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兵有,許敏敏
(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 公共基礎部,浙江 溫州 325016)
高職院校服務社區課程建設的價值原則探析
艾兵有,許敏敏
(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 公共基礎部,浙江 溫州 325016)
社區課程是城市社區教育建設的核心載體,是由諸多課程組成的系統。為切實增強城市社區教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高職院校在服務城市社區課程建設中必須堅持一定的價值原則進行課程體系的建構,即應堅持基本價值原則和共生性、個性化、多元化、便利性、通俗性等原則,才能發揮高職院校在“多元社區教育主體”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高職院校;服務;社區課程;價值原則
高校在社區發展中扮演的角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高校已經從與社區之間基本處于沒有太多交集的“平行線”狀態、從遠離社會的象牙塔逐步發展成為現代社會的“軸心機構”和“社區服務站”[1]。而隨著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的興起,高校在社區發展中需要扮演重要角色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高校服務社區的課程建設也逐漸成為我國社區教育發展理論與實踐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明確提出,“建立社區和職業教育聯動機制,鼓勵高職院校探索社區化辦學模式,滿足社區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教育需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規定:專科高等職業院校要“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進一步明確要求:高等職業學校“要強化服務社區導向,為社區提供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普通高等學校基礎課程”、“各類職業院校要發揮社區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到2015年,所有職業院校都要開設10門以上社區課程。”《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再次強調:要“發揮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在提高社會成員素質以及滿足終身學習需求中的核心和骨干作用。”可見,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推動下,廣大高職院校參與社區建設并提供智力支持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發展尤其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力量。
(一)內涵
課程是指教學內容及進程的總和。而“課程建設”作為一項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性系統工程,所涵蓋的內容與環節是非常豐富的。所謂“課程建設”是指“教學思想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教學的素質與水平,教學基本條件與教學管理”等各方面系統建設的總和。因此,課程建設不僅包括完成傳授知識的載體和條件的建設、完成傳授知識的教學工作狀態的建設,還包括傳授知識之主導力量的建設。
(二)主體
從課程建設的內涵來看,課程建設的主體絕不僅僅是學校或師資隊伍建設。在高職院校服務社區視野下的課程建設,其特殊性決定了課程建設從教學思想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教學管理與教學形式等等都與高職院校傳統課程建設有著本質的區別。作為一項政府部門指導和推動的系統工程,高職院校服務社區課程建設的主體應該主要包括政府、高職院校以及社區,甚至還包括參與服務社區課程建設的非政府組織、企業、社會團體等。
(三)目標
課程建設的目標是根據現有條件和課程現狀,按課程發展目標逐步完善課程的各相關要素,強化教書育人、知識傳授及能力培養,形成推動課程不斷發展的有效機制,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培養目標的目的。
經過幾十年的緩慢發展,我國的社區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尤其是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思路被提出并付諸實施,社區教育的發展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在上海、寧波等地業已進行試點。但綜觀以社區和社區居民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社區教育課程依然還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社區居民參與積極性不夠高、主體性地位沒有得到彰顯等。
[4]Grabe,W.(1991).Current Development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Research.TESOL Quarterly,25(3).375-406.
(一)忽略教育對象主體性,課程供需失衡
社區教育的對象是社區居民,提高社區居民文明程度是開展相關社區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然而,當前社區教育在課程建設環節就已經顯露了忽略社區居民主體性的問題。學習型城市社區建設的關鍵在于把社區建設變成“大課堂”,讓每個社區居民能在學習之中生活。就理論上而言,城市社區居民需求的多樣化必然要求課程結構和內容的多樣化,但是“經濟人”理論假設和現實都印證:高職院校和社區教育多元主體各自都是“經濟人”,而“經濟人”都有著自身的利益訴求,都會自發去追求自身最大化的利益,多元主體之間存在的利益沖突不但很難整合高職院校和社區教育利益訴求,而且也容易形成供需失衡,造成“以供代需”現象,社區居民對據此開發出來的課程往往認同度較低,以致于社區居民的參與率較低,不少課程受益對象單一甚至僅僅成為老年娛樂課程。
(二)重數量,“粗放式”發展態勢明顯
