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生-蕎麥-甜豌豆模式高效栽培技術
欒春榮,馬小鳳,蘇彩霞,劉燕敏,洪 斌,徐 波
(江蘇省泰興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泰興 225433)
摘要綜述了青花生-蕎麥-甜豌豆種植模式的優點,并總結了該模式的關鍵技術,可為泰興地區高效農業的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青花生;蕎麥;甜豌豆;模式;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04.8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SXGC(2014)243]。
作者簡介欒春榮(1969-),男,江蘇泰興人,推廣研究員,碩士,從事玉米育種與高效栽培技術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09
泰興市地處長江下游沖積平原,土質以高沙土、沙壤土為主,排灌良好,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適宜花生、蕎麥、甜豌豆等作物生長。花生、蕎麥、甜豌豆均為泰興市傳統經濟作物,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高效農業的迅猛發展,這些傳統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與之相關的各類高效種植模式得到了廣泛應用。為此,通過技術組裝、集成,筆者總結形成了青花生-蕎麥-甜豌豆高效種植模式,并在泰興市進行了較大面積示范應用。
1 茬口安排
11月上中旬整地作畦播種甜豌豆,翌年4月底~5月上中旬收獲,甜豌豆收獲后及時整地播種花生,或于甜豌豆收獲前7~10 d將花生套種于甜豌豆行間,甜豌豆收獲結束后及時清茬離田,8月底9月初收獲青花生,花生收獲后及時整地播種蕎麥,也可于8月下旬蕎麥育苗,9月10~15日移栽蕎麥,11月上旬蕎麥收獲后及時整地播種甜豌豆,如此循環。
2 青花生-蕎麥-甜豌豆種植模式的優越性
2.1青花生-蕎麥-甜豌豆種植模式復種指數較高該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穩定單位面積經濟產量的同時,還可增加青貯飼料的產量,甜豌豆、花生、蕎麥收獲后的秸稈均可作為牛羊的飼料,有利于促進養殖業發展,實現秸稈過腹還田,培肥地力,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2青花生-蕎麥-甜豌豆種植模式種植效益較高且穩定甜豌豆是泰興市特色農業亮點,有著穩定的訂單,花生、蕎麥為泰興市高沙土地區特色雜糧,市場需求潛力較大,該模式純經濟效益正常年份是稻麥兩熟的3~4倍。
2.3青花生-蕎麥-甜豌豆種植模式可緩解季節性用工矛盾用工較大的甜豌豆搭架和采收分別在早春3月初和4月底~5月中旬,花生播種在5月中旬,花生收獲在8月底9月初,蕎麥收獲和甜豌豆播種集中在11月上中旬,基本都錯開了農村夏收夏種和秋收秋種2個用工高峰。
3該模式關鍵技術
3.1甜豌豆高產栽培技術
3.1.1播前準備。
3.1.1.1土壤選擇。選擇地勢高爽、排灌良好、肥力較高的壤土、沙壤土田塊。
3.1.1.2施足基肥。結合翻地施入優質腐熟的堆廄肥和人畜糞等有機肥,施用量為45 t/hm2,整地前根據土壤情況施入375~450 kg/hm2的高濃度復合肥以滿足甜豌豆在整個生育期內對肥料的需求。
3.1.1.3 整地作畦。播前2~3 d整地,按照1.4~1.5 m規格開溝作畦,畦面寬1.2~1.3 m,溝寬0.2~0.3 m,深0.25~0.30 m。挖好橫墑,做到溝溝相通。
