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紅(賀州學院,廣西賀州542800)
古村落作為中國農耕文明和鄉土文化的載體,無聲地記錄了逝去的世間劇變。尤其是在一些欠發達地區的村寨,由于交通等因素的滯后發展而缺少與外界的各種信息聯系,形成了特有的封閉發展現象,并以滯后的村寨形態和孤島型文化為表征,與周邊地區比較,顯現出聚落形態、生活方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時代差異性,這些孤島型古村落作為傳統社會的化石地、民族民間鄉土文化的載體,正發揮著其特有的傳承功能和文化記憶功能。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孤島型古村落相對于主流文化而言,其民族文化具有極強的脆弱性,在進行鄉村旅游等景觀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外界強勢文化的強大沖擊,極易喪失自身民族文化特征。由于各地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孤島型古村落經濟條件、社會條件、生產生活條件和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其所處的自然景觀和村落整體風貌也受到越來越嚴重的破壞,甚至于面臨民族文化消失的巨大威脅。
長期以來,人們被孤島型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的問題困擾著,針對孤島型古村落保護的思路也在發生著轉變,從以往片面強調單體村落建筑的保存向關注村落整體歷史環境保護方向發展;從強調村落的年代和歷史價值向關注村落生活空間的永續利用和特色維持方向發展;從單純保護村落過去的歷史向促進村落未來和諧共生的方向發展[1]。筆者通過研究廣西黃姚古村落景觀特色維持,針對古村落景觀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在當前歷史任務下,如何實現孤島型古村落生活空間的永續利用和景觀特色的保護與傳承,以期為該類景觀的保護與開發提供一些新思路。
1.1 場地區位 黃姚古鎮坐落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屬賀州市昭平縣,距鎮政府駐地2 km,距縣城70 km,現在全村總面積4.5 km2,耕地面積119 hm2。黃姚興起于宋朝,距今有近千年的歷史[2]。由于四面環山,易守難攻,交通不便,這使得古老的建筑、眾多的文物得以保存至今,形成一座典型的孤島型古村落。
1.2 黃姚古鎮的主要景觀資源及特征 黃姚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建筑工藝精湛、民風古樸、保存完好的明清小鎮。雖然方圓僅1 km2,但眾多的亭臺樓閣、廟宇宗祠使得黃姚如同世外桃源一樣[2]。古鎮于1995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5年9月19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外旅游品牌推廣峰會的授獎大會上,黃姚古鎮被亞太地區旅游合作組織、世界華僑華人旅游合作組織和中外旅游品牌推廣峰會組委會聯合推介為“中國最具旅游價值古城鎮”。2007年6月9日公布的第3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評選結果中,黃姚古鎮榜上有名。
1.2.1 自然景觀。自然景觀要素通常包括地形地貌、山脈、水體、植被等,而地形地貌奇特度,山脈、水體、植被的稀有性和規模度等景觀要素的特征更是評價孤島型古村落自然景觀的基礎。黃姚具有獨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景觀,周圍有受到剝蝕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峰林、峰叢,以及以洼地、豎井、溶洞等負地形為特征的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周圍群山聳立,酒壺、真武、雞公、疊螺、隔江、天馬、天堂、牛巖、關刀等九座挺拔翠綠的山脈宛如游龍,從四周聚向古鎮;姚江、寶珠江、隔山江始終貫穿古鎮,它們在古鎮里呈“S”形,除供給人們日常生活用水之外,還灌溉著當地平闊的田野。村民利用它們修建了良好的排水和蓄水系統;這些豐富而布局獨特的山脈和水系網絡資源增加了自然景觀的稀有性和規模度。鄉土植物以常綠闊葉林、馬尾松林和柏林以及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為主。主要植物有樟科、???、松科、杉科、山茶科、杜鵑花科等。植物生長狀態良好,植被群落結構豐富,覆蓋度高,另外鎮內有8棵千年古榕樹,夏日濃蔭匝地,冬天郁郁蔥蔥,為人們遮風擋雨,又以千年以上的樹齡無聲地向人們講述著古鎮悠久的歷史。
