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平,張展,鄭小波,付云蘭,楊華,傅凌莉
(重慶市醫藥衛生學校,重慶408100)
構建“四要素、兩維度”教學評價模式思考與實踐
靳平,張展,鄭小波,付云蘭,楊華,傅凌莉
(重慶市醫藥衛生學校,重慶408100)
我校根據多年教學管理工作經驗及改革實踐,構建并初步實踐了包含“多元參與、全程監控、突出技能、融入標準”四要素以及“綜合素質、學習效果”兩維度教學評價模式,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起到積極作用。
綜合素質;人才培養質量;教學評價模式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隨著職業教育改革深入發展,將利益相關方引入教學評價體系、突出職業素質培養評價的觀點逐漸被采納[1]。但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問題,例如對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畢業實習等關鍵元素內涵難以把握;職業道德、態度、價值觀等職業素質紛繁,教學評價模式設計與實際操作可行性存在差距等。因此,我校根據多年教學管理工作經驗及改革實踐,構建了包含“多元參與、全程監控、突出技能、融入標準”四要素以及“綜合素質、學習效果”兩維度教學評價模式,以期解決上述問題。
1.1 教學評價模式改革內容
包括國內外教學評價現狀研究、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研究、教學評價模式改革實施研究、教學評價模式改革管理制度研究等。
1.2 教學評價模式改革方法
主要有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2.1 傳統教學評價模式存在的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素質教育全面實施以來,傳統教學評價模式面臨一系列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3方面:(1)是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還是注重結果;(2)是否培養學生對知識進行自我建構的能力;(3)是否承認學生多元智力存在。
2.2 多元教學評價的引入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元教學評價盛行于美國。多元教學評價強調評價方式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內容多元化[2]。多元教學評價有5項基本原則:(1)多角度評價;(2)關注學生不同階段的成長;(3)評價要反映教學信息;(4)正式與非正式評價同等重要;(5)學生是主動的自我評價者。實質上將教學和評價視為同一過程中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將教學視為對學生知識建構過程的介入。多元教學評價方式中的實作評價因其應用型、過程性評價特點以及對高層次認知和情意能力培養的重視,獲得許多教育評價者的認可[3]。
實作評價指教師以教學目標與評價準則為整體支撐架構,讓學生通過應用知識與技能等高層次的思考過程,在建構而非簡單認知或記憶的練習進程中獲得深度認知、情意與技能發展的評價方式[3]。教師在進行實作評價時,可選擇與特定實作評價相關的方式,如觀察、行為檢核、表演、真實性情景問題解決、實驗、同學互評、自評等方式。在此過程中,學生由傳統評價模式中的被考核者轉變為學習者、評價者與被評價者,評分方式由教師機械評分轉為師生共同評分,并對結果進行有意義的反饋。實作評價向學生提供了知識自我建構的彈性空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這樣可增強學生對教學的參與程度,充分發揮學生潛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4]。
2.3 傳統教學評價模式的傳承與應用
如建立教學評價的目標系統、選擇適當教學評價形式、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運用傳統評價工具(如題庫)等。
經研究與實踐,我們構建了包含“多元參與、全程監控、突出技能、融入標準”四要素以及“綜合素質、學習效果”兩維度的教學評價模式。
3.1 “多元參與、全程監控、突出技能、融入標準”四要素

表1 多元評價主體與評價角度方法
3.1.1 多元參與即參與教學評價的主體多元化,包括學校教師、在校學生、家長、用人單位以及社會。避免了以往單純依賴校方、只注重知識技能評價的局限性與片面性。對于不同主體選取不同評價角度與方法,使評價結果更全面、客觀。多元評價主體與評價角度方法見表1。
3.1.2 全程監控評價過程應有連續性[5]。按照學生校內學習、畢業準出與在崗工作的規律性成長過程,設計全程監控關鍵環節、評價方法與內容,構成全程監控大循環。課程評價是評價學生在校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改進與完善教學目標、教學模式的依據。按照不同類型課程平時測試、階段測試、綜合測試的規律性評價過程,設計、制作理論與技能監控的時點、內容與工具,構成課程評價小循環[6]。評價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方式。全程監控大循環及課程評價小循環見表2、表3。

表2 全程監控(大循環)

表3 課程評價(小循環)
3.1.3 突出技能該教學評價體系與我校技能教學及訓練相匹配,采用“滲透式”評價來突出技能操作的重要性?!皾B透式”評價即技能評價體現在大循環的各個環節,滲透在小循環的各類型、各階段操作中。