3.1.1.4 種子準備。甜豌豆品種以“奇珍76”和“臺中13”為主,選飽滿無病蟲籽粒,去除蟲蛀及病粒、癟粒,播種前曬種2 d。
3.1.2播種。泰興市以秋播春收為主,一般于11月5~15日播種。每畦播種2行,在距溝10~15 cm處穴播,穴距27 cm左右,每穴2~3粒,播深3~4 cm,播后忌踩壓,種植密度49 500穴/hm2左右。另在畦面兩行間播少量多余種子作為預備苗。
3.1.3 苗期管理。
3.1.3.1 除草松土。甜豌豆幼苗期鋤草需鋤早、鋤小,切勿傷苗。結合鋤草在越冬前將鋤松的土壤培壅在根旁,以防凍害。整個生育期需中耕除草2~3次。
3.1.3.2 苗肥。苗高5~6 cm時,用適量腐熟水糞肥促黃補瘦,越冬期施用腐熟水糞肥22.5 t/hm2加尿素75 kg/hm2,在距甜豌豆根部10 cm左右處打塘穴施,后蓋土。
3.1.3.3 苗期病蟲防治。蟲害主要是蚜蟲,發生時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25 g/hm2,對水450~600 kg/hm2噴霧防治。病害主要是根腐病,苗高7~8 cm時,用75%的百菌清500~700倍液噴霧防治。
3.1.3.4 搭架。幼苗莖蔓高達30 cm左右時,及時用竹竿進行搭架,架成“人”字形,竹竿插到豌豆行的外側,每0.5 m插1根,竹竿長1.8~2.0 m,與竹竿行向平行拉線繩或用竹竿綁付在架上起托蔓作用。用固定在橫架上的繩子或稻草下垂引蔓栽培,使甜豌豆的蔓沿繩向上攀緣生長,并定期進行綁蔓牽引,隨著植株的生長,不斷向上拉繩托蔓。
3.1.4開花結莢期管理。
3.1.4.1 肥水管理。初花期追施45%高效復合肥300 kg/hm2。采收開始后每5~7 d追肥1次,每次追施45%高效復合肥150~225 kg/hm2,累計追肥2~3次,結莢中后期則需輔以根外噴肥。干旱時,從溝內灌跑馬水。
3.1.4.2 病蟲害防治。蟲害主要有蚜蟲、潛葉蠅等,一般于初花期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 g/hm2對水450~600 kg/hm2噴霧防治, 或用10%溴氰蟲酰胺450 ml/hm2對水450~600 kg/hm2噴霧進行第1次防治,1周后進行第2次防治。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銹病等,白粉病用70%的甲基托希津1 500~2 000倍液或用30%特富靈2 000~3 000倍液防治。銹病用20%的粉銹寧1 500~2 000倍液防治[1]。
3.1.5采收、包裝、貯運。甜豌豆開花后15~20 d即可采收,采收標準:厚度0.85~1.20 cm,長度5.0~8.5 cm,豆莢無畸形、無蟲孔、無病斑。采收后用布袋或塑料桶盛裝,使用有孔的塑料筐裝運,當天采收的甜豌豆當天進行冷凍或保鮮處理,運輸車輛必須清潔衛生,車廂無異味,且運輸甜豌豆過程中不得進出加油站。
3.2花生高產栽培技術
3.2.1選用良種。目前,泰興市大面積主推花生品種為“泰花4號”,搭配品種為“泰花5號”、“泰花6號”,后備品種為“泰花7號”,種源不足時,可以種植“泰花2號”。但不宜種植其他品種。
3.2.2種子處理。在曬種、莢選、剝殼后粒選的基礎上,用50%可濕性多菌靈粉劑750 g/hm2加高巧(吡蟲啉懸浮種衣劑)450 ml/hm2,對水3 kg/hm2拌種仁375 kg/hm2。注意邊拌邊澆,澆透拌勻后涼干。同時注意拌好的種子切忌陽光直射。
3.2.3及時清茬整地,施肥起垅。5月20日前后甜豌豆收獲后,及時將豌豆蔓清理離田,施入優質腐熟的灰糞肥30~45 t/hm2,再加高濃度復合肥375~450 kg/hm2、尿素75 kg/hm2作基肥,以滿足花生整個生育期內對肥料的需求。后用起垅機起垅,垅距調節至72~75 cm。
