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平,韓莎莎
(安徽省環保廳,安徽合肥 230061)
?
安徽巢湖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
劉保平,韓莎莎
(安徽省環保廳,安徽合肥 230061)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是農村環境管理的一種創新。通過對安徽巢湖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問題的分析,提出了建立長效機制的應對策略。
農村環境保護;連片整治;對策
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得農村環境日趨惡化。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已占到全國污染的42%,其中,在水環境、生活、工農業生產等方面的污染尤為突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已引起公眾越來越多的關注。農村環境惡化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建設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其治理已迫在眉睫。從 2010 年開始,國家分階段選取示范省(市、區),以連片整治的方式保護和改善農村區域生態環境,取得了卓越的成績。連片整治是農村環境治理的新階段,是農村環境管理的一種創新。探索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的長效機制,避免農村環境問題回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2]。
安徽省自2011年納入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省以來,一直致力于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作為安徽省內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區,巢湖市經過3年多的努力,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試點示范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和社會效益。通過示范試點工程(如大河甸村等),巢湖市建成了一批農村環?;A設施,推廣了一批農村環保實用技術,培養了一批農村環保專業人才,明顯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面貌,示范點成為巢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巢湖市相關環境連片整治鄉鎮做了大量的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包括工業、農業、生活等各個方面,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通過環境連片整治,完善了環?;A配套設施,增強了環保意識,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村莊變得整潔美麗。在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過程中,巢湖市起到了連片整治示范效用,雖已取得一些階段性的勝利,但仍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1.1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村民參與的意識和工作不夠目前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主要依賴點線式的“政府-管理”模式。由于農村環境污染主體是分散的,環境整治更加復雜和困難,更需要村民與政府的協同合作。但現實是村民更多地關注個人經濟利益,對于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不高,這是由于村民缺乏參與環境治理的主體意識,加之傳統依附文化及政府機制慣性的影響。很多村民只重視自己生活范圍之內的環保,對自己生活區之外的環境污染不太關心,甚至還將自己的生活垃圾以及帶有危害的東西隨意丟棄。有些村莊仍然沿用傳統的命令式管理模式,對于環境保護,村民缺乏主動性,鄉村缺乏維護公共利益的精神。
1.2 農村連片整治配套資金嚴重不足針對農村環境治理,公共財政不包攬,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由中央帶動地方、上級帶動下級,“以獎促治” 是國家的政策。連片整治的項目除了國家、省市的財政補貼外,還需要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但是我國目前的現狀是,除少數富裕農村外,基層鄉鎮財政困難。按照部門分工,上級財政及環保部門負責設備的購置和工程的建設,而基層政府或村委會要承擔后續經費。由于基層財政困難,無法保障環保項目設施維護和運行經費,易造成設施閑置,難以發揮效益。
1.3 環境保護人力資源匱乏農村環境污染具有不確定性,包括污染源、污染范圍、污染程度、污染物質及其危害性,治理難度大。但我國環境管理機構配置從中央到地方卻是一個倒金字塔結構,越往下數量越少,規模越小,環保專業技術人員越缺乏,導致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中基層環保力量薄弱,難以承擔農村環境保護的繁重任務[3]。
2.1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我國制定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多以城市為保護對象,圍繞城市環境問題展開,旨在防治城市環境污染,而少有關于農村環境保護問題的法律法規。農村環保法制的欠缺將直接導致農村環保的實施無法可依,缺乏法律保障。因此,要充分考慮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具體困難,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大環境執法監督的力度,為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提供法律支持。
2.2 建立持續性的財政供給機制長效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是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的長效化的保障。為避免農村環境整治“建而不管、建而失管”的情形發生,應建立地方政府財政責任機制,財政應將管護經費全額納入預算,保障設施基本運行和維護的經費;應優化財政結構,確保財政支出不斷向農村環保傾斜,建立穩定的農村環保經費增長機制,從制度上保證農村環保投入擁有穩定的增量資金來源。
2.3 建設持續性的人力資源保障機制鄉鎮環保機構建設是人力資源的組織保障,應根據實際情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機構建設,在鄉鎮及行政村設置專門環保機構、配備專兼職監管員隊伍。鄉鎮環保人員專業水平是人力資源的能力保障,在完善基層環保組織建設的同時,應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能培訓,培養專業化的農村環保隊伍。
2.4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意識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作,涉及到農村的方方面面。要想做好這項工作,首先必須加強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可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學校、文藝、廣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傳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不僅農村基層干部要有環保意識,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廣大群眾的生態和環保意識,使村民有保護環境的主人翁意識。通過宣傳教育,使每個人都能自覺地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為防治農村環境污染奠定堅實廣泛的群眾基礎。
2.5 完善政府環境管理模式傳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不適合農村環境治理,應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治理模式來連接政府管理機制和村民參與機制。要加強政府部門間協調聯動,平行部門之間應建立聯動協調配合工作機制,相互溝通信息,主動配合,形成合力。完善環境保護制度政策,加強制度建設,包括實施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建立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制度、實施政府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度、加大對環保責任書執行情況的檢查等[4]。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指對地域空間上相對集中的多個村莊實施同步、集中整治,旨在解決區域性突出環境問題。與以往農村環境治理政策相比,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政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更加突出,成效更加明顯。在實施過程中,針對發現的問題,要積極探索農村環保整治運行與維護的長效機制,以切實保護和改善農村環境。
[1] 劉侃,欒勝基.論中國農村環境管理體系的結構真空[J].生態經濟,2011(7):24-28.
[2] 趙凱,劉冬晴,張曼莉.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長效機制的建構[J].公共管理,2013(5):18-19.
[3] 王聰賢.農村社區環境治理機制初探[J].民營科技,2011(8):117.
[4] 陳靜茹,陳芳,王雷.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中的關鍵障礙分析及解決路徑設計[J].農民致富之友,2013(2):1.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Environment Contiguous Remediation in Chaohu, Anhui
LIU Bao-ping, HAN Sha-sh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Anhui Province, Hefei, Anhui 230061)
The contiguous rural environment remediation is an innova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 remediation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of Chaohu in Anhui, coping strategies for establishing long-term mechanism were put forward.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tiguous remediation; Coping strategy
劉保平(1978- ),女,安徽樅陽人,工程師,從事環境工程評估工作。
2015-02-11
S 181.3
A
0517-6611(2015)09-2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