我國社區教育發展的歷史較短,其課程建設一定意義上說才剛剛起步。目前,社區教育往往只注重課程數量的開發,“粗放式”發展態勢明顯,不少課程已經研發但未能付諸實踐,也有的過于追求短期效應,有的則只注重眼前社區工作,也有的只注重課程外在形式而內涵明顯不足。諸如,有課題組對北京市東城區10個社區教育中心2006年至2008年開設課程的情況做了初步統計,在“時政、法規、藝術、文化、外語、電腦、健康、科普、技能、其他”10個課程類別中,3年共開設課程數量達586門,“雖然社區教育中心為市民提供了豐富的課程,但是還沒有形成系統的課程類別和體系”[2]。
(三)社區課程經費明顯不足
《教育部關于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政府扶持和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采取‘政府撥一點,社會籌一點,單位出一點,個人拿一點’的辦法,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區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各地要保障必要的社區教育經費,并列入到經常性財政開支。國家和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應努力按照社區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標準,落實社區教育經費。”社區教育實踐表明,在社區課程實際建設中,政府的這些投入顯然很難滿足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而其他主體積極性又不夠高,社區教育經費明顯不足。有調查結果顯示:在社區教育經費方面,64%的人希望獲得免費教育,26%的人接受“適當收費”,僅有10%的居民接受“完全收費”[3]。這與社區擔負的構建終身教育課程體系、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明顯是不相稱的。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社區教育開始起步,并且逐步得到重視。1993年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社區教育研討會,會上提出了探索我國社區教育發展的新思路:“把社區教育和社區發展結合起來,把社區與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結合起來,把學校教育與社區參與結合起來”。到新世紀則進入了實驗創新階段,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和缺陷,其中“以供代需”、主體單一等問題較為突出。國外成功經驗表明,高職院校參與城市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是較為普遍的,這不但有利于整合社區教育資源,促進社區教育課程建設,也有利于提高高職教育自身課程建設和發展。高職院校能否開發出適應社區居民終身學習需求的課程,是城市社區教育建設發展中必須關注的重點之一。面對社區教育所存在的客觀問題以及新時期的歷史機遇,高職院校在做好社區教育的課程建設過程中,首要的任務是厘清、遵循并彰顯其價值原則,用以指導相關工作的開展。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服務社區課程建設的實效,真正實現“要體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終身學習目標”。
(一)基本價值原則
《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教職成[2014]10號)提出,“建設學習型社會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建設學習型城市是實現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基石。”并明確強調,“建設學習型城市,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社會文明程度;對于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市建設管理創新;對于滿足人民群眾學有所教的終身學習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而高職院校服務社區正是積極參與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重要途徑,課程建設的探索正是積極服務社區、參與建設學習型城市的表現。《意見》作為全國學習型城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開宗明義地指出了建設學習型城市的基本價值取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這也是高職院校服務社區課程建設必須遵循和彰顯的基本價值取向。這些基本價值取向與臺灣地區社區大學所秉持的辦學理念—拓展公領域、發展民脈,重塑生活形態、引領社會價值,進行社會內在反省、培養批判思考能力,解放知識、重構經驗知識,結合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革、提升臺灣整體文化[4]—是殊途同歸的。事實證明,臺灣地區的社區大學在推動社會發展中已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值得大陸地區學習和借鑒。高職院校在服務社區過程中進行的課程建設,必須遵循和彰顯以上基本價值理念,保證系統工程的基本宗旨和方向的正確性。
(二)共生性
從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參與主體來講,政府、學校、社區以及非政府組織、社團組織等都是重要參與者。高職院校作為服務社區課程建設的重要參與者,更多地扮演著組織者、主導者的角色,但與高職院校傳統校內課堂教育教學不同,服務社區的課程建設基本目標、對象、內容、方式等都有其特殊性,不能脫離其他主體的特殊性獨立開展,否則就會“閉門造車”,而“閉門造車”問題恰恰是當前高職院校服務社區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較為突出的現實問題。多元主體特別是社區、企業等的共同參與,是保障課程建設目標有效實現的基本保障,是保障社區教育實效性的基礎。
從過程參與而言,無論是課程內容編訂還是教育方式方法的確定等,高職院校不能也不應該成為唯一決定者。具體的參與方式、參與規模、參與群體、參與環節、參與方式等,都需要多元主體共同擬定和組織實施,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不利于整體目標的最終實現。
