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兵 (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安徽合肥230036)
農業機械學精品課程建設是農業機械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同時也是農業機械學教學工作的基本建設內容。安徽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學是省級重點學科,通過近十年來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專業師生的不斷努力及校院各屆相關領導的支持,2011年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2014年經省教育廳批準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農業機械學是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既包括農業機械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應用性,是典型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課程。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其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也應進行必要的調整與創新,特別是近年來新興技術在現代農業裝備的應用,對于農業機械學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1-5]。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業機械學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及體現精品課程的價值,充分發揮精品課程在資源共享、課堂教學錄像、網絡平臺搭建和建設、教學團隊構建中的作用,根據農業機械系的實際情況出發,從以下方面進行了探討。
安徽農業大學作為安徽省內唯一設有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專業的本科院校,主要承擔省內農機人才的培養任務,學校各屆領導高度重視農業機械的學科發展,目前本專業為一本招生,學生就業主要集中于農業機械制造、農業機械化管理、農業機械檢測、農業機械推廣及農機科研等部門。農業機械學是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自1958年農機系成立開設此課程至今,與其他兄弟院校不同的是,即使是農機行業低谷期也從未間斷,充分體現了學校各屆領導對農業機械專業的關心及本系教師對農機專業的熱愛。經過近50年的教學實踐,在農業機械學教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農業機械系現有理論課教師11人,實驗課教師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6人。
農業機械學是綜合性與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型學科,本科層次教學主要講述耕作、播種、管理、收獲等各個農業生產過程的農業裝備的種類、結構及工作原理等。耕作機械主要講述鏵式犁、圓盤耙及旋耕機等內容,在鏵式犁相關章節中刪去鏵式犁測繪相關內容,建議學生自學,并適當增加歐美等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翻轉犁、深松機等農機具。播種機具中略講傳統播種機,特別是已淘汰的相關機構,主要講述其在當時的價值。增加免耕播種機內容,特別是免耕播種機中的排種器、開溝器及防堵裝置等,同時增加氣力式輸種裝置、氣吸式排種器在玉米、小麥等作物播種中的應用。管理機械主要講述中耕除草的作用及對降低農作物農藥殘留的意義,增加中耕除草關鍵部件的結構原理。近年來,隨著安徽省玉米振興計劃的推進,對玉米聯收機需求迫切,應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增加玉米聯收機結構、原理及常見故障維修等相關內容,以便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
教改前由于課時等原因并未設置農業機械學課程設計,雖然有些專業基礎課程中有課程設計內容,但一般為變速箱、機床夾具等通用機械或部件的設計,與農業機械的關聯有限,作用不大,因此要增設農業機械學課程設計,其主要目的是為學生在系統地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后,提供一個較完整的從事農業機械設計初步實踐的機會。將所學的農機專業理論知識運用于一個真實的農具,通過機械傳動方案總體設計、機構運動學、力學分析和綜合,進一步鞏固相關專業基礎課程內容,并最終得到初步的農機設計鍛煉,培養學生檢索資料、繪圖、運算的技能。同時農業機械學課程設計有利于培養農業機械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隊伍建設是高校教學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科及專業建設的基礎。經過多年的努力,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農業機械課程組已初步形成一支知識結構全面,年齡結構合理,職稱及學歷水平較高,科研創新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具有較強合作意識的課程教學團隊。農業機械學師資隊伍建設應符合學校的辦學定位,要適應教學一線需要及學科發展要求,主要以培養青年教師為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師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實施者,是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深化素質教育的具體承擔者,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不僅關系到人民教師的形象,關系到教育的形象,而且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農機系以學校先進教師為榜樣,加強在職教師思想品德教育,樹立愛崗敬業,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崇高理想。
積極培養青年骨干教師,提高其業務素質,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要求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的每位老教師指導一名新進青年教師,互相觀摩教學,取長補短,讓青年教師在教學第一線得到熏陶、鍛煉并迅速融入教學工作。鼓勵青年教師繼續深造,創造條件讓青年老師到國外或國內學校進行學術交流,提高業務水平,開拓學術視野。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傳統農業機械學理論及實驗課程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客觀地看,這種教學方法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別是20世紀中后期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及時代的發展,當前已步入信息時代,學生信息來源渠道已不限于教材或圖書館藏書。由于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來源越來越廣泛,教師更多的精力應放在如何引導學生學習,而非以前的“填鴨式”教授。如何針對“90后”學生的心理特點,研究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是高校老師值得深思及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農業機械學的教學過程中,嘗試采用案例教學法,主要是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使相關項目設計方案進入課堂,讓學生對具體機構進行細致的分析、審理和討論,從而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評價。這種教學方法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加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能力。案例教學法在農業機械學課程中的應用充分發揮了它的啟發性、實踐性,開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判斷能力、決策能力和綜合素質。加強討論教學法在課堂中的應用,在農業機械學的課堂教學中多處采用討論法,比如在講述插秧機的分插機構時,可以先講述現有的幾種分插機構類型,具體應用于什么插秧機,為什么有的分插機構被淘汰,可以讓學生討論,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展開學習,讓所有的人都能參與到明確的集體任務中,強調集體性任務,強調教師放權給學生。討論教學法實際屬于合作學習,其關鍵在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共同負責,從而達到共同的目標。通過開展課堂討論,培養思維表達能力,讓學生多多參與,親自動手,親自操作,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在農業機械實驗課程教學中,可以采用體驗學習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體驗學習可以讓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的建構,親歷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并在此過程中體驗知識和體驗情感。它的基本思想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過程并不是一個“教師傳授—學生聆聽”的傳遞活動,學生獲取知識的真實情況是在親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領悟知識,在“探究知識”中形成個人化的理解。在農業機械實驗課程中可以通過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來進行相關課程的教學,例如播種機排種器性能檢測、小型農用汽油機不同工況耗油率的檢測等,只提出實驗目的,具體實驗方案、實驗方法、實驗儀器選用等可以由實驗小組自行設計,通過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改變了傳統農業機械學的認知性實驗中單純老師講授農機具結構原理的局面,加強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提高了動手能力。
在農業機械學的教學過程中,在采用傳統教學手段基礎上,將信息技術手段與該學科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借助安徽農業大學BLACKBOARD互聯網教學信息平臺,充實課程網絡信息內容。學生不僅可以通過課堂學習,也可以課后通過BLACKBOARD平臺進行自學、預習及課程復習等。本課程充分利用互聯網知識傳播的優勢,實現了知識資源的共享。目前,本課程的電子教案、電子圖書、教學課件、教學視頻等已經上網,學生可以通過點擊相關網頁實現在線學習,打破了時空界限,為開展“自主學習”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使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通過農業機械學省級精品課程建設,農業機械學教學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更加先進科學。通過農業機械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善、合理;通過以上教學實踐,提高了農業機械學教學效果,同時鍛煉了教學團隊。
[1]張娟.對精品課程建設的認識和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4,42(1):311-312.
[2]陳林海,陳永忠,董志昕.創新能力本質和大學生創新潛能培養對策[J].中國農業教育,2014(3):41 -42.
[3]婁玉琴.以先進教育理念推進高校精品課程建設[J].遼寧教育研究,2006(2):77-78.
[4]蔡燕弟,賈富國,馮江.農業機械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農機化研究,2001,2(1):114 -115.
[5]李銀芳.高校精品課程建設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07(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