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河南農業大學 學生處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2)
青年大學生異常心理問題應對模式研究
張紅霞
(河南農業大學 學生處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2)
對大學生異常心理問題(精神科或心理治療后的病情穩定期的后續心理輔導)通過從醫學、精神病學、心理健康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管理學等多學科角度的應對模式進行分析研究,以便從跨學科、多領域、深層次、綜合性的角度來認知、理解該問題,為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盡綿薄之力。
青年大學生;異常心理;多學科角度;應對模式
社會競爭變的日益激烈,致使很多大學生出現各種的心理問題,甚至諸如神經癥、行為及人格偏離、精神障礙等嚴重的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通過從醫學、精神病學、心理健康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管理學等多學科角度對大學生異常心理問題對策進行分析[1],以便從跨學科、多領域、深層次、綜合性的角度來認知、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尤其異常心理問題及其對策,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做貢獻。
異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礙(俗稱“精神病”)癥狀的心理活動。大學生常見心理障礙或異常心理主要有神經癥(最常見的神經癥主要是強迫癥、恐怖癥、焦慮癥、疑病癥、抑郁癥、神經衰弱)、行為及人格偏離、精神障礙。當出現心理障礙或異常心理時,首先要從醫學、精神病學的角度排除因身體的器質性病變而導致的心理異常,然后再找社會、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導致的心理異常,這個很重要,因病的原因不同,解決方法和思路不同,通過醫學的身體檢查和精神病學的心理衛生的檢查,倘若是身體的器質性病變而導致的心理異常,只要對身體的器質性病變對癥下藥,身體醫治好了,一般情況下心理異常問題也隨之解決了。醫學、精神病學的角度排除原因外,再找其他因素,這是醫學、精神病學常識。
對于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最重要的是早發現、早識別、早診斷和早治療。因此要依靠教師和同學,形成防控機制。輕微的心理障礙可以自我調節,也可在老師、朋友的幫助下化解。一方面可以到心理咨詢部門尋求心理專家的建議,通過心理咨詢、心理講座等形式了解心理疾病的表現、危害與治療。另一方面可采取朋輩咨詢。對于人格障礙的矯正,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很難改變。但是只要意識到自己人格不健全時,應及時地進行調適。
但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一定要到精神病醫院進行鑒別診斷和治療。需根據專家指導進行訓練,必要時接受藥物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建立藥物、物理和心理治療聯盟。及時舒緩壓力,學會自我管理,努力重建合理的認知和行為模式。
1.針對不同年級開設系列心理素質教育必修、選修課程和講座。可以根據不同的年級開設不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選修課程和系列報告與講座。譬如,大學一年級新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并針對大學一年級新生面臨新環境,對其舉辦各種適應性教育講座,以促使大一新生快速進入角色,盡快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大二學生隨年齡與環境各方的適應,隨著人際交往和親密關系的建立,各種人際與情感類問題會相對增加,對其進行人際交往、情緒情感調節、親密關系的引導等方面教育尤為合其心理健康需要;大三學生面臨專業學習的深入,以及繼續深造的準備,學習壓力比較重,對其進行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尤為重要;大四學生面臨畢業,就業擇業提上日程,激烈的競爭使其就業壓力相對比較重,對其進行擇業心理教育輔導,為其盡早進入職業狀態,盡快適應社會做好準備。
2.心理健康教育滲入到各種教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依靠各科教育教學的滲透,才能形成合力,把心理健康的顯性教育變成各科參與滲透的隱形教育,更好的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同時要組織全體任課教師積極參加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技能的培訓和學習,是其發揮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作用和正確解決學生各種心理問題的關鍵。
3.建立心理健康咨詢檔案數據庫。結合現代多媒體手段,組建各個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數據資料檔案庫,以便打造學生常見心理問題乃至神經癥、行為及人格偏離、精神障礙等異常心理疾病病例庫、以往各屆心理健康普查數據庫,還有心理健康課教學課件、視頻、團體活動與輔導資料庫,為廣大老師互相交流學習提供平臺和資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創建資源庫,同時學校也可利用這些數據庫隨時查看、把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同時也為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科研提供第一手資料。
4.大學生心理輔導與咨詢的積極推行。構建完整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課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外,同時配搭心理咨詢和輔導。學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對有心理問題和障礙的學生進行幫助。同時完善學校心理咨詢輔導機構。校級層面要建立面向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中心,設立心理咨詢專業專職人員崗位,同時各院系也要建立心理健康輔導中心,有專職負責人,平時班級心理委員、朋輩心理互助員、宿舍長、心理協會等學生心理社團骨干成員隨時發現學生心理問題,應積極及時向院系及校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匯報,形成日、周、月匯報制度,以及三級心理健康防御機制。
5.打造專業過硬的心理健康輔導和心理咨詢專兼職隊伍。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因與學生工作聯系緊密,涉及到每位學生,除了要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的教學任務外,還有承擔大量的日常個案心理咨詢、學生團體輔導,以及班級心理委員、朋輩心理互助員的培訓上崗指導,還有心理協會等與學生心理相關的學生社團活動的指導和輔導,以及每年上半年的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每年下半年的省教育廳的10月份心理衛生日活動月及新生適應性教育等活動,所有這些教學、日常心理咨詢、各種學生活動等單靠為數1:5000或1:3000師生比的專職老師根本完不成如此大的工作量,所以除了要有穩定的專業過硬專職隊伍外,還必須有一定數量且穩定的兼職隊伍,齊心協力做好心理健康工作。
