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英,徐利華,夏瑾燕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湖北黃岡438002)
視頻評分法在急救護理技術操作考核中的應用及評價
何水英,徐利華,夏瑾燕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湖北黃岡438002)
目的了解視頻評分法在急救護理技術操作考核中的應用效果,探討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的途徑。方法將334名護理專業學生按班級分為兩組,實驗組(168名)考核采用視頻評分法,對照組(166名)采用傳統評分法并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實驗組單項操作成績與對照組無明顯區別,但團隊合作性操作熟練度、考試成績優于對照組;實驗組對視頻評分法的認可度較高。結論在急救護理技術操作考核中應用視頻評分法,能提高學生操作積極性及綜合能力。
急救護理技術;操作考核;視頻評分法
視頻評分法是我校急救護理課程實訓教學中為激勵學生自主練習而采取的一種創新型考核方法,是在學生操作考核中將操作過程錄制下來,通過網絡或多媒體設備回放,由評委對照評分標準進行綜合評分的方法。其目的是從主觀上破除重結果輕過程的考試觀,樹立結果與過程并重、適度突出過程的考試觀[1]。該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覺、扎實地開展操作練習,鍛煉心理素質,提高急救護理技術操作能力,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認可,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校2011級三年制護理專科學生334名,均為女生,年齡19~21歲。按班級分為實驗組(168名)和對照組(166名)。兩組急救護理課程教學內容、授課學時和教學進度均保持一致,實訓場地、授課教師和實驗指導教師均相同。任課教師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情境模擬實訓、操作技能訓練、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講授并示范急救護理技術操作流程、注意事項,公布考核評分標準和評分細則。考核評委由任課教師、實訓指導教師和5名學生代表擔任,學生代表由各班學生推選。
1.2 方法
對照組操作考核采用傳統現場評分法。實驗組采取考核操作過程全程錄像,用多媒體或網絡回放視頻,再由評委評分的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1.2.1 布置實訓任務我校急救護理課程共42學時,其中實訓課24學時。實訓課在“教、學、做一體化”實訓室進行,由任課教師根據實訓計劃布置實訓任務,要求學生練習并掌握心肺腦復蘇、氣道異物梗阻病人解救、簡易人工呼吸氣囊使用、氣管插管及切開術護理、動靜脈穿刺置管、創傷急救及交通事故傷病人現場救護7項救護技術。
1.2.2 分組操作練習在實驗指導教師指導下,兩組按班級人數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救護技術操作練習。
1.2.3 操作考核選擇心肺腦復蘇術為單人獨立考核項目,交通事故傷病人現場救護為小組合作考核項目。單人考核在相對封閉的實訓場地進行;合作考核6~8人一組在室外場地進行,現場抽題,采取案例情景設計、角色扮演等形式進行,根據各小組成員在救護中的操作情況評定個人成績。實驗組考場由專人錄制視頻,評委在多媒體教室觀看視頻后評分;對照組則現場評分。
1.3 效果評價
將兩組操作考核成績用SPSS 15.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實驗組從公平度、提高練習操作積極性、促進同學間交流和鍛煉心理素質等6方面對視頻評分法進行評價,并用Excel進行數據處理。
表1 兩組急救護理技術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急救護理技術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人數心肺腦復蘇術交通事故傷病人現場救護技術實驗組168 91.1±3.5 89.2±4.7對照組166 90.4±3.6 85.1±9.1 P值-0.090 0.000

表2 實驗組對視頻評分法的評價[n(%)]
3.1 實驗組救護技術綜合應用能力高于對照組
從表1可以看出本次實驗的兩項考核中,獨立考核的心肺腦復蘇術兩組成績無差異(P=0.090),但小組合作形式的考核項目,實驗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0)。分析原因,可能是心肺腦復蘇術為單項救護操作技術,流程簡單,受練習場地、團隊配合等因素影響小,學生只要記住評分標準,失分情況就較少;而交通事故傷病人現場救護技術為小組合作考核項目,需要將多項單一的救護技術綜合應用,既要展示救護技術,又要體現團隊合作和人文關懷,考驗學生救護技術熟練程度、臨場應變能力、團隊配合能力等,如果不認真進行操作練習,不顧及整體配合,就容易失分。由表1可知,實驗組小組合作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說明視頻評分法對提高學生救護技術綜合應用能力有一定促進作用。由表2可知,實驗組認為其練習操作積極性和參與度提高了(分別占72.6%和76.2%),同學間交流和團隊意識也明顯增強。
3.2 視頻評分法能提高學生應變能力,鍛煉心理素質
由于考核現場相對封閉,有教師和學生代表在場,實驗組考場內有攝像設備,部分學生入場時比較緊張,對其操作熟練程度、應變能力是一次考驗,能磨練心境,鍛煉心理素質。這為學生將來在真實救護場景下,臨危不亂地實施急救護理技術打下基礎。
3.3 視頻評分法促進學生參與實驗實訓過程,培養良好職業習慣
護理工作的對象是人,工作的每一個細節都與生命相關。特別是面對急危重癥病人,如果救護技術操作不熟練,心理素質不高,團隊配合不協調,將會失去最佳救護時機。學生救護基本功是否扎實,操作技術是否過硬,是否有良好的職業習慣等,與在校期間的實訓教學密切相關。目前,我校急救護理課程理論與實踐學時比為1∶1.3,學生有較多時間在校內實訓室訓練各項救護技術。但由于學生較多,實訓以學生主動操作練習為主,教師僅起指導作用,課堂紀律、學生自覺程度會影響實訓效果。應用視頻評分法,學生如同在臨床真實工作環境中實施救護技術,對學生是一種考驗。操作后回放視頻,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操作過程,反思操作中的不足,學習他人優秀的操作技術和方法,從而提高救護技術。據指導教師觀察:實驗組在練習過程中主動性較強,考核時表現的操作熟練度、連貫性、急救意識、儀表整潔度、守時守紀等職業習慣均優于對照組。
當然,視頻評分法也存在不足:一是費時費力,需要專人錄制,無論多媒體回放還是上傳到網絡都需要時間;二是由于拍攝角度原因和拍攝者經驗不足,會漏拍一些小細節,這也是學生對考核公平性“不確定”“不認同”的原因。
急救護理學是一門研究對急危重癥病人實施急救和特別監護的學科[2],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在緊急情況下迅速評估、正確決策和果斷實施的綜合急救能力[3]。實踐教學是護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急救能力的重要途徑。操作考核僅是檢驗教學效果的一種手段,視頻評分法也只能作為傳統考核法的一種補充。在實踐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練習操作積極性,掌握各項救護技術,是急救護理實訓教學的關鍵。
[1]余浩,陳年友,周源.教學做合一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劉新玲.“十一五”期間急危重癥護理的實踐與進展[J].中國療養醫學,2011,20(4):336-337.
[3]柴翠萍,王蘭芝.院校聯合教學模式在高職護理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改革中的實踐[J].護理學雜志,2013,28(5):58-60.
G424.7
B
1671-1246(2015)01-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