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政府對高等教育質量日漸關注,學科評估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目標的確立,學科評估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對學科評估相關理論的研究將有助于推動學科評估工作更加科學有效的開展, 滿足學科創新和決策活動對學科評估的需求, 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
1 研究現狀
學術論文是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本文利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對與該主題相關的論文進行了檢索和統計,經分析發現,目前對于該問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點:
從數量上看,與該課題相關的研究逐年遞增,尤其是近幾年增長迅速。
從內容上看,目前對學科評估的研究還未形成完善的體系,研究點主要集中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國外主要是英國、美國學科評估的研究與借鑒;二是對我國現有評估體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標體系以及具體方法上;三是學科評估發展趨勢的研究。
2 研究成果綜述
2.1 內涵界定
大部分學者未對學科評估的內涵進行明確的界定。目前主要采用OECD政府與大學科研機構研討會上提交報告中提出的“至少有5種不同的科研實體已經成為評價對象。其中, 學科評價位于科學評價第三層級, 集中在完整的學科領域”。與瑞典自然科學研究委員會( NFR) 對學科評估的界定: “一般而言, 開展學科評價是基于某一學科范圍的群體, 并不針對具體的個人、小組, 也不針對提及的項目, 亦即, 其對象是評議的學科整體。”基于上述概念,董琳等將學科評估定義為科研管理機構對某一學科(專業) 的教學與科研所要達到的目的、價值或效果、效率進行評估的過程[1]。鄒顛認為,NFR的界定針對的是學科評估的特征,而非內涵。學科評估的內涵應是“對特定時期內的大學學術組織系統和它所進行的知識創造、傳遞、融合、應用等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的分析與評判; 或者說是對特定階段大學學科建設的過程與結果、所取得的成績以及發展水平和存在的問題等進行分析評判的一種價值判斷活動”[2]。林榮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對學科的內涵進行了闡釋,與此對應,學科評估也不應局限于某個層次[3]。
2.2 評估目的
根據評估目的不同,研究者從不同維度對學科評估進行了分類。1、診斷性評估和戰略性評估。診斷性評估主要是為了解學科現狀和科研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戰略性評估則是以學科評估為手段,了解學科目前的國際發展趨勢和所處地位,為學科在未來若干年內的發展確定戰略計劃[4]。 2、學科水平評估和學科發展評估。鄒顛提出學科水平評估在于準確科學的評定被評學科在評價時段內的實力強弱以及所達到的水平程度,以鑒定優劣;學科發展評估則是在于客觀的分析被評定學科目前的發展基礎、發展狀況和態勢,預測將來發展可能達到的程度,發現解決存在的問題[2]。3、董琳將學科評估分為以下五種:基于大學專業排名的學科評價、基于科學映射的學科評價、基于發展態勢的學科評價、基于科學基金管理的學科評價、基于優先領域選擇和科學規劃的學科評價[1]。4、胡尊利將學科評估分為驗收型、選優型和排名型。驗收型由教育主管部門對人才梯隊建設效果、資金使用效率等做出判斷并得出是否通過驗收的結論;選優型,不同高校學科間根據一定標準確定優秀者并給予政策、資金支持或榮譽性稱號;排名型,對學科采用一套指標體系進行評價并排名[5]。
2.3 評估內容
由于學科評估的內涵未明確,因此學科評價內容的范圍、維度也存在差異。董琳將學科評估的內容總結為:學科結構及發展特征、學科內科學實體評價、科學生產力評價、影響力評價、發展趨勢評價、可用資源評價、影響因素評價、發展目標評價及教學評價[1]。蔣笑莉將學科評估分為注重教學和人才培養的評估;注重科研的評估;注重院校整體的評估。他指出學科評估內容主要從學科整體發展、研究方向、研究人員三個層面加以考察[6]。張偉江將學科評估的內容歸結為:學科建設的基本能力、傳承能力、相融能力、引領能力、創新能力、治校能力六個方面[6]。林榮日將學科評估的內容分為“規劃與定位”、“條件”、“過程”和“成效”四大部分[3]。古瑤將學科評估的內容分為資源投入,主要指高校知識資源、人力資源、財力資源和平臺資源;成果產出,主要反映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數量的數量和質量;環境協同,學科環境相容度和社會環境相容度[7]。
2.4 評估方法
從宏觀層面,目前對于學科評估方法的研究主要分為三種:
1、完全定性方法
主要是指同行評議法。例如英國對于學科科研方面的評估一直沿用此方法,即由專家組對學科點的研究質量給出等級判斷。瑞典也采取了自我評估加同行評議的方法。又如美國博士點早期評價采取的完全聲望法,根據大學教師對相關問題的回答作為評估的依據[8]。另外王云峰提出了元評估法,即對評估進行評估的方法。從元評估操作方式上看,由于其主要采用專家打分的方式,因此應屬于定性評估[9]。
2、完全定量方法