6.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周)。各高校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積極執行《關于在大學生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部)文件精神,結合每年上半年“5月25日”大學生心理健康日,以及每年下半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積極組織本校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心理協會、以及相對專業的心理委員、朋輩心理互助員的學生社團等各種與心理相關的學生社團活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7.開展團體心理拓展訓練。根據學生需求在全校征集心理熱點問題,結合學期工作計劃、教育教學任務及活動安排,由朋輩心理互助員、大學生心理協會、班級心理委員及對自我心理成長有熱切需求和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同學參與的心理拓展訓練,爭取每月舉辦一次相關主題的大型心理拓展訓練,同時圍繞月主題大型心理拓展訓練活動,爭取每周舉辦一次小型心理沙龍活動,所有這些活動除了專職老師輔導外,也可借助校外各種公益心理教育組織,讓其參與這些團體心理拓展訓練,以來解決高校專職心理老師人員少,二來可以節省學校心理健康活動經費不足問題。
1.加強“兩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高校所謂的“兩課”主要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幾門公共必修課,這些課對提高大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熱情,重新調整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目標,使之樹立遠大共產主義理想和人生奮斗目標,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為實現中國夢做應盡的力量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使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生命價值觀
通過馬克思基本理論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常識的學習,使廣大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死觀,構建大學生生命教育體系。生活中的各種艱難困苦也有它的美意和祝福在里面,艱難困苦就如一把雕刻刀來雕塑生命這個無與倫比的藝術品,經過艱難困苦的雕琢和洗禮,生命這件藝術品會變得更加完美無缺,璀璨耀眼,更加有價值。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使學生對人的生命價值特征有更加清晰的認識:首先人既是生命的主體,也是生命的客體。人在滿足他人和社會需要的同時,又為自身存在和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也滿足自我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因此,每個人生命中都凝結著父母及社會他人的價值,而每個人的生命也都擔負著為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而有所貢獻的責任。其次個體可以創造出高于自己生命的價值。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發揮自我意識能動性,與他人不斷地交往與合作,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揮個人潛能,可以創造出高于自身生命的價值。因此,每個生命都有價值,其大小在于個人在實踐中的努力和創造。
3.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引導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正確學習目標首先知道自己是誰,活得真實。一些大學生太在意自身外的金錢和物質享受,太在意外在“成功”,太在意別人評價,他們把自我掌控交給了別人,失去了生命的真實。學習目標有太多的外在評價標準和功利目的,遠離了學習最本質的意義和價值。要以孔子的弟子顏回為榜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第六》)。其次,正確的學習目標從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方面間達成一種協同和平衡。從國家和社會獲取利益時使自我價值得到實現,但同時也應當承擔起自己對社會的一份責任即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得到實現。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沒有“小我”就沒有“大我”,同樣,沒有“大我”也就沒有“小我”。因此,當代大學生只有時刻心懷大我,承擔起對國家、社會應負擔的責任基礎上才能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4.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充分尊重和關愛心理有特殊困難的學生。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等惡性典型事件和案例,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輔導,乃至把有異常心理的學生轉介到專科心理門診等系列心理健康工作敲響了警鐘。高校各學工干部、輔導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廣大同學從政治意義的高度來關愛自己的同學,教育學生知道各位同學、學長、學弟、學妹,他們就如自己的手足一樣,大家就像同一戰壕的戰友一樣,至少要在同一個學校、班級、寢室等這些“戰壕”中同患難共呼吸四年或三年,尤其是同一室友的同學,彼此熟悉的甚至知道對方身上長幾個痣,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關鍵時刻同學比親人還親,但同時畢竟共處一室,就如我們自己的牙齒偶爾還會咬到自己的舌頭一樣,同學之間也難免會有磕磕碰碰,所以大家要有容人之心,多欣賞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尤其對有特殊困難,如經濟上、身體上,以及心理或精神上有障礙和疾病的同學充分尊重和關愛,學會換位思考,有同理心。
1.教務處學業成績管理部門對心理障礙的學生采取一系列干預措施:在學業難度要求上實行區別對待;在教學內容上相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學方法上更加生動和活潑;在考試方法和制度上更加靈活有彈性;學習方法上給予指導;加強心理障礙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提高其對學習的意義和積極性的認識;營造良好關愛氛圍,讓心理委員等主抓心理工作的班委和學生平時多關懷他們;安排學習優秀的同學對他們學業上給予輔導和幫助,并能以像對待其他同學一樣對待他們,不要讓其感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多表揚,激勵他們學習的決心和斗志,使其早日走出學業困難的深淵。
