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武?張喆
摘 要:黃河文化近年來成為學術界的一門顯學,并與沿黃流域經濟發展緊密相連,通過各地利用黃河文化發展節慶經濟、開發旅游資源、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比較研究,借鑒“他山之石”,提出寧夏回族地區開發和拓展黃河文化研究,將黃河文化與回族文化相結合,促進黃河金岸發展的積極對策。
關鍵詞:黃河文化;旅游業;寧夏;回族文化
項目支撐: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編號:2014-R-21);寧夏醫科大學項目 (編號:XM201416)
隨著各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活動的深入開展,文化和經濟的交融程度不斷加深,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在79萬多平方公里的黃河流域中,各地挖掘黃河文化,彰顯地方特色,打“黃河文化”牌,以別具特色的黃河文化來帶動當地的旅游、商貿的繁榮與發展。黃河文化近幾年來成為學術界的一門顯學,有學者開始構建“黃河學”[1],在谷歌搜索中輸入“黃河文化”就有近12萬條相關信息,在“百度”搜索中有94萬條相關信息,在中國知網上有關“黃河文化”研究的文章就有1300多篇。在各地弘揚黃河文化方興未艾之時,寧夏作為我國唯一的回族自治區,地處黃河中上游,有濃郁的回鄉文化,寧夏近年來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文化匯寧夏”的新理念,以此來建設沿黃城市帶、打造黃河金岸,提升寧夏文化軟實力。因此比較研究各地利用黃河文化在發展“節慶經濟”,開發旅游資源,提高文化軟實力的特色活動,學習和借鑒各地開發黃河文化之長,兼收并蓄,以期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占領黃河文化研究高地,將黃河文化與回族文化相結合,形成寧夏極具特色而又包攬黃河文化大觀的豐富景象,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經濟意義。
1 利用黃河文化和回族文化相結合發展節慶經濟
現代節慶包括文化藝術節慶、商貿節慶、體育節慶、會展節慶等。節慶經濟就是基于節慶活動引導人們集中消費,帶動產業集聚、市場發展,從而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的一種經濟形式[2]。節慶的表象是文化,本質則是經濟效益。當前在黃河流域利用黃河文化的傳統優勢、凝聚功能和吸引效應,各省市打“黃河文化”牌,弘揚黃河文化,舉辦節慶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節慶經濟。如黃河上游的青海省,從2004年起每年4月舉行一年一度的“青海貴德黃河文化旅游節”,此時正是貴德大地梨花爛漫之時,貴德以“黃河”為媒,以“梨花”為介,加大文化內涵,提升旅游品位,全方位展示“高原江南”、“高原梨都”、“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迷人風景,是貴德縣做大做強旅游業,加快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重要舉措[3]。甘肅省蘭州市2008年9月舉辦了蘭州黃河文化旅游經貿洽談會,以“弘揚黃河文化、展現金城魅力、加強交流合作、推動區域發展”為主題,開展了投資洽談、旅游推介、產品展銷、成果展示、論壇研討、群眾文化等活動。甘肅景泰從2002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黃河文化風情旅游節”,以展現黃河石林奇觀,來宣傳景泰旅游業。陜西省在宜川縣舉辦“中國青年延安壺口黃河文化節”(2006年9月),以保護“母親河”為主題的黃河文化節,歌頌“母親河”,唱響綠色環保之歌。山西省保德縣從1997年開始,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五日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黃河文化藝術節”,該節是從保德縣傳統的“正月二十五古會”演變而來。在節會上推出書法、繪畫、攝影、剪紙、篆刻、根雕,手工藝等展覽;推出集現代聲、光、電于一體的燈展、民間傳統的社區燈展、大型九曲黃河燈會;推出迎春電影展演、晉劇、二人臺、現代歌舞晚會等。山東濱州從2007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中國一濱州黃河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開展有關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書法攝影大賽和展示沿黃傳統文化、民間藝術,提出了“游黃河、摘冬棗、看小戲、觀海潮” 的辦節會理念。山東省東營市2007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屆“黃河文化旅游博覽會”,以黃河文化為紐帶,以黃河旅游為載體,以城市間合作為基礎,以互利共贏為主題,探討黃河文化旅游發展問題,展現神奇黃河口、生態大觀園、夢幻石油城、黃河水城、武圣故里風采。
