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書勛
(攀枝花學院體育部 四川攀枝花 617000)
逆向思維應用于羽毛球課程設計的實驗研究
范書勛
(攀枝花學院體育部 四川攀枝花 617000)
通過10年羽毛球教學發現我校喜歡打羽毛球的學生很多,但學生的整體水平卻成下降趨勢。排除客觀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從主客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設計了“逆向思維教學”實驗并在羽毛球選項課中進行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班學生對羽毛球技術的掌握和學習興趣優于對照班。論證了逆向思維教學方法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運動技術的掌握率,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逆向思維 羽毛球 課程設計 實驗研究
傳統的羽毛球教學過程為學生逐步學習羽毛球各項技術然后進行比賽規則及技戰術理論的學習最后進行教學比賽。然而學生在一開始的學習過程中對羽毛球技術的重要性并沒有很深刻的認識,導致學生在技術學習階段中興趣和積極性并不高,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難免感覺枯燥,教學效果顯然不理想。逆向思維是對事物觀點反過來思考的思維方式,其普遍性、批判性、新穎性的特點使它能夠克服思維定勢,破除由經驗和習慣造成的僵化認識模式,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隨著逆向思維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人們對逆向思維的認知程度也越來越高,其優勢也越來越明顯。逆向思維使人們對事物認知的不斷深化,其思維方式的三大類型在各方面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隨著高校體育課改革的不斷深化,體育課中學生學習的項目多樣化、專業化的程度也越來越高,但學生技術基礎不一對體育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對教學過程的逆向思維設計,先進行簡單的比賽,然后對學生在比賽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并對比高水平的比賽中運動員的表現,尋找自己與高水平運動員之間的技術差距,激發學生學習技術的興趣和動力,使學生認識到各項技術的重要性,從而在技術學習階段能夠更加認真的學習技術。在中期再次進行比賽,使學生通過自己在兩次比賽中的表現再一次認識到運動技能的重要性,使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羽毛球運動。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中后期再對運動技術進行改進,并輔以戰術理論知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各項羽毛球技術和戰術,使學生在以后打球的過程中能有更好的表現,體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1.1 研究對象
攀枝花學院2013級、2014級羽毛球選項班中隨機選取4個班共160人,其中兩個班80人的對照班,另外兩個班80人為實驗班。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關于羽毛球教學改革的論文,查閱關于逆向思維在羽毛球教學、訓練中的應用的資料,及逆向思維在橫向領域應用的相關資料。

表1 實驗前對照班與實驗班各技術成功率對比表

表2 實驗后對照班與實驗班各技術成功率對比表
1.2.2 調查觀察法
走訪川內開設羽毛球項目的高校教師,觀摩其它教師的羽毛球課,調研羽毛球課程的教學過程和方法。
1.2.3 實驗法
實驗在4個選項班內進行,實驗前對照班和實驗班分別進行正手擊高遠球技術、正手發高遠球技術、反手發前場球技術、正手吊球技術、正手殺球技術共五項技術進行成功率統計。要求學生使用“R·S·L№ 775速”羽毛球進行測試。對測試數據進行數理統計分析無顯著差異,說明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的羽毛球技術水平屬同一層次,無明顯差別。
1.2.4 數理統計法
實驗前后分別對4個選項班學生的5項技術進行成功率統計,對測試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2.1 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環節設計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前7次課逐步進行各項運動技術的學習(依次學習基本步法,握拍方法,正手發高遠球、正手擊高遠球、反手發前場球、反手擊高遠球,正手殺球、正手吊球、網前搓球)→第8次課為羽毛球理論課(進行羽毛球常識、競賽規則及裁判方法、比賽戰術的學習)→教學比賽。傳統的教學環節設計對學生來說屬于“填鴨式”教育方法,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過程,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教學比賽的時候學生很少能將所學技術應用到比賽中,即使用到,也是一些不成熟的技術動作,不但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定型,反而會因會變形的動作抵消之前的動作肌肉記憶。雖然后期教學比賽有利于學生理解戰術但對于技術動作來說負作用很大。
2.2 實驗班采用逆向思維教學環節設計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介紹簡單的比賽規則并進行比賽→對比高水平比賽(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激發學習興趣)→進行基礎技術教學(學習簡單步法、握拍方法、正手發高遠球、正手擊高遠球、反手發前場球、正手吊球、前場放網、挑球)→學習完整的比賽規則及簡單戰術→教學比賽(通過此階段比賽認識到通過技術的學習自己的比賽水平有極大的提高)→進一步學習高難技術(正手殺球、反手擊高遠球、正手吊球、搓球、推球)。逆向思維教學環節設計帶有強烈的啟發式教學,一步一步引導和激發學生掌握技術的欲望。
2.3 逆向思維教學方法的實施重點
實驗班學生的教學重點放在通過不同階段的比賽激發學生學習技術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的對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比賽進行評價,學生通過觀摩比賽體會高低水平之間比賽的技術和整體差距,進而加深對羽毛球技術重要性的認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后續的學習階段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各項技術。
3.1 實驗前對照班與實驗班動作技術成績比較
為了檢驗實驗效應指標的有效性,確保實驗結果的可比性,教學實驗前對實驗樣本進行測試。教學實驗前對160名樣本分別進行技術動作成功率測試,要求統一采用“R·S·L№ 775速”羽毛球進行測試。對測試結果使用“SPSS”進行分析對比,其各技術動作平均成績沒有差異(P>0.05),樣本來源同一總體且合理有效(見表1)。
3.2 實驗后對照班與實驗班動作技術成績比較
通過逆向思維教學方法實驗,實驗班學生的各項測試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班學生成績,且差異較顯著(P<0.05)單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如表2,如此說明通過逆向思維對教學環節進行調整對學生掌握各技術均有較為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樣條件下,逆向思維教學方法較之傳統教學方法教學效課更為明顯。
總之,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的使用逆向思維方法對教學環節進行調整,學生在掌握技術動作上有明顯提高,教學并效果較之傳統方法有明顯提升。
4.1 結論
傳統教學方法是先學習運動技術和戰術理論再進行比賽,初始的學習階段因缺乏“求知欲”而導致學習興趣不高在運動技術學習階段不夠認真。在后期比賽中想將所學的技術應用于比賽進行發揮卻因技術基礎差而輸掉比賽或打得不愉快,進而對羽毛球的興趣再一次減弱。而逆向思維的教學環節設計使學生通過不同水平層次的比賽的精彩程度尋找出技術差距,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運動技術的心理需求,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F代教育學認為:學習動機是直接地推動學學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而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即求知欲。在羽毛球逆向思維教學實驗中,教師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各項技術,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4.2 建議
在羽毛球教學中,合理及適當的采用逆向思維對教學環節進行調整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羽毛球項目的認識,從而產生“求知欲”。如此學生在學習技術動作時能更加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提高各項技術水平,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1]田永強.逆向思維的神奇[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3.
[2]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體育統計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
[3]朱冠錚.普通高校羽毛球公共體育課教學設計與實證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4.
[4]龔亮華,周志輝,于作軍,等.羽毛球正手高遠球“反序教學法”實驗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7):43-44,77.
[5]耿海燕.“逆序教學法”在大眾健美操普修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
G847
A
2095-2813(2015)09(c)-021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