2.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之中。教學部門、行政部門、后勤部門在學生日常教育、教學和管理中,將心理素質教育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其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緊密結合,把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各個學科的具體教育教學活動和學校行政、后勤服務等系列管理工作中去,使教育教學與各項管理服務能夠互相促進、互相影響,形成一個良好的教育、教學和管理體系。
3.校院團委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主抓學生管理工作的校院團委,在校內經常組織結合專業特色的各種書畫展、科技知識競賽、法庭模擬辯論等學科知識和文化比賽。同時優秀的校園文化要動靜搭配,舉辦各種形式的校園文體活動,如每年的大學生體育運動比賽,院系之間的各種體育比賽、茶藝表演、T臺秀、太極拳、空竹舞等各種文體活動。使學生在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中,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增強學生心理應激能力、團結協作精神、抗挫的能力和歸屬感。通過校園文化提高學生自我意識,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4.學校宣傳部門通過各種現代化多媒體,積極宣傳和開展心理健康活動。主管學校宣傳管理的校宣傳部門,要充分運用學校、院系的微信、微博、網站、學(院)報、廣播、校(院)刊等這些潤物細無聲的現代媒體手段,積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長期推送各種優秀心理文章,定期介紹常見心理問題、障礙的錦囊妙計,掀起大學生積極關注自我心理健康的浪潮。
5.校院團委通過讓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主抓學生管理工作的校院團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促使廣大學子提前早早接觸社會,以便理解國情。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抵抗挫折,對環境適應以及綜合辨別和判斷能力,從而總體上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
6.招生就業處做好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主抓學生就業管理工作的招生就業部門,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和障礙,要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就全面系統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要使學生對自我能力、專長及職業人格匹配有正確的認知和把握,避免做超出自我能力的選擇,造成不必要的就業心理問題或障礙;要使學生對擇業標準有合情合理的期望值,避免擇業目標太高造成的心理失衡;使學生對擇業要有前瞻性心理,尤其對職業的未來發展有很透徹的了解,從而開闊就業眼界和方向,以便盡可能的減少就業中的各種心理困惑和問題。
總之,對大學生異常心理問題試著從醫學、精神病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和管理學等角度進行探討,以期實現從跨學科、多領域、深層次、綜合性的角度來深刻認知和理解此問題,以便以更加發散、多元、開闊的視界探討問題對策,為更好的提升大學生綜合心理水平和健康人格盡力所能及的力量。
[1]張紅霞.多學科角度女教工心理健康之高校工會措施[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2):121-122.
[2]楊德東,夏越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09.
[3]白瑪卓嘎,張紅霞,江洋.大學生心理健康[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02.
[4]楊新華,林麗婭,朱翠英,屈正良.優秀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分析[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20(1):75-76.
[5]朱雷,王娜,李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3(15):93-94.
[6]張紅霞.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探析[J].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99-101.
[7]馮國慶,張紅霞.農業院校特困大學生的人格特征及教育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8,(2):.70-73.
[8]巡禮.建設全方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同濟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0,(4):13-15.
[9]趙存河.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10]洪牧.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解決方法[J].前沿,2013,(16):120-121.
[11]張紅霞.當代大學生面臨的生命困惑及其疏解[J].中州學刊,2015,(8):79-82.
[12]何慧星,張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滲透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0):13-16.
[13]李小魯,宋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J].高教探索,2010,(2):107-111.
[14]鐘建軍,陳中永.西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作用機制模型的理論建構[J].前沿,2012(1):138-141.
[15]黃才華.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Z]
2015-08-16
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課)專項任務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大學生常見的異常心理及應對案例研究》,項目編號:2015-SZ-048;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聯、經團聯調研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名稱《河南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性研究》,編號:SKL-2015-1772。
張紅霞(1975—),河南鄢陵人,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主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0
A
1671-5330(2015)06-01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