縱上所述,各地利用黃河文化,結合本地獨特的旅游資源,發展節慶經濟,取得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實效。不難看出各地在利用黃河文化發展節慶經濟的時候,都在努力彰顯本地獨一無二的旅游資源,如青海貴德是利用“天下黃河貴德清”和梨花遍野的景色來做文章。陜西是利用壺口旅游資源,打綠色環保牌。山西是利用并發展了傳統“古會”,山東是以神奇的黃河口為突破,以旅游來帶動節慶經濟。從各地的做法給寧夏的啟示是:隨著寧夏建設沿黃城市帶、打造黃河金岸步伐的加快,寧夏在舉辦中國(寧夏)國際文化藝術旅游博覽會時,要強化黃河文化的特色,彰顯寧夏黃河文化獨一無二的魅力,把旅游資源和黃河文化結合起來,把回族文化與黃河文化結合起來,推動節慶經濟的發展。抓住“獨特”與“新奇”,彰顯寧夏在整個黃河文化中的地位,從而把節慶經濟辦出特色,辦出風格,辦出水平。那么寧夏的黃河文化特色是什么?我們認為寧夏黃河文化與當地的回族文化緊密相連,作為全國唯一的回族自治區,地處自古以來被人們認識的“天下黃河富寧夏”地區,回族文化和黃河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只有把回族文化和黃河文化結合起來,做足、做強、做大,寧夏的黃河文化才具真正的魅力,才能真正起到以文化推動經濟的發展作用。在黃河發展史上,沒有哪一個地方象寧夏一樣直接受惠于黃河的歷史這么悠久,也沒有哪個地區將黃河文化與回族結合的如此緊密。因此節慶經濟要找到與文化的交匯點,從而打造出獨具魅力的地方節慶經濟和會展經濟。
2 利用黃河文化與回族文化結合拓展旅游資源
旅游業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文化產業,人們外出旅游觀光,就是為了獲取一種文化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黃河沿岸有很多享譽國內外的旅游景點,如壺口瀑布、黃河小浪底旅游風景區,“天下黃河第一橋”——黃河鐵橋,寧夏的“黃沙古渡”、山西芮城的“黃河大禹渡”、劉家峽水庫等。近年來,各省區在優化和進一步開發傳統的旅游景點基礎上,利用黃河文化拓展旅游資源,形成了新的旅游景區,使黃河沿岸的旅游業與黃河文化緊密相連。如黃河穿城而過的蘭州市,從2001年開始就開發“蘭州黃河風情線”,提出了“飛天錦帶串明珠”的規劃,這條“錦帶”西起西固區西柳溝,東至城關區桑園峽,全長約38.4公里,南北平均寬度600米。通過綠化亮化工程、建設近水廣場、音樂噴泉、四季園、金城關旅游文化街區、龍源、碑林、親水平臺、體育公園……一批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中的設施和景點使得“蘭州黃河風情線”日益靚麗多姿,成為具有蘭州特色和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來蘭州觀光旅游。其中蘭州水車博覽園東鄰中山橋,西鄰“黃河母親”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園,南近白云觀,是“蘭州黃河風情線”的重要一景。黃河在鄭州以下有“地上懸河”之稱,鄭州在黃河南岸建設了“黃河風景名勝區”,已建成了高達106米的炎黃巨塑;成功申報黃河國家地質公園;以“黃河風景名勝區”積極申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世界地質公園,積極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另外山東東營開發的神奇黃河口、生態大觀園、夢幻石油城、黃河水城等、甘肅景泰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等都是近年來新開發的旅游景區。
這些新開發的旅游景區都與黃河文化緊密相連,再現歷史上已經消失的黃河文明,或者開發原先不為世人所關注的風景名勝,通過開發宣傳變成一個新的旅游景區,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寧夏有著豐富的黃河文化旅游資源,學習和借鑒兄弟省市的成功經驗,高起點、高質量的規劃和開發黃河文化旅游資源還大有文章可做,“水”與“沙”在寧夏形成了獨特風景,利用黃河金岸建設契機,大力開發沿岸黃河文化旅游資源,形成特色,可以結合民族風情、西北傳統文化、黃河水利文化,打造寧夏黃河金岸旅游風景線,是寧夏今后“小省區辦大旅游”的關鍵所在,隨著吳忠黃河文化展示園、新月廣場、黃河人家、青銅峽黃河世紀壇、濱河新村、青銅峽黃河樓、平羅塞上江南博物館、中衛黃河濕地公園、靈武棗博園、靈武黃河書院、中寧枸杞博物館等工程相繼開工建設,相信不遠的將來,寧夏黃河金岸將會展現出一幅美麗獨特的黃河文化旅游長廊。但同時寧夏地區獨特的回族文化也是旅游業的一個靚點,如中華回鄉文化園、納家戶清真寺、同心大清真寺等都成為人們旅游觀光的一個熱點,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中阿論壇落戶寧夏,一年一度的回商大會的舉辦,寧夏和穆斯林文化聯系越來越緊密,將黃河文化和回族文化結合起來,是帶動寧夏旅游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3 將黃河文化與回族文化相結合,提升寧夏文化軟實力