3.1.4 融入標準該教學評價體系中,無論是理論教學評價還是實踐教學評價均融入了行業標準。如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大綱、初級藥士/藥師/主管藥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等,使學校教育評價標準與行業準入標準、崗位工作標準融通。
3.2 “綜合素質、學習效果”兩維度
3.2.1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模塊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其綜合素質,綜合評價學生表現,如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知識掌握、技能培養、身心健康、特長發展等多個方面[7]。該教學評價體系結合職業特點,將思想品德、職業道德、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等醫藥衛生人才必備素質融入綜合素質各部分評價中。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模塊由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用人單位評價、畢業生評價5部分構成。同時,按照各部分的特點,匹配問卷調查、座談、現場觀察等評價方法。
3.2.2 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模塊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模塊由在校學習期間的課程評價、畢業準出環節的實習評價、畢業考核、技能鑒定、上崗工作的執業/職業資格考試5部分構成。同時,按照各部分的特點匹配定量與定性評價方法。
(1)課程評價。將全校課程分為純理論課、理論含實踐/理實一體、純實踐課3個類別,各類課程均進行平時、階段、綜合3階段測試。區別在于純理論與純實踐課程沒有相應的技能測試與理論測試內容。理論含實踐/理實一體課程則在各階段測試中都采用理實并重原則。且各門課程均制定了考試大綱、試題庫、技能庫,保證課程評價的規范性與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還應積極探索多主體課程評價模式。如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嘗試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班主任評價、出勤、筆記、作業、綜合測評等項目,按照不同比例計入總成績的做法,積累了一些經驗。
(2)實習評價。為保證實習規范有序,各專業與用人單位共同制定了實習大綱,學生人手一本實習手冊。完成每科室實習時由科室組織出科考核,全部實習結束時由實習單位進行實習鑒定,出科考核成績與實習鑒定記入實習手冊。
(3)畢業考核。畢業考核是學生畢業準出的標準之一??己藘热葜饕▽I核心知識、核心技能。如護理專業畢業考核主要涉及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兒科護理、婦產科護理等知識與技能;藥劑專業主要涉及藥理、藥物分析、藥劑等知識與技能;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主要涉及臨床檢驗、生化檢驗、微生物檢驗等知識與技能。畢業考核通常在第4學期5月份或6月份進行。
(4)技能鑒定與執業/職業資格考試。技能培養是中等職業教育的特色。我校學生在校期間根據專業特點選擇參加相應技能鑒定,考取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如護理專業學生參加護理員鑒定,考取國家護理員職業資格證書;藥劑專業學生參加西藥藥劑員、醫藥商品購銷員鑒定,考取相應職業資格證書;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參加衛生檢驗員鑒定,考取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各類鑒定均在第4學期進行,發證機構為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3.2.3 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構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包括2個模塊、10個構成部分,以及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構成。指標體系見表4[5,8~10]。

表4 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4.1 學生綜合素質調查結果及分析
按照學校教學評價管理制度、教學評價體系相關實施規定的要求,分別開展了新生素質調查,教師評學調查,在校生、畢業生家長調查,畢業生跟蹤調查以及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
4.1.1 新生素質調查結果向我校護理、藥劑、醫學檢驗技術專業2013級新生共發放素質調查表1 513份,回收有效調查表1 488份,回收率98.3%。
調查結果顯示,86.2%的新生認為自己綜合素質優秀或良好,1.3%的新生承認自己綜合素質極差;58.3%及16.3%的新生認為專業理論知識與動手能力對個人發展是最重要的;60.6%的新生把獲得更多專業知識作為入學后最迫切的愿望。這提示學校應加強職業素質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敬業精神、尊重生命、人文關懷等職業價值觀、職業操守、職業精神對于醫藥衛生服務的重要性。41.9%和28.8%的新生希望入學后能提高動手能力和溝通能力,提示學校在教學中應加強這些方面的培養與訓練。
