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坤
摘 要:目前,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都在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和工作崗位的需求,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 而對于廣大英語教師來說, 要分析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環境以及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探究適合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職業核心能力;途徑與方法
基金項目:高職英語課程中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14020174
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產業結構的換代升級,推動了職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型職業層出不窮,隨著社會需求的起伏變化,使得各類人才在市場間不斷地流動,頻繁的轉換職業。為適應這種變化的職業結構,高等職業院校對教學要進行大規模的、全面系統的改革,對人才的培養必然要著眼于未來,以迎接巨大變革給我們帶來的嚴峻的挑戰。這也要求新時代的英語專業人才掌握一種到目前還未被人們普遍認識和了解的自我適應和自我塑造的能力,即職業核心能力。
在日新月異的變革中,培養出大量具有較強適應能力和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提高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職業教育正由傳統的“工具性”的謀生型教育,向“發展性”的適應型教育進行轉變,培養勞動者具有“與人合作”、“與人交流”、“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解決問題”、“自我提高”、“創新”和“外語應用”等職業核心能力,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也是人力資源開發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培養勞動者的職業核心能力是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使勞動者自身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職業目標得到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1.傳統教學模式下高職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現狀
1.1 學生的英語能力欠缺
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主要為高考生和五年制高職生,以農村生源為主。整體文化基礎課與本科生相比較差,英語基礎薄弱,詞匯量較少,尤其在聽說方面較差。大部分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但是,由于心理懼怕,不敢用英語
進行表達和交流。另外,一部分學生對于英語的考證如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興趣非常大,但是忽視了口語能力的訓練。除此之外,由于不適應高職院校的學習方式,一部分學生缺乏主動性,自我學習能力較差。
1.2 教師教學復合能力不高
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大部分是英語專業畢業,受到學科性教育方式的影響,很多時候忽視了職業教育的特點。在教學中只注重于英語語言知識能力的傳授和訓練,而對于學生將來所從事的工作崗位不熟悉,造成授課時專業針對性不強,很難吸引大部分學生的興趣。另外,高職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也加大了教師授課的難度。
1.3 教學目標與就業崗位需要不吻合
多年來,大多數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都以通過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為目標。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在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提高學生的英語程度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很多學校將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過關率作為衡量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英語水平的唯一標準,這就制約了學生職業英語能力的訓練。雖過了級,但英語應用能力薄弱,往往在涉及到專業的內容就無法應對了。
2.工學結合模式下探討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2.1 依據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理論,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模式
依據新職業主義的觀點,為突破以工藝為定向的、狹隘的舊職業主義的課程理論,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應是使個體與其未來的職業生活能夠有效地銜接起來,為未來從事的職業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培養學生具有共同的、核心的、可遷移的能力,即職業核心能力,成為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作為新職業主義的核心理論,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理論代表了職業教育課程理論發展的方向與潮流,注重職業共同性、技能主導性、課程多樣性、內容發展性,突出能力的實效性、遷移性和實踐性。高職院校要針對經濟發展現狀對英語課程進行設置,應在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理論的指導下,并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現狀和需求,對原有的英語課程進行整合、重組,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專業課程模式。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專業課程體系。
2.2 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職業核心能力
教學方法在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調查中發現,高職院校英語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大多是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或在此基礎上予以一定的創新,而有關培養英語專業職業核心能力方面教學方法的研究還比較匾乏。因此,可以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的職業核心能力教學方法,結合高職院校英語專業的師資、生源數量、教學設施等具體的實際情況,對現有的英語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出適合提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教學方法,從而促進高職英語專業教學發展并提高其教學效率。
行動導向教學是德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其目標和出發點是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這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依據職業活動的要求,行動導向教學是通過行動表現和任務驅動的形式,把所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有效地結合起來進行學習的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完成教師交給的項目任務或課題的過程中能夠獨立地收集信息,并制定計劃,進而實施計劃,最終對計劃進行評估,并且強調通過團隊合作的形式完成。在此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與人合作及交流的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行動導向教學的教學方法眾多,常見的有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頭腦風暴法、模擬教學法等。
2.3 建設具有職業核心能力的英語專業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提升的關鍵。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對自己的角色應有新的認識和新的定位,并鼓勵進行自我探討和自我發展。英語專業教師不僅要對本專業的教學內容有系統的研究,還需要對其他相關的專業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樹立職業核心能力的意識,具備職業核心能力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相關的實踐經驗,以對學生進行有效地培訓與測評,同時將國外先進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與英語教學方法進行有效地結合來以提升英語專業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
2.4 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多元教學評價體系
調查中發現,高職院校學生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對考試產生厭惡和畏懼,學生雖然能夠認識到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但認為考試的增加勢必會給他們帶來壓力和負擔。為此,高職院校應建立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新型的教學評價形式進行科學的評價。這種評價形式的基本取向為職業核心能力的測評,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競爭與發展的能力。依據現已形成的職業核心能力測試評價標準以及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將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評價與專業教學評價相結合,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多元教學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英語專業建立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評價體系標準,有利于實現學生就業、再就業和崗位轉換。隨著社會對人才技能的要求越來越具體、明確,專業人才需要掌握和重新學習的技能內容就更加具有針對性。在評價中,要遵照公平性和靈活性的原則,給學生予公平的評價,以提高其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還要將英語專業教師的技能和自身素養考慮在內,這樣才能使評價的效度和信度得到真正的提高。
3.結語
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職業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核心能力有助于促進個體順利地實現由教育世界向勞動世界的轉換,促進個體終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形成。因此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必須要以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為出發點和目標,改革要繼續深入地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林林.新教學模式對大學外語學習策略教學的新要求[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5(4).
[2]楊明.論職業核心能力及其培養策略[J].教育與職業,2007(24):11- 13.
[3]童東山.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探索[J].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9).
[4]李懷康.職業核心能力開發報告[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