黃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近幾年來,各地以黃河文化為介質,發展當地的文化旅游事業,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黃河文化研究出現了一個喜人的局面,一是以黃河文化研究為主的學術機構不斷發展壯大,如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最早是由彭真、薄一波、習仲勛等一批曾在黃河流域戰斗和工作過的老同志和沿黃各省、自治區的領導同志倡導下,于1994年3月成立的全國非營利性社會團體,旨在促進黃河流域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充分利用黃河母親河的感召力,引導海內外專家、學者、企業和社會賢達為繁榮黃河文化,加強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建設,推動黃河流域與東南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和臺、港、澳地區及國外的交流與合作獻計獻策,出錢出力。此后沿黃省市相繼成立了地方性的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另外河南成立了黃河文化研究會,在組織和推動河南黃河文化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以黃河文化為研討內容的學術研討會舉辦的規模越來越大,如2008年在河南鄭州舉辦的“黃河與河南·黃河文化”專題研討會,以黃河文化為切入點,從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圍繞可持續發展水利和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治水理念,深入研究黃河文化與黃河工程、黃河經濟、黃河生態的關系,構建人文和諧的黃河文化。2008年陜西延安召開了“延安紅色旅游與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討會”,挖掘黃河文化,打好延安紅色旅游品牌,弘揚延安精神,促進延安和黃河文化經濟的發展。三是黃河文化學術研究成果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20世紀以來,黃河文化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如1936年和90年代分別出版的《黃河志》,1982年出版的《黃河水利史述要》,1957年出版的《黃河變遷史》以及1993年出版的《黃河文明的曙光》等。2001年由李民先生主編、近200位專家學者參加編寫的綜合性工具書《黃河文化百科全書》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填補了我國黃河文化研究領域的空白。《黃河文化百科全書》是黃河文化研究史上第一部百科總集。全書共160萬字,2300個條目,圖文并茂,裝幀考究。上起史前傳說時期,下至20世紀90年代,對黃河文化做了全面系統的論述[4],是一部黃河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山東、河南等省紛紛提出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文化建設,像抓工業項目一樣抓文化項目,寧夏開展黃河金岸建設,同時一定要抓與之相匹配的黃河文化建設;只有這樣,才能打造獨具特色、可持續發展的黃河金岸。在各地利用黃河文化促進經濟發展的浪潮中,寧夏要發揮優勢,將黃河文化與回族文化緊密結合,以“小省區也能辦大文化”的精神,促進黃河文化的研究和發展,搶占黃河文化研究高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成立黃河文化研究機構,在區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上要向黃河文化研究傾斜,列為重點研究攻關項目,定期舉辦黃河文化和回族文化研討會,黃河文化論壇與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展現黃河文化研究中獨特一面,使之在國內黃河文化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創辦黃河文化和回族文化研究報刊,為黃河文化和回族文化研究成果提供展示平臺。總之,借鑒“他山之石”,獨創寧夏特色,重新認識并重視寧夏黃河文化和回族文化資源,探尋兩者之間的結合點,大力發展黃河文化產業和穆斯林文化產業。重視經濟發展的文化內涵,賦予經濟活動以豐富的文化內容,在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不斷改善我們文化和制度環境[5],就可以實現黃河金岸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文化匯寧夏”的美好圖景。
參考文獻
[1]管華,張大麗.“黃河學”論綱[J].人民黃河,2005年第11期.
[2]宋林飛.積極打造節慶經濟 促進區域快速發展[N].新華日報,2010年6月15日.
[3]楊巴,湘君.2005第二屆青海貴德黃河文化旅游節開幕[N].青海日報,2005年4月19日.
[4]陰春枝.二十世紀黃河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N].中國文物報,2001年3月21日.
[5]張曙光.黃河文化和中西部發展[J].中國殘疾人,1998年第4 期
作者簡介
張占武(1976-),男,漢,館員,碩士,寧夏醫科大學辦公室,從事黃河文化檔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