4.1.2 教師評學調查結果共發放教師評學調查表109份,全部回收并有效。
我校教師對學生評價最高的方面是思想品德,其次為學習態度與學風,末位評價分別為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調查結果顯示,教師認為學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端正的學習態度與良好的學風,尤其對學習態度給予肯定;同時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的擔憂,提示學校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的培養。
學習態度方面,我校教師對學生上課出勤率最滿意,其次為課堂紀律,末位評價是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調查結果顯示了教師對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方面的擔憂。
學習方法方面,我校教師對學生聽課注意力集中與教師思維互動最滿意,其次為勤學好問主動質疑,末位評價是學生自學情況;該類指標差距較大,尤其是學生自學情況,反映出學生學習方法的不均衡性。
學習能力方面,我校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較滿意的是理解接受能力,其次為概括總結能力,末位是動手能力。
學習效果方面,我校教師認為學生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較好,其次為獨立完成實驗實訓,末位評價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1.3 在校生、畢業生家長調查結果共發放在校生家長調查表185份,全部回收,回收率100.0%。畢業生家長調查表200份,回收有效調查表192份,回收率96.0%。
在校生家長調查結果表明,通過在校學習,學生的基本素質與溝通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禮貌禮節、主動做家務、獨立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得到家長認可。
畢業生家長調查結果表明,近1/3的畢業生家長對孩子工作現況非常滿意,不滿意僅占7.7%,其中護理專業滿意度最高,非常滿意占40.9%、基本滿意占55.5%。
4.1.4 畢業生跟蹤調查結果共發放畢業生追蹤調查表200份,回收有效調查表192份,回收率96.0%。
對于學校培養定位的評價,72.1%的畢業生認為我校培養定位為高素質勞動者與技能型人才。調查結果顯示培養定位準確,符合中職要求。
對于在校學習的綜合感受,80%以上的畢業生回憶說學校測驗與考試管理很嚴格、實驗實訓課有動手機會、多數教師布置課后作業;超過50%的畢業生認為我校教師教書育人、具有良好師德、教學業務水平高;超過50%的畢業生喜歡邊講授邊演示操作、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
對于學校教育與崗位工作匹配度評價,20%以上的畢業生認為學校教育能完全滿足崗位工作需要,55%以上的認為基本滿足,尚有約15%的畢業生認為不能滿足。畢業生認為自己完全勝任、勝任、基本勝任崗位工作的分別占28.2%、44.0%、26.2%。
4.1.5 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結果共發放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表300份,回收有效調查表290份,回收率96.7%。
對學校人才培養的評價,用人單位對我校整體人才培養滿意度在90%以上,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近90%,對實習安排滿意度在85%以上。
對畢業生職業素質的評價,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品德修養比較認同,認為很好與較好的占90%以上。
對職業態度的評價,90%以上的用人單位認為我校畢業生具有積極樂觀、嚴謹認真的職業態度;在職業價值觀方面,95%以上認為他們有良好的敬業精神,80%以上認為他們能不計報酬、吃苦耐勞;在職業操守方面,95%以上認為他們能關愛病人,85%以上認為他們能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在職業精神方面,90%以上認為他們有人道主義精神,80%以上認為他們有團隊合作、人文關懷精神。調查結果顯示我校畢業生具有敬業精神、關愛病人等職業素質。
對畢業生專業能力與通用能力的評價,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專業知識滿意度為78.5%,專業技能滿意度為86.4%,說明我校畢業生專業技能過硬;對通用能力滿意度從高到低順序為適應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競爭能力、工作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說明我校畢業生有較強的適應與競爭能力。
4.2 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系列工具
4.2.1 學生課程學習效果評價工具
包括各專業課程評價權重分配、考綱模板、理論題庫模板、技能庫模板、試卷分析模板、成績單模板、實驗實訓報告模板等。
4.2.2 學生畢業環節評價工具采用《畢業實習考核手冊》,內容包括實習生個人信息、實習生管理制度、實習計劃、實習成績考核表、畢業實習成績匯總表等。