1.2.2 聚落形態。黃姚的聚落形態整體呈塊狀,村鎮基本形態格局完整,房屋比較集中,平面形態近圓形,以道路交叉點為中心集聚眾多建筑。聚落選址深受東南地區漢族風水文化的影響,坐落在山環水抱的小盆地中,被群山環抱,綠水繞行,具有東南風水理論所要求的全部要素,是上乘的“藏風、聚氣”之地。古鎮還具有嚴謹的聚落結構,東部姚江兩岸是主要生活和公共娛樂區;姚江以西,興寧河以北,小珠江以南地區是商業區,表現出較高的聚落空間秩序感。
1.2.3 人文景觀。景觀的歷史悠久程度,歷史文化價值,以及其真實性與完整性是人文景觀價值的體現。黃姚古鎮保存有三百多棟明清古民居,建筑面積約16 000 m2,單體民居的平面布局特點可以總結為:“一井一龕,兩進一廳堂,大門不開走側廊”。建筑都是順應地形走向而建,建筑群既規整又靈活。單體與建筑群多注重防御功能,留存有多處明清時期建造的石板路、古橋、古井、門樓、城墻、祠堂、廟宇、社等園林建筑群,它們隨處可見,并各具特點,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觀賞性和文化性,是先輩們留下的一件件融美學與力學、建筑與藝術為一體的藝術品,為古鎮的一大特色。
古鎮不分大街小巷,全部鋪就青石板,分布有8條主街道:連理街、金德街、迎秀街、安樂街、龍畔街、中興街、天然街、鯉魚街。這8條主街道寬2~5 m,把黃姚連成一體。石板鋪砌數量遵循我國傳統建筑的數字象征手法的設計理念,在主商業街上,街道寬度為奇數塊石板鋪砌而成,通常寬度為3~7塊石板,盡顯主商業街的陽剛之美,表現出商業街的重要性。而在一些小巷子或商業街延伸出去的非主干道上,石板數目鋪成偶數,或隨意使用碎石板鋪砌,體現出處于從屬地位的陰柔之氣。
“黃姚八景”頗負盛名,所有景點均以黃姚山水風物人文為主題,充分體現了該地的漢文化發展水平,如寶剎晚鐘、珠江夜月、真武屏障、盤道石魚、文明晴嵐、螺蚰秋云等。
2.1 部分斑塊破碎化,廊道景觀連通性差 從黃姚古鎮區域景觀水平尺度來看,形成以農耕田和自然綠地為基質,道路、河流和灌溉渠道為廊道,居民點和水塘為斑塊的景觀鑲嵌結構。但近年來隨著古鎮旅游業的發展和中心地帶的改造,原居民逐步外遷,使得原有農田減少并被碎化,另外居民區外遷新修了一些道路,這些道路的修筑打斷了原有一些河流渠道以及河岸綠帶的連通性。
2.2 后人工景觀與古鎮原生態景觀之間巨大的差異 作為一個居民的聚居地,黃姚古鎮從整體布局到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材料、工藝裝飾、施工工藝、環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風貌,道路和水系維持原狀,石板路、古橋、古井、門樓、城墻、祠堂、廟宇保留至今。然而,近幾年的開發建設中,大部分新建和修復的建筑都是采用現代材料和技術,這些與古城風貌相背離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筑”使得古鎮不僅在村落建設、維護修繕、保護的過程中出現現代化時尚要素的作用過程,而且正逐漸喪失傳統的古鎮生活景觀。這種濃重現代氣息無不侵蝕著古鎮的原真性,形成了后人工景觀與古鎮原生態景觀之間巨大的差異。
2.3 新建區與古鎮的原有布局缺乏連續性 中國古鎮的選址與布局十分講究風水。風水也是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包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辯證思維。近年來,一些建筑學方面的學者專家親臨黃姚古鎮進行實地考察。他們一致認為,黃姚古鎮街道布局屬于九宮八卦式的,具有歷史研究價值。據當地村民介紹,黃姚古鎮的整體布局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設計師們出自各姓的族老,并由族老們組成街道建設理事會。黃姚街道建設理事會有嚴格規定,如建房要因地勢而建,服從布局需要,界址由理事會定出,絕對不能更改;各姓民眾要求建房,首先向族老提出,理事會按報名先后,根據用途統一安排,做住家的在小巷安排,開鋪做生意的在大街安排等。從此,黃姚街巷的布局的確酷似八卦陣,人們不得不佩服當時設計師的獨具慧眼和高超的設計構想。如今新居住區與新道路的建設并沒有受到嚴格的控制和指導,更沒有延續原有九宮八卦式的街巷,使得新建區與古鎮的原有布局之間沒有很好地銜接。同時,亂建現象普遍存在,對道路的通達性與建筑的協調性造成阻礙,也嚴重影響了古鎮的整體風貌。因此后續建設如何保護與延續古鎮的獨特布局是古鎮保護的一大難題。
