處于半屈曲位(130~150°),從而準確發力,然而此位置恰巧是解剖生理弱點,會相應減弱關節穩定功能且關節有輕微的內外旋,脛腓骨和股骨之間不斷相互摩擦,進而損傷膝關節的髕骨、半月板及韌帶。第三踝關節;踝關節又名距骨小腿關節,由脛、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支撐其穩定性主要來自兩側韌帶,內側韌帶是一束叫寬厚的三角韌帶,外側韌帶相對于內側韌帶,承受力不如前者,再加上足內弓作用力指向外側,無形中增加踝關節潛在的不穩定性。有時踝關節的扭傷還來自不正常的腳內翻或外翻時產生的巨大壓力。內側副韌帶是排球運動中最容易導致踝關節損傷的部位[1]。許多學生存在最明顯的錯誤為右腳尖的轉幅度過大,右腳足尖在蹬踏落腳時有屈背動作,此時踝關節已經不處于正常的解剖體位,從而拉緊內側韌帶處并擠壓外側韌帶,十分容易損傷踝內側韌帶。
表1 運動損傷原因調查統計
(1)缺乏損傷預防意識;當發生運動損傷時,一大部分原因與教師、學生沒有牢固的預防運動損傷知識認識有關,即便有也只處于表面階段。在平時排球教學和訓練中,教師忽略最多的部分是學生運動安全意識的培養,過于重視基本理論知識和戰術教學。再加上排球運動技術復雜,學生在訓練中要完成大量的跳躍和移動,尤其扣球聯系中,若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損傷預防,最常見的是隨意讓排球滾至網下,會極有可能導致扣球的同學在跳躍時踩到球上,從而造成膝關節或踝關節扭傷,嚴重腿部骨折。
(2)技術不規范;排球運動具備較強的復雜多樣的技術特性,每項技術都有不同的動作技巧和結構變化,避免發生運動損傷的前提是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然而在排球教學中,學生之所以會發生運動損傷,和沒有準確掌握排球技術有著緊密的聯系。若在實際練習中,忽視動作的規范性和正確性,不能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長期以往會下意識形成錯誤的條件反射,進而違背技術動作和人體結構系統的和諧性。十分容易損傷機體組織。如發球用力順序不夠規范和合理,會損傷手指關節或被球集中,若學生不能正確完成后引、緩沖等墊球的準備姿勢,而是將球直接用力墊出,輕者手臂淤青,重則會有嚴重的閉合性損傷。
(3)心理素質欠佳;我國排球運動心理訓練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處于初始階段,高校大部分排球教師和教練員對心理訓練的重視程度都不如技術訓練。技巧、戰術訓練和身體素質訓練是排球教學和訓練中的主要部分,學生都沒有經歷比賽的經驗,缺乏良好的賽前競技心態,心理素質都很差,一旦遇上新奇異常刺激,中樞系統會處于超限限制狀態,反應速度緩慢,思維混亂,情緒不穩定,技術動作變形,從而發生意外損傷[2]。
排球教學中重視基本知識和技術機能是必然的,除此之外還要培養學生預防意識,讓其了解運動損傷的產生機制和危害性,從思想上正確認識到提高排球技,戰術水平的重要保障在于預防運動損傷。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預防運動損傷思想,掌握科學預防運動損傷的措施,防患于未然,盡可能地避免發生運動損傷。學生在發揮主動能動性的同時要服從教師統一安排,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修養,也有利于避免發生一些意外事故。
表2 常見損傷部位
排球技術指在規則允許的前提下,運動員采用各種合理的擊球動作和完成擊球動作等配合其他動作。對于排球教學來說,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表現在于掌握正確規范的排球基本技術動作,才會避免運動損傷。然而若技術不準確,引起運動損傷是必然的。所以,教師更應注重在排球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鞏固基本技術動作,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避免運動損傷。堅持循序漸進原則,不急于求成,以免因事與愿違導致學生受到意外損傷。此外,教師還應合理安排運動量,正確認識和處理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關系,科學訓練,減少局部負荷[3]。
雖然高校學生經歷了初中、高中學習階段,但心理素質還未成熟,所以,幫助大學生解決某些心理問題可采用團體訓練的方式。一般在學校中,團體是自然存在,受教育者都有共同面對的發展問題和困擾,更容易接受同齡人的建議,更關注周圍人對自身的評價,因此,團體訓練更適用于改善大學生情緒,掌握開發心理潛能和基本技能。
總而言之,人們在運動過程中出現運動損傷是必然現象,學生在排球教學中運動損傷率極高,多發于肩、膝、踝關節等部位。導致學生運動損傷的原因有多個方面,如心理素質欠佳,技術動作不規范或錯誤,準備工作不充分及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等,高校排球教師應結合常見運動損傷部分及原因制定預防措施,從而減少運動損傷發生率,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質。
[1]李湘濃,黃兆媛.對高校排球教學中運動損傷原因的探微[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0(3):220.
[2]楊慶偉.對遼寧省普通高校排球教學中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J].科技信息,2012(5):237.
[3]伊亮.對高校排球教學中運動損傷預防的幾點思考[J].體育時空,2014(1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