作為院級項目,這項工作以績效為切入點,通過信息手段,得以融入更多新的評價因素。“在既往醫院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細化,引入更多醫療質量管理和運營管理評價指標,諸如質量管理要求、醫院戰略發展目標等。”高黎介紹,項目啟動時,醫院即成立了包括主管院長、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的精細化管理項目小組,并建立了每周例會制。
3.2.4地膜覆蓋。地膜覆蓋可促進壯苗早發、針多、果多、果大、果飽,高產穩產。覆膜的方法:在施肥、起垅并噴施除草劑基礎上進行地膜覆蓋。覆膜時須注意邊覆、邊拉、邊壓,拉一定要拉緊,壓一定要每隔50 cm左右壓實一堆土。膜的規格為厚0.005~0.006 mm、寬90 cm。
3.2.5播種。覆膜后應及時播種,每垅播2行花生,穴距18~20 cm,折13.5~15.0萬穴/hm2,平均每穴2.2~2.4株。可以按2粒/穴、3粒/穴相間播種的方式來實現。播種的深度一般為3 cm,播后切忌踩壓。
3.2.6適當追肥,平衡施肥。泰興市主要為中等肥力的沙土、沙壤土田塊,要奪得4 500~5 250 kg/hm2的產量,需在施足基肥基礎上,于齊苗后用尿素30~45 kg/hm2對水穴施“捉黃塘”。在此基礎上,于花生6葉期用惠滿豐1 500 ml/hm2或中華噴施寶75 ml/hm2對水750 kg/hm2進行根外噴肥,間隔1周,連噴2次。
3.2.7消除鼠害、杜絕草害。 鼠害嚴重地塊,播前采用磷化鋁片堵鼠洞的方法,滅鼠效果達95%以上。 草害的防治可在覆膜前用72%都爾乳油1 500 ml/hm2對水750 kg/hm2噴霧,能達到較好除草效果。露地栽培的田塊,也可在苗期用10.8%高效蓋草能乳油300 ml/hm2對水750 kg/hm2噴霧化除[2]。
3.2.8因苗及時化控。 在花針末期進行化控,以保證結莢期協調穩長,不倒伏。方法:花后25~30 d,株高33~35 cm,葉齡達13~14時,使用花生超生寶900 g/hm2或15%多效唑750 g/hm2,對水750 kg/hm2均勻噴霧。若噴后6 h內遇有暴雨,須再次噴施。
3.2.9狠治蠐螬、預防病害、消除漬害。 高巧拌種具有較好的防效。當蠐螬暴發時,可于1、2齡幼蟲發生高峰期使用48%樂斯本乳油3 750 ml/hm2或40%辛硫磷乳油4 500~6 000 ml/hm2對水22 500 kg/hm2逐穴灌根。1周后調查防治效果, 若若蟲還在75 000頭/hm2以上則須再次用藥。 在收獲前25~30 d,用等量式波爾多液600 kg/hm2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或50%福美雙可濕性2 250 g/hm2對水1 500 kg/hm2灌根防治后期病害[3]。同時做好后期排澇降漬工作,確保雨止田干、墑無積水。
3.2.10適時收獲,豐產豐收。當飽果率達80%以上時開始收獲上市,生產上一般應根據不同田塊的成熟度分批收獲,收獲后須用透氣的紗袋裝運,以避免發熱影響品質。同時收獲后須清除田間殘膜,避免并消除白色污染。
3.3蕎麥高產栽培技術
3.3.1.1 曬種。播種前1周選擇晴朗的天氣,將蕎麥種子薄薄地攤在向陽干燥的地面、蓆片或塑料布上,曬種需要不斷翻動,使種子均勻曬到。
3.3.1.2 選種。有風選、水選、篩選、機選和泥選5種方法,以水選和泥選較好,選種后剔除空粒、癟粒、破粒、草籽和雜質,發芽率平均提高5%。
3.3.1.3 浸種。生產實踐上,用35 ℃溫水浸種15 min或用40 ℃溫水浸種10 min,消除種子休眠,提高發芽率。播種前用0.1%~0.5%的硼酸溶液或5%~10%的草木灰浸出液浸種效果較理想。種子浸種后需攤在地上晾干。
