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琳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四川廣漢 618307)
體育和健康教育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概念,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構成內容,肩負著增進學生健康的任務。健康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最終目標,需要運用各種方法、手段來完成,其中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是改善健康水平的最佳手段。因此,將原來獨立的體育課和健康課統(tǒng)籌合并成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當前全球體育教學事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人的一生能夠劃分為幾個連續(xù)卻又不同的多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中都會有不同的特有發(fā)展任務存在。本文在研究人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前提下,根據人的生長順序和社會的經歷過程將終身體育劃分為學前體育階段、學校體育階段、在職體育階段及職后體育階段四個階段。(見圖1)
由圖可知,學校體育對個人終身體育習慣的形成和社會體育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眾多研究證明,體育運動對人體健康有益,合理科學的體育運動能夠保障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質量。將科學的體育鍛煉作為一種主要的生活方式能夠使人們的不良生活習慣得到改善,對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伴隨社會文明的不斷發(fā)展,體育已經成為人們增進健康的重要手段,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廣泛運用。對科學的體育生活方式內容進行教育、宣傳,有利于人們“終身體育”思想的樹立,且在獲得有效鍛煉方法的前提下,養(yǎng)成健康、穩(wěn)定的鍛煉習慣。
學校“體育健康促進”的廣義含義,指的是健康促進在學校體育中的延展,把體育作為主要手段,是將學校體育教育體系作為發(fā)展平臺的健康促進模式。與健康促進的理論相結合,本論文將“體育健康促進”可以定義為:將體育作為主要手段,在家長、學校及學校所在區(qū)域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之下,為學生展現(xiàn)完整的知識結構和經驗,其中包含體育課程和非體育課程的內容,構建安全的體育運動環(huán)境,提供適宜的體育健康服務措施,來增進學生健康,并逐漸形成健康科學的體育生活方式,為終身體育目標的實現(xiàn)打下堅實基礎的過程。
2.2.1 學校“體育健康促進”的構成內容
學校“體育健康促進”體系的內容構成是全方位、多層次、綜合的,貫穿于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所以,結合學校體育健康促進理論和學校體育的特點可以得出,學校體育健康促進的構成內容也應該包含:政策與規(guī)劃保障、體育健康教育、體育健康環(huán)境、社區(qū)聯(lián)系、個人體育健康技能培養(yǎng)和體育健康服務。(見圖2)
2.2.2 學校“體育健康促進”組織功能構成
學校應當依據學校“體育健康促進”的內容構成配置相對應的組織機構,以確保學校體育健康促進模式的全面實施(見圖3)。整個部門配置的參加范圍幾乎涵蓋了學校的所有部門及人員,每個部門的工作應該通過行為干預、環(huán)境潛移默化和技能培養(yǎng)等方式來實現(xiàn)對學生健康科學體育生活方式的有效培養(yǎng)。
2.2.3 PRECEDE-PROCEED 理論模式的應用
學校“體育健康促進”隸屬于健康促進范疇,所以,在操作時可以使用健康促進模式的組織構成。當前已經存在一些健康行為群體的干預理論,其中最有名、發(fā)展成熟的是美國學者勞倫斯·格林(Lawrence W.Green)所提出的PRECEDE-PROCEED 理論模式,這個模式前后呼應,為方案的實施提供了一個連續(xù)、完整的操作解定在職教師的引導和指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職教師的再培訓,繼續(xù)教育。頂崗實習中,組織教師培訓的學校有18所,占78.3%。頂崗實習的學校,在職教師被實習學生頂崗,從而被置換出來,時間寬松充裕,大部分實習學校都會組織教師進行培訓。

