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達拉夫
摘 要:通過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現狀的調查,就目前中專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進行分析,以改變傳統的中專語文教學方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多讀;思想品德的培養;溝通
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既要有扎實的文化基礎功底,又要具有專業技術性強的特點。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文化基礎課,是中等職業學校各類專業必修的重要學科,在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過教育者對教學方法的改進與更新,可以使中專學生更好的掌握聽、說、讀、寫。從而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習慣,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融會貫通到自己的今后的學習生活中。
1 選課相當重要
根據職業高中特點,選好與專業的契合點,把語文與專業相結合起來,同學生的相關專業發展、今后的人生發展聯系在一起,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促進學生的專業思想與語文素質同步提高。這樣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的同時也能對自己的專業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對自己的將來有一個好的打算,不至于步入社會時對自己的專業領域一無所知。基于此,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將有所提高,教學質量也就隨之而上。當然,不能全是關于專業知識的,否則將索然無味。即使對自己再有用,一直面對同樣的課題學生也會失去興趣,從而降低了教學效率。可以適當的穿插些當今社會熱門的話題,或者欣賞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組織學生自由辯論,鼓動大家積極參與語文課外活動。
2 要備好課
“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也如是。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和前提,選擇一個好的課堂論題將為教課增色不少,但要做到備好語文課的關鍵就要做到四點:①如何領學生鉆進課文②如何帶領學生跳出課文③怎樣設計好重難點、鋪墊和輔助手段④怎樣編好教學預案。
上述各種教學方法,雖然在以往的教學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并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我們還應努力探索,適應素質教育的切實可行的新方法,以便逐漸形成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學方法體系。創新是教學方法最重要的特征,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芒。每一種教學方法從來都是在個體或群體的創造中發現出來的。人類智力的開發離不開創造,教學方法的發明創造又賦予智力開發以新的形式。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重在繼承、貴在創造。
第一,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平時培養的,因此要引導學生擴大知識面,廣泛接觸各類文章,比如文學名著、各種雜志……這樣信息量增大了,便激發了學習語文的熱情。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怎么調動?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講這篇課文時就要問問同學們見過荔枝沒有,吃過沒有,印象中的荔枝形態是什么樣的,看看與課文中講的是否有出入,對荔枝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問題等,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帶著疑問去欣賞課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專語文教學強調實用性,如常見的《通知》《啟事》等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就需要多向學生灌輸學以致用的道理,當學生們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時,學習興致自然就上去了。
第二,要多讀。讀書分為精讀和略讀。針對不同需求、不同內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時事報紙、網絡新聞等,目的是掌握信息,只需略讀就行了。而一些文學名著,尤其是被選入中專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需要精讀、細讀,要多讀幾遍。就如同要了解一個人先看他的外表,但是你還沒有真正地接觸到這個人的品行、能力等等,到底值不值得深交?讀書也是如此,先把文章的表象大概掌握了,但還只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上,還沒有深入到文章所反映的本質,所以我們要注重分析,要多讀幾遍文章。
第一遍讀課文要解決字詞問題。字典要隨身攜帶,千萬別小瞧這一步,語音關、字詞關扎實了,頭腦中就會儲備豐富的詞匯量,寫起文章來就會得心應手,語言自然會豐富多彩。
第二遍精讀課文要掌握文章的整體思路。看看文章是采用什么方式開頭的,是開門見山,還是設置懸念;此外,我們還要掌握文章的結構思路,學生們要寫一篇文章,首先要把文章題目讀懂讀透,有關文章涉及的材料要從多種渠道查找,也就是所謂的“撒大網”。材料搜集完成后,就需要開始文章創作了,這時,就需要理清思路,即列好大綱。
第三遍讀課文要分析其中的語言。好的文章,作者用詞恰到好處,比如說:“陶醉”一詞,一般人會寫:“在花園中,我深深地陶醉在花香之中”。《宋詞鑒賞辭典》中評價蔡松年的《相見歡》一詞,有一句:花香,泉清、爐香使人陶醉。哪個句子寫得好,不言而喻。學習語言要動用豐富的想象力。想象便學生在頭腦里對文章進行整理、加工改造,形成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德國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指出:“藝術想象就是為一個舊的內容發現一種新的形式。”比如李白詩中的“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下來”,就需要動用想象力來理解文章的意境。
第三,中專語文教育還肩負著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要將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世界觀滲透進語文教學中來。一般來說,好的文章既要有文采,又要重思想。教材精選的文章大多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要學習作者在逆境中仍能曠達灑脫的樂觀情緒。王蒙的《善良》中,要感受到正義的力量,在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頭腦,做推動歷史潮流的掌舵者。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唱出了對祖國的深深熱愛之情、為祖國獻身的情感。被這種情感打動,也會激勵學生好好學習,將來做祖國的棟梁之才。
第四,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與人交流溝通,比如怎么與人相處,找工作怎么與用人方交流,面試應該怎么說。語文是交流工具,要多鼓勵學生們與周圍人進行溝通交流,尤其是多與教師交流,教師是用來“傳道、授業、解惑”的,把自己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多向教師請教,相信教師會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避免學生走錯路或者走彎路,此外,還要經常地與其他同學進行溝通交流。當你遇到交流障礙時應冷靜分析原因,找出不足之處,多回憶回憶教材中學過的與人交談的方式方法,把學生放在社會中去鍛煉、去實踐。
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雖然大多數的學習成績理想,但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很好的規劃,他們正值豆蔻年華,充滿活力,但是對學習的興趣卻不怎么濃厚,有的學生上課睡覺、做小動作,沒有養成正確的語文學習習慣,工具書沒有,上課三個人擠在兩張課桌旁,教師布置的作業互相抄襲,讀課文經常會念錯字,缺乏對人生價值觀的正確認識,沒有總結出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基本功不扎實,針對這些現狀,待廣大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做出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