3.3.1.4藥劑拌種。藥劑拌種是防治地下害蟲和病害極其有效的措施。即在曬種和選種之后,采用種子量0.1%~0.5%的40%五氯硝基苯可濕性粉劑或種子量0.4%~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防治疫病、凋萎病和灰腐病。用3%辛硫磷顆粒劑20~40 g拌1 kg種子防治蠐螬、螻蛄、地老虎、地蛆等地下害蟲。也可用殺菌劑和殺蟲劑同時拌種。具體拌種方法是先用少量水將種子表面噴濕潤后加入適量農藥粉劑,均勻混合后晾干。
3.3.2 播種育苗。青花生一般于8月底9月初收獲,為保證蕎麥有足夠的生長周期,可采取育苗移栽方式播種,一般于8月25日前后在預留的苗床上播種育苗 ,播種時可撒播也可條播,苗床用種量:小粒品種45.0~52.5 kg/hm2,大粒品種為60.0~67.5 kg/hm2。
3.3.3 及時清茬,整地作畦。 花生收獲結束后,及時將花生秸稈清理離田,施入腐熟有機肥22.5~30.0 t/hm2和過磷酸鈣15 kg/hm2左右作基肥并耕翻整地作畦,畦寬3~5 m,由于蕎麥幼苗頂土能力差,根系發育弱,以耕深25~30 cm效果最佳。畦面平整細碎,上散下實。同時挖好田間三溝以利排水,防止漬澇死苗。
3.3.4適時移栽。一般于9月10~15日移栽,移栽深度3~4 cm,行距25~30 cm,株距18~20 cm,移栽密度18~21萬穴/hm2。
3.3.5 肥水管理。蕎麥施肥應遵循“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的原則。在施入基肥基礎上,苗期追肥尿素37.5 kg/hm2左右,開花期追施硫酸鉀112.5 kg/hm2左右,追肥需選擇在陰雨天氣進行。此外,開花期用適量硼肥等微量元素肥料作根外追肥有一定增產效果, 蕎麥生長期間應適當控制氮肥施用量。蕎麥幼苗期能忍受一定程度的水分不足,但土壤持水量保持在70%左右最有利于植株生長。開花結實期蕎麥對水分的需求最高,此時要求田間持水量不低于80%。在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干旱時應及時灌水,以畦灌或溝灌為好。遇澇漬時應及時排水降漬。
3.3.6 田間管理。
3.3.6.1 破除板結。播種后若遇大雨造成地表板結和缺苗斷壟時,需注意及時破除地表板結,在雨后地面稍干時淺耙,以不損傷幼苗為度。在低洼和多雨地方需注意開溝,及時排水。
3.3.6.2 中耕除草。在幼苗第1片真葉展開后結合間苗、疏苗進行第1次中耕,蕎麥移栽后封壟前,結合培土進行第2次中耕,中耕深度3~5 cm。中耕鋤草的同時進行疏苗和間苗,去掉弱苗、多余苗,提高蕎麥植株的整齊度和田間均勻度。
3.3.6.3 防止倒伏。苗期以200~250 mg/kg濃度的多效唑葉面噴施,可降低植株高度,加粗植株莖稈,促進根系生長,減輕后期倒伏。
3.3.6.4 病蟲害防治。 當地蕎麥生產中病害主要有立枯病、輪紋病等,蟲害主要有蕎麥鉤刺蛾、黏蟲、紅蜘蛛、地下害蟲(螻蛄、地老虎、蠐螬)等,一般為輕度發生。病蟲害防治應以農業措施防治為主,例如清潔田園、集中銷毀病殘體及秸稈、深耕、輪作、更換抗性品種、種子處理、合理肥水管理等方法,力爭將病蟲害控制在較低水平。
3.3.7 收獲。“蕎麥見霜,粒粒落光”,因此秋蕎必須在下霜之前從大田收回。收獲宜選在早晨露水未干時進行,并注意輕割輕放,以減少落粒。脫粒宜選在晴天進行,采用脫粒機脫粒,或在水泥曬坪上翻打脫粒。蕎麥收獲后,及時脫粒晾曬,待籽粒含水量降低至13%以下時再入庫,適宜低溫貯存。
參考文獻
[1] 王全友,蔡志林,吳學文,等.甜豌豆高產障礙及解決辦法[J].安徽農學通報,2013(6):54.
[2] 王書勤,謝吉先.花生泰花四號提純復壯與高產栽培[J].農業科技通訊,2012(5):187-188.
[3] 謝吉先,王書勤,丁國祥,等.泰花四號花生生產技術規程[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