圖1 社會經歷過程的四個階段

圖2 體育健康促進內容

圖3 學校體育健康促進組織功能構成

圖4 Precede-Proceed 模式的基本框架

表3 師范生頂崗實習與農村教師置換培訓模式對在職教師幫助調查
2.3.1 師范生頂崗實習與農村教師置換培訓模式對實習學生價值分析
運用評價教學工作的六個維度對遵義師范學院體育學院選擇頂崗實習的116名教育實習學生進行調查,從表2可知,絕大部分學生通過頂崗實習,在教學工作中都得到了較大的幫助,獲利匪淺,極大的促進了教學工作的開展,特別是對教學內容、教學結構和教學基本功,80%以上的教育實習學生都覺得自己獲得了較大的幫助;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的“正能量”,也得到了70%以上的教育實習學生的較大認可。教育實習學生通過頂崗實習,克服了以往實習的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倉促上陣、淺嘗輒止的弊端,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參與實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提升了“教師主人翁”的意識,提出了實習的更高標準、更嚴要求,進一步促使教育實習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實習,變往昔的被動輔助教學為主動主導教學。一學期的頂崗實習,教育實習學生的教學目標設計更加明確和全面,教學內容的組織日益合理,教學方法的運用日趨靈活恰當,教學結構的安排日漸優(yōu)化,教學基本功更是越來越扎實,達到的教學效果也是更加良好。
2.3.2 師范生頂崗實習與農村教師置換培訓模式對在職教師價值分析
從表3看,通過對41名被置換的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調查,認為組織主題報告、專家研討、案例研究和自主學習等形式的置換培訓,對自己的教學工作起到了較大的幫助,其中,95.1%的置換培訓教師通過案例研究的學習提高了自身的業(yè)務素質,加快自身知識儲備的“換代更新”,促進了教學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從而有效地解決了自身存在的工學矛盾,使在職教師的繼續(xù)教育落到實處。
師范生頂崗實習管理監(jiān)督保障機制缺乏。高等師范院校和實習基地學校缺乏相應的管理機構,不利于師范生頂崗實習的總體安排和全面開展,不利于頂崗實習過程中突發(fā)事件的應急處理。此外,政府機構缺乏頂崗實習的指導性政策和相關保障監(jiān)督實施機制,現(xiàn)有政策也只是隔靴搔癢似的規(guī)定學生要有至少半年的教育實習,沒有可依照實施的強制政策及保障實施的強制措施。
農村教師置換培訓針對性不足。頂崗實習中被置換的農村教師,由于學歷水平高低不齊,教學能力強弱差異,擔任學科及年級教學經歷長短不同,所以在接受免費培訓時,師范院校很難為他們組織安排恰當其處的培訓課程,培訓形式較單調、傳統(tǒng),課程設計的針對性不足,層次設計缺乏,從而影響農村教師置換培訓的質量和效果。
師范生頂崗實習是教育實習學生主要進行的教學實習方式;頂崗實習的基地中小學校,普遍組織安排置換的教師進行培訓。
師范生頂崗實習與農村教師置換培訓模式促進實習學生設計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結構等教學工作的能力;同時置換出的中小學教師通過主題報告、專家研討、案例研究和自主學習的培訓方式,有力加強了自身的教學能力。
師范生頂崗實習與農村教師置換培訓模式,缺失頂崗實習學生的管理監(jiān)督保障機制;而且針對置換出的中小學教師的培訓針對性不足,亟待提高。
師范生頂崗實習與農村教師置換培訓模式,是一項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希望與困難同在的復雜系統(tǒng)工程,相關教育管理部門、中小學校、高等學校、實習學生、受訓教師、授課教師等應相互協(xié)作、協(xié)調配合、統(tǒng)籌兼顧,共同發(fā)揮這一新型教育實習模式的優(yōu)勢。
積極探索師范生頂崗實習與農村教師置換培訓的科學評價體系和針對性的培訓內容,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和個性化更強的培訓方案,促使評價標準、培訓方案彰顯人性化、科學化,使這一模式真正起到激勵督促的實效,最大程度的調動實習學生和置換教師的積極性。
[1]吳瓊.“頂崗實習、置換培訓”模式的多贏效應[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0(12):88-90.
[2]任印錄.建立與頂崗實習支教相配套的創(chuàng)新型教師培養(yǎng)模式初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11):105-108.
[3]朱月紅,郭秀華.頂崗實習運行機制的構建[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0(3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