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強
摘 要:當前,世界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需要我們有效的預防金融危機的發生,一旦出現危機后也需要有相關的應對解決措施。作者結合自身多年從事國際金融領域的學習與研究經驗,在通過對大量的文獻進行閱讀與研究基礎上,以國際金融危機為研究背景,探討危機過后世界社會保障的發展趨勢。經過研究之后作者發現,有些國家削減了對社會保障的開支,有些國家則增強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從而促使了當前世界社會保障朝著多元化與多樣性的趨勢發展。
關鍵詞:國際環境;金融危機;社會保障
1 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社會保障發展趨勢的背景分析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地的環境都發生了突飛猛進的改變,其更加適合企業的發展、更加適合人們生活水平與質量的提升。經濟的迅速發展受到了生產力發展的極大促進,并且通過這一影響,極大的促進了當代生產關系改變。工人與企業作為生產關系之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本質上是存在著博弈的。工人試圖以更短時間的工作、較少的工作量等來獲取更高的回報,而企業為了增強自身企業價值、提升企業利潤,他們想方設法的減少員工支出來減少其成本。國家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作為第三方,其必須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合理化的調節,促進雙方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從而也就導致了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在國家強制力和法律保護的前提下,有效推動社會保障制度,強制企業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并讓員工負擔自身的部分,從而實現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中資金總量的穩定。利用社會保險基金不僅能夠帶來以上兩者之間關系的緩和,而且能夠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使其進行基金、股票等金融產品的投資,帶來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良好運作。
根據對相關文獻及報告的閱讀之后作者發現,當前世界范圍內擁有健全并運行良好社會保障體系的國家僅僅為59個,其所能夠影響并惠及的世界人口數在世界人口總數當中所占的比率僅僅為27%。也就是說,另外較大部分的世界大眾將無法擁有享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政策的機會。另外一組數據顯示,世界享有養老保險的人口總量在世界人口當中所占的比例為53%,享有醫療保險的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的比例為64%。因此,可以發現,就目前世界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而言,其所能夠影響的人口數量依舊較少,并且不同的國家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性。這一差異性主要是與一個國家居民的收入、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存在著較大的聯系。為此,作者在本文當中將針對上述因素,將所有國家分為高收入、中收入和低收入三個部分進行研究。
2 高收入國家社會保障的發展趨勢
高收入國家主要是指歐洲地區國家、北美區域國家。這些國家本身居民的收入較高、社會的發展階段為發達國家,從而就使得這些地區內國家工人對于個人保障的需求更高。高收入區域國家所具有的特點主要是居民的收入較高、消費水平較高,這些地區內國家對于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也較為完善,為其提供了更高額的各項保險繳納,政府對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每年都會為其分配大量的財政收入用于支撐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從而使其具有了較為完善的保障機制與體系。但是,2008年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已經逐漸影響到了世界各個角落,即便是高收入的國家,其社會保障體系依舊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和沖擊。特別是此次金融危機以后,其爆發的來源就是世界發達國家,從而致使了高收入地區國家對其現有社會保障體系實施了較大的調整。
為了維持其良好發展的局面,有效緩解由于經濟危機所帶來的諸多問題,發達國家制定了更加穩健與積極的社會保障相關制度,并加強了對企業和工人的補貼,將社會保障體系資金的投入,作為了有效緩解金融危機余波,刺激居民增強消費與投資能力的重要措施。而在之后的2010年,又一輪新的危機席卷了世界較為發達的歐洲地區,即債務的危機。這一危機的發展,給歐洲地區又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導致了歐洲地區國家的財政收入連年下降,并且使其無法擁有較為充足的資金對社會保障體系進行相應的投入。為了更好的應對當前危機,高收入的歐洲地區政府對其所處的現狀進行了重新審視,并相應的減少了對社會保障體系的投入,扭轉了其在2008年之后所實行的利用社會保障體系的經濟刺激性政策,取而代之為其調整為緊縮銀根、維穩財政的政策,減少了對社會保障體系的支出與刺激,從而使更多的企業與員工走出了社會保障投入過高的困境,使其能夠擁有更多的資金用于消費,或者用于投資,將社會保障的刺激政策順利的改變為社會消費、社會投資,扭轉了社會大眾對于金融危機的看法與思想,使歐洲地區較為穩健的度過了此次金融危機。
3 中收入國家社會保障的發展趨勢
針對中等收入的國家而言,其在金融危機面前所采取的社會保障制度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區別。中等收入國家主要是指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印度、韓國等地區。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增速較快,但是整體發展水平并沒有發達國家高。這些地區中各國所采用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趨勢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體現:
第一,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積。中等收入的國家所采用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其推行社會保障制度的目的與途徑并不是提升對社會保障資金返還額度,而且對現有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積進行提升。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后,為了維持國內局勢的穩定、有效促進社會經濟走出危機的影響,大多數中等收入的國家都對其現有的社會保障覆蓋面積進行了提升。他們在現有社會保障繳納額度、返還比例上并沒有提升,而是擴大了國內對社會保障的宣傳、增強了企業與人員繳納社會保險的意識。利用社會保障體系在社會居民健康、生活水平、工作環境等多方面所發揮的功能性作用,實現了社會保障的擴張發展,并帶來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自2008年之后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相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保障擴張制度而言,同樣造成了不小的沖擊。雖然其能夠利用擴張的趨勢來有效抑制金融危機,但是卻由于財政收入的減少、資本準備金的不足等問題,給當前中等收入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帶來了較多障礙。并不斷的反應出中等收入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存在漏洞與不完善之處。較多中等收入國家已經開始認識到上述問題,并在現有社會保障設置的項目及其內容方面進行了積極的調整與改革。
第二,中等收入地區國家的社會保障擴大主要動力來源于中國、巴西等地區。中國經濟的發展十分迅速,其已經成為了影響世界發展中國家級地區的重要因素。中國人口的數量以及世界化的腳步不斷擴張,促使了世界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中等收入地區的社會保障整體水平十分依賴于中國的帶動。中國國內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開始逐漸從城市地區朝著鄉村地區擴張,從而促使了更多社會群體加入到了這一體系當中,從中獲得了其生活水平與質量的提升。另外,巴西地區與中國一樣,其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人口優勢。與之不同的在于巴西地區炎熱的天氣與貧窮人的群居行為,從而促使了社會保障體系在巴西社會和諧建設中的地位不斷攀升。巴西也在不斷提升參加社會保障體系的人口總量,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之后,為了有效化解國家經濟增速緩慢的問題,提升社會居民對國家政府治理的信心,擴張社會保障體系惠及的范圍成為了度過此次難關的重要方法。
4 低收入國家社會保障的發展趨勢
低收入國家的社會保障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低收入國家和高收入、中收入地區相比,其在范圍上、資金實力上等諸多方面與前兩者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對于低收入的國家而言,由于社會居民的收入過低,也就導致了社會保障相應資金的繳納比例成為了一項引發社會討論的問題。如何將這筆資金從工人與企業手中收取,用于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成為了這些地區國家所面臨的巨大難題。對于低收入國家而言,其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僅僅覆蓋了一些在政府機構工作的公務人員,而沒有較廣的覆蓋面積。這些方面也都決定了在低收入國家普及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將變得十分困難。
在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危機席卷了全世界。對于高收入與中收入國家而言,危機主要影響了其資本市場的發展。但是,對于低收入國家,其本身并沒有形成較為完善與高水平的資本市場,就導致其實體經濟市場出現了巨大的危機,從而造成了大量員工的停職下崗。但是,由于政府財政收入較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具有基礎等客觀原因的存在,致使這些地區內國家只能設置應急預案來解決社會成員日常生活基本保障的方法,以此來對其度過金融危機的難關提供些許幫助。而這種簡單的、短期的社會保障應急預案,將不會對其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與建設提供較大幫助,僅僅能夠在短期內實現對國內局勢的初步控制。因此,對于低收入國家而言,其應當采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方法,利用不斷完善現有社會保障體制來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社會企業與其員工的和諧相處,從而實現反向促進,為其更好的應對金融危機提供堅實的基礎。
5 結論
通過上文的研究可以發現,社會保障體系在世界范圍內都得到了有效的應用。而不同國家及地區由于其發展水平不同、居民收入不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程度不同,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社會保障機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化與多樣性。而面對金融危機的影響,有效解決社會與居民面臨金融危機的諸多問題與困難,就必須分別對其進行詳細研究。為此,作者在本文當中依據上述因素,將世界范圍內國家劃分為了高收入國家、中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并對其開展的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趨勢研究。通過上述內容的研究,作者希望能夠為我國不同地區完善相關的社會保障體系,利用社會保障體系度過經濟危機余波帶來有效的促進作用,并端正世界不同國家政府、企業和居民對待社會保障的觀念,共同建設世界社會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 陳向陽. 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政治的五大影響[J]. 江南社會學院學報. 2010(04)
[2] 鈕維敢. 2008國際金融危機與冷戰思維因素[J].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5) [3] 董偉. 由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對和諧社會理念的思考[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0(01)
[4] 雷江梅. 應對金融危機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J]. 學習與探索.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