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西媛
摘 要:非碩士點普通高校學生入學的起點相對較低,提高和保障非碩士點高校本科生培養質量是現今高等教育的一個工作重點。本文以一民辦高等院校為基準進行了學生問卷調查,對在非碩士點高校實施導師制教育模式進行了調研,分析了導師制實施的一些具體方式,提出了導師制與書院制的結合方法。
關鍵詞:非碩士點高校;高等教育質量;本科生導師制
1 調研的目的和意義
1.1 調研目的
了解非碩士點高校學生的現有條件、對導師的需求程度和需求范圍。以及為了實現引導、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個人素養這個目標,學生所需導師指導和幫助的項目。由于導師制是現有教育方式的輔助方式,因此還需要從調研中得到學生期望和可行的導師制度指導方式、形式和頻度。
1.2 調研意義
導師制度不同于高校普通的授課教育方式。導師制度是針對個人的個別化的思想引導、學習輔導、生活指導、心理疏導、職業指導等全方位指導的一種制度。導師制度除了要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更是要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進行相應的引導,使學生能夠發揮出自己的長處,能夠更快的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和方向。
本科階段的學生大多數都是剛剛從生活中脫離家長的照顧,甚至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也是在家長和老師的控制下進行,他們還沒有建立起很好的自我評估和自我控制能力,對自我認識的缺乏使得本科階段學生或驕傲自大、或自信缺乏而縮手縮腳。通過本次調研可以了解學生(尤其是非碩士點高校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真正缺乏的幫助和指導,并了解他們所希望得到的指導形式。依據對學生的調研結論我們可以進一步制定實施適合非碩士點高校學生的導師制度,以更好的實現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
2 調查結果和現狀分析
經過對我校學生的大量調查,得出了很多指導性的結論,整理如下:
(1)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在非碩士點高校開展導師制教育制度是必要的。
學生中認為導師制很必要的占到了學生總人數的86.77%,而其中33.01%的學生認為這一制度非常必要。這一結論反映出非碩士點高校中絕大多數的學生對現有的與教師交流的程度并不滿意。非碩士點高校的生源主要是中學階段學習成績處于班級中等或偏下的學生群體,這部分學生大多數都有積極向上的學習愿望,但學習積極性較差,自主學習能力不足,需要家長或教師付出較多時間、精力來督促其學習。進入高等院校后他們遠離家長,所以亟需一個能夠時時督促其學習、給予其鼓勵,在生活和思想上能夠幫助他們的角色,所以非碩士點高校本科生們對導師制度非常歡迎。
(2)學生反映需要在“職業技能、就業方向的指導”、“人際交往”、“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指導”等多方面得到導師的指導。
對需要導師指導的內容上,學生的選擇主要分散在“職業技能、就業方向的指導”、“人際交往”和“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指導”這三個方面,分別占到總數的28.87%、22.36%和22.14%,這個數據更進一步的體現出了非碩士點高校中學生對成才的不同理解,以及希望在大學中所掌握到的知識和能力。非碩士點高校的大多數學生是以就業為學習導向,所以“職業技能”的學習需求較“理論知識方面”高。在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三類本科高校的大多數學生在中學階段往往因為成績的不理想而使得自信心受到很大的影響,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不能很好的展現自己,因此在大學中他們更需要老師的幫助來樹立自信,以實現在學習和工作中更好的與人相處。
(3)學生更希望和導師之間形成平等、親密的朋友關系。
在調查中,高達95.79%的學生希望導師能以朋友、顧問的身份和自己交流。根據數據分析可以得到,本科生都是剛剛進行完成人禮的“小成人”,他們急切的希望能夠以“成人”的身份,與導師進行平等融洽的學習和交流,而非家長式的訓導。
(4)師生多人研討的方式和社會實踐方式是學生最希望導師進行的指導形式。
在調查中超過半數的學生表示最希望的交流形式是“師生多人研討”的形式,通過“社會實踐”來進行學習指導也是比較受學生歡迎的指導方式。多人形成學習小組的方式對學生來說能夠有競爭、有互助、形成相互監督、得到共同進步。對導師來說也是一種效率較高的方式。
(5)在指導頻度上學生認為導師每月二到八次的指導較為合適。
40.35%的學生支持每月一兩次的指導,36.14%的學生支持每周一兩次的指導。經課題組教師在學生中抽樣征詢意見,得到了指導頻度的差異性主要是學生對導師的指導項目需求不同造成的。每月兩次的師生見面可能不能滿足學生從導師那里學習專業知識,但對于學習方向、專業認知的指導是足夠的。這一部分學生認為導師制度應該是學生為主,導師為輔的方式。相同發展、學習方向的學生形成學習團隊,在導師的指引下按照正確的方式方法共同學習,互補短長,共同的疑難積累記錄下來再找導師共同處理。這種方式彌補了導師少學生多的缺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的時間很多,可以及時地解決某個學生的疑難問題,比師生一對一的學習指導高效很多。
(6)非碩士點高校本科生主要希望導師在“自信心建立”、“學習態度調整”兩個方面進行指導。
38.89%的學生希望在自信心建立上得到導師的幫助指導,同時還有38.27%的學生希望導師能夠幫助自己糾正不良的學習態度,這也顯示了非碩士點高校本科生缺乏自信、自律性差的特點。
3 調研結論
課題組的全體教師對調研得到的數據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對導師制度的具體實施方式得到了一些思路。
經調研分析導師制度的主體是學生,首先要在學生中進行聚類,將學習目標、發展方向相同的學生分類出來,并組建學習團隊。再在師生之間進行雙向的選擇,建立師生鏈。
在導師制度的實施過程中要制定出可執行性制度,對導師的工作制定具體的評價機制,并制定出相應的激勵方式。
現今在很多高校中實施“學院+書院”制度,書院的主要目的就是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結合起來,使得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深入到學生生活中。調查數據顯示超過80%的學生希望能夠參加書院的活動,但其中參加過書院活動的僅占不到半數,當然這和書院的活動不足有一定關系,導師制度的實施可以借助書院這個平臺,同時導師不斷到書院中與學生研討交流也可進一步促進“學院+書院”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