5.1 多元參與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途徑
多元教學評價強調評價主體多元化。多元主體站在不同角度可使教學評價結果更具實用價值。用人單位指出,中職畢業生文化素質較低,對病人提供的人文關懷不夠;同時指出學校教育重視的能力培養不僅是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合作與協調能力、吃苦耐勞精神、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更重要。這些評價意見對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調整課程體系、豐富教學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5.2 全程監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
人才培養過程是由諸多階段構成的系統鏈條,鏈條中每個鎖扣的優劣都關乎到教學質量的高低。該模式中的學生綜合素質與學習效果兩個維度的評價模塊,不僅包含了課程評價平時、階段、綜合3階段測試的小循環,還包含了學生校內學習、畢業準出與在崗工作的大循環,且各門課程均制定了考試大綱、試題庫、技能庫,保證了課程評價的規范性與可操作性,從而形成工作有標準、操作有方法、大小循環套疊、鎖扣咬合的全程監控系統,以確保教學質量。
5.3 突出技能是職業教育的立足之本
為了實觀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目標,首先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其中實驗、實訓、實習是3個關鍵環節。從該模式學習效果評價小循環來看,對理實一體課程、純實踐課程的平時、階段、綜合測試均安排技能測試內容。從綜合素質評價大循環來看,無論是在校學習、畢業準出還是在崗工作均涉及技能考核。學生只有具備實踐能力才會有創造、就業和創業能力。因此,突出技能培養是職業教育的立足之本。
5.4 融入標準是保證就業的基本手段
職業教育提倡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任職要求,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強調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教學環境與工作環境、教學標準與職業標準3方面統一。這些都是學校教育融入職業標準的表現形式。因此,教學評價也要融入職業標準,只有融入職業標準才能保證評價的有效性、可用性與持續性,才能保證教學內容與崗位工作任務無縫對接,保證學生到崗即能上崗,保證就業數量與質量。
5.5 綜合素質評價方法與應用亟待探討
職業教育重視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包括責任心、敬業精神、溝通合作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等[11]。如何將上述素質培養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用什么方法評價教育后的效果,評價結果應用在哪些點位上,能否把綜合素質評價納入學生學業評價體系、作為準入標準之一等問題,都亟待探討,否則只是流于形式。
經過努力,我校教學評價模式改革有力地推動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但還需進一步改進與完善,以便更好地促進教師主動開展學習、教研、教改,使學生學習興趣更濃、學習積極性更高、學習效果更好,最終使社會對學校認可程度更高。
[1]王飛.多元主體教學評價體系整合的路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2(2):245-246.
[2]朱麗.護理教學中多元化教學評價效果的研究[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3,34(1):101-103.
[3]王云峰,莫顯彬.教育評價的新形式——實作評價[J].廣西教育,2006,(05B):17-18.
[4]吳衛琴.多元評價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醫藥,2008(4):383-384.
[5]吳麗華.職業教育視角下職業能力本位的開放教育學生評價初探[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8(1):1-5.
[6]韓金鳳,王玚,李書梅,等.我國護理教學評價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護理研究,2013,27(6):1547-1549.
[7]王美鳳.改革中職教學評價體系的實踐與探索[J].教師,2009(8):44-45.
[8]馬菲菲.中職學校教學評價體系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1(9):147.
[9]伍義行.藥學專業形成性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與思考[J].藥學教育,2013,29(3):1-4.
[10]朱平.職業素養視角下的高職課程教學評價改革[J].職業教育論壇,
2013(8):26-28.
[11]張青.職業教育素質培養的深入解析[J].大眾科技,2011(3):104-105.
G427.74
A
1671-1246(2015)01-0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