從參與主體而言,高職院校在服務社區的過程中并非是單一的資源輸出方,而存在多主體共生性。一方面,服務社會、服務社區理應成為作為高職院校社會公益的基本宗旨之一;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服務社區的過程同時也是與社區及其他參與主體之間形成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過程,非政府組織、社團組織、企業等同樣能夠為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提供豐富的實踐資源、文化資源、智力資源,強化和促進高職院校自身的建設與發展。
因此,無論是從參與主體還是參與過程來看,還是從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來看,高職院校與其他主體之間在服務社區過程中都是互利共生的關系,這種共生性應當成為高職院校服務社區課程建設過程中所秉持的一種價值理念,杜絕“單邊獨進”、“以供代需”、“閉門造車”等現象的發生。
(三)個性化
高職院校傳統的教育教學對象一般都是處于相同學歷水平、智力水平、年齡水平的學生,因此對這部分學生群體所進行的課程建設主要凸顯出專業建設、專門人才培養的目標,統一性較強。而社區教育的對象則較為龐雜,在年齡方面涵蓋的范圍較大,在學歷水平上參差不齊,在職業結構方面同樣非常復雜,在受教育者自身需求方面也千差萬別,在學習形式方面往往也要求更為靈活,總之個性化需求是社區教育的突出特征。
紛繁復雜的個性需求決定了高職院校在參與服務社區課程建設過程中必須體現出個性化的價值取向,并以此作為有效提升社區教育實效性的基本前提。這既是高職院校在參與和推動整個系統工程中應當秉持的價值理念,也是社區教育自身特點對高職院校參與課程建設提出的挑戰。個性化現實訴求不僅體現在課程內容開設方面,同時也體現在教育教學手段、方式、途徑等方面。
(四)多元化
開展社區教育,建設學習型城市,主要的教育對象為社區的居民群體。除了宣傳并使居民構建起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公共價值之外,居民的其他需求往往凸顯出明顯的多元化特征:如求職者需求的是自身求職技能的提升,而在職者往往傾向于提升自身職場晉升的能力,退休的中老年人群體對飲食、書畫、舞蹈等表現出更濃厚的興趣。
從參與主體方面來看,政府處于整個學習型城市建設系統工程指導者的角色,高職院校更多地扮演著具體組織者、實施者的角色,而參與主體還包含企業、非政府組織、社區等。只有實現參與主體的廣泛參與才能保證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成效,才能體現社會對社區教育多元化需求的客觀現實,才能真正尊重居民的個性化要求。誠如《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指出:“不要把教育的權利交給一個單獨的、垂直的、有等級的機構,使這種機構組成一個社會中的獨特團體。相反,所有的集體、協會、工聯、地方團體和中介組織者必須共同承擔起教育的責任。”因而,作為社區教育核心環節的課程建設也是如此。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高職院校在扮演好自身角色的同時需要慎重開展各項工作,尊重和彰顯多元化價值理念,以開放的理念開展好開放的教育工作。
(五)便利性
與高職院校傳統教育教學組織形式不同,社區教育有著非常明顯的特征和獨特的要求,在課程建設過程中不容忽視。在學習時間方面,社區教育的群體往往難以按照學校傳統方式進行組織和統一授課,居民們受上班、照顧家庭、社交等其他事務的約束而難以有持續的時間參加統一授課,而只能利用零碎的時間進行學習。因此,高職院校服務社區所進行的課程建設必須充分考慮的一個因素即是便利性問題。只有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的形式才能充分滿足整個社區教育工作開展的現實需要。這就要求課程內容本身的展示形式應該多樣化,除了傳統書籍的形式,還應該加大運用電子化、網絡化的現代信息技術力度;在課程的授課時長上也需要考慮授課對象學習時間零碎的問題,時間不能過長,凸顯出便利性的特點。
(六)通俗性
社區居民學歷層次、年齡層次、興趣愛好等非常復雜,顯然照搬高職院校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及其課程建設模式不符合客觀要求,針對社區教育所進行的課程建設應該秉持通俗性的理念。如社會公共價值的宣傳教育并非應試式地說教,而更應該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及生動活波的形式使相關價值理念內化為居民內心的價值追求并踐行之。在技術技能培訓等方面同樣如此,參與者的知識接受能力參差不齊,必須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更直觀形象的形式進行才能更好地保證教學效果。
城市社區教育課程體系是一個由諸多課程組成的系統,為切實增強城市社區教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高職院校作為社區教育“多元社區教育主體”中的重要一員,必須堅持一定的價值原則進行社區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并在多元主體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1]伯頓·克拉克主編.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47.
[2]張燕農,李娟,張琪,鮑東梅,曹賢芳.東城區社區教育中心建設調查報告[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5).
[3]朱鴻章.社區教育政策與公民學習權保障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2.
[4]劉堯.臺灣社區大學辦學理念及其對大陸的啟示[J].教育與考試,2007,(5).
[責任編輯:D]
2015-09-05
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學習型城市建設視域下高職院校服務社區課程建設研究”(課題編號為2015SCG200)、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籌)校級課題“高職院校服務社區課程建設研究”(課題編號為AFK2014001)階段性成果之一。
艾兵有(1972—),男,江西永豐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哲學與高職院校服務社區教育理論與實踐;許敏敏(1987—),女,浙江臺州人,研究方向為社區教育與英語教學。
G72
A
1671-5330(2015)06-01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