3.1 注重古鎮景觀原真性的保護與傳承 追求規模化、時尚化的新建筑已成為破壞古鎮景觀原真性的關鍵原因。規?;?、時尚化成為在古鎮建設過程中,逐步滲透并破壞整體景觀的關鍵環節,應該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并建立“適度與協調”的調控機制——實現規模的適度,風格與古鎮傳統景觀的協調[3]。
對“新景觀”進行過濾,過濾那些對古鎮景觀容易造成破壞,與古鎮景觀不相容的沖擊因素。
生活方式是古鎮原真性保護與延續的靈魂。古鎮傳統景觀是當地人在生活中逐步創建起來的,是此時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大地上的投影[4]。只有考慮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尊重當地人的生活習俗,古村落的自然環境才能延續,傳統文脈才能傳承[1]。
3.2 科學規劃維持傳統景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保護古鎮自然景觀的基底(農耕田和自然綠地),合理規劃古鎮景觀的斑塊(居民點和水塘),在對斑塊進行嚴格管理的基礎上規劃建設連接斑塊的廊道(道路、河流和灌溉渠道)以維持自然景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維護古鎮整體景觀格局的穩定性和完整性。古鎮物質空間格局的地形地貌、建筑格局、道路格局,水系網絡和鄰里景觀的系統性、獨立性、連續性和完整性與古鎮人文景觀形成有機的整體。對古鎮景觀整體的保護和對古鎮的維護是古鎮景觀管理與景觀延續的重要機制。保護與維護是對傳統景觀的延續,而不是新建的仿傳統景觀。對時間過程中逐步自然損壞的構成進行人工維護,保持其原有的歷史風貌。
3.3 建立健全保護機制 千百年來古鎮之所以能維持嚴整的結構體系,應歸功于古鎮傳統的管理機構(街道建設理事會)和嚴格的管理制度。因此針對目前的亂拆亂建現象,古鎮必需建立一個政府為主導,專家、技術人員與當地鄉村民眾和社會組織團體共同參與的合作機制。政府主導的開發與保護可獲得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傾斜;專家規劃則可防止盲目的開發與破壞性的建設,且專業技術的支持有利于古鎮的持續發展。當地村民的支持和參與是古鎮景觀保護的關鍵因素,應建立村規民約。在村規民約中,增加明確保護聚落傳統景觀的條文,以多種方式引導和調動當地群眾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在保護的前提下,引導群眾合理利用傳統景觀,同時可以激發大家對古鎮的認同感和景觀的遺產保護意識[1]。
我國現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多分布在交通、經濟欠發達地區[5],而面對強勢的技術、文化的沖擊,這些孤島型古村落都存在一定的脆弱性[6]。因此,應充分認識這些古村落景觀存在的形態及發展演變的規律,認識這一特色景觀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應以科學的態度去開發利用,使之成為惠及子孫后代的永久財富,以它的可持續性發展來維護整個人類文化生態的平衡與健康發展。
[1]朱雋.從古村落文化保護到村落文化景觀保護[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規劃和科學發展:200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天津:天津電子出版社,2009:2892-2900.
[2]陳理,蒼銘.黃姚古鎮[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
[3]王運才.景觀生態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148-149.
[4]俞孔堅,王志芳,黃國平.論鄉土景觀及其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J].華中建筑,2005(4):123-126.
[5]陳甲全,張義豐,陳美景.古村落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3):10103-10105
[6]牛丹丹,段淵古.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以京西靈水舉人村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0):2058 -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