對于定量方法的研究主要有文獻計量法、經濟計量法、投入產出分析法等。清華大學董琳對“文獻計量法”做了論述“根據指標選擇數據源模式、數據庫和數據檢索方式,獲取學科科學產出相關數據,在數據庫中分類后獲取學科發展態勢基本信息[10]。”周建中認為對學科評估產出分析就是用正式發表的論文作為一個指標進行縱、橫向比較,得出該學科發展概況[4]。郭新立將“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引進了學科評估,他通過這種方法建立了學科技術有效性評價的模型[11]。朱明提出了基于空間形態分析的學科水平評價新方法,嘗試從空間角度通過分析學科形態結構差異來評價學科水平[12]。
3、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
主要包括回溯法、案例研究法、層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以上海市地方高校重點學科建設驗收的評價指標體系為例,評價根據重點學科建設要求和制定評估指標體系原則,結合專家訪談,設置了35條定性和定量指標組成的重點學科建設驗收評估指標體系[13]。在指標體系具體指標設定層次,也有多位學者進行方法的研究。例如心理學期待價量模式、模糊綜合評估法、相關分析法、非線性綜合評價模型等方法。
從微觀上講,學科評估方法又可以具體為定量法、會議研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信息收集、國際比較法等。
3 存在的問題
3.1 對學科內涵界定不清
目前對學科評估的研究中,對學科的內涵界定還不清晰,對學科評估、學校評估、專業評估等評估含混不清。特別是對于國外學科評估的研究中,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局實施的教學評估、英國高教基金會實施的科研評估、美國的博士點評估、德國大學排名和卓越排名、瑞典專業評估都被作為學科評估來進行研究。在對國內學科評估研究中,大多數對學科評估內涵都潛在的涵蓋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大學所有活動,與高校評估相混淆。
3.2 研究范圍相對集中,個性化研究不足
多樣性是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而目前對于學科評估研究范圍相對集中,同質性強,主要針對學科評估指標體系的宏觀層面,對于評價目標、評價指標、數據處理等方面缺少個性化的研究。隨著高等教育目標的多元化、辦學類型的多樣化、人才培養規格和模式多樣化,對差異化、多樣化的學科評估方式方法進行研究勢在必行。
3.3 對評估系統的動態性研究關注不夠,缺乏前瞻性
前瞻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一個好的評估系統應該具有診斷作用、比較作用和引領作用。目前,對學科評估的研究絕大多數是學科水平評估,而這種方法是對過去的回顧與總結,并不能說明被評學科將來的發展走勢和可能達到的水平,缺乏前瞻性、指導性。因此,在研究時既要立足于高校學科當前的實際,同時又要有開放、超前和創新意識,不斷進行方法論的創新,以期指導我國未來學科評估的發展。
4 下一步研究方向
4.1 對人文社科類學科的評估
文科評估很難用量化的指標來衡量。歷史、哲學、外語和法律學科的專家均指出人文學科與理工科差異較大,人文學科他引次數多可能意味著文章爭議大,并不必然體現文章質量和水平[14]。因此在研究時要注重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差異,針對性的設計人文學科評估的方法。由邱俊平教授主持的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競爭力評價指標權重的設計”理念超前,目標清晰,值得借鑒。
4.2 交叉學科的評估
科學技術的發展表明,學科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文理間的溝壑也日益趨平。越來越多的高校已經意識到一流大學建設必然需要多學科的融合。學科融合交叉的成功與否常常會影響該學科的前景[6]。而在高校對交叉學科如何進行科學的評估一直以來都難以突破,值得更多研究者深入研究。
4.3 學科國際評估
擁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學科是成為一流大學的必要條件。鑒定學科國際地位的方式就是國際評估。目前“我國學科評估本土化特征顯著,國際化趨勢不夠,部分指標設計太具中國特色,不利于國際間的比較”[15]。為加快實現建立一流大學的目標,國內幾所知名高校已率先“試水”學科國際評估,如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
4.4 學科自評
自主性是使學科多樣性、靈活性發展的基礎。目前,我國高校學科所進行的所謂的自評,實際上是為迎接政府的學科評估而臨時準備的一些資料,應試性強,難以診斷出各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不能系統、全面、準確的掌握評估信息,學科評估“以評促建”的功能根本沒有得到發揮[16]。而真正的學科自主評估應能夠結合學校整體戰略規劃,關注學科建設的自我完善、未來發展,提高學科內部的質量保障能力。
參考文獻
[1]董琳,劉清.國外學科評價及其文獻計量評價指標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01):37-40.
[2]鄒巔.論學科發展評價與學科水平評價[J].中國林業教育,2011,29(3):24-28.
[3]林榮日,孫萊祥,宋彩萍.上海高校學科內涵建設自主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1(20):31-33.
[4]周建中,李曉軒.國外科研資助機構的學科評估及其啟示[J].科研管理,2005(05):121-126.
[5]胡尊利,李秀兵.對我國學科建設評價的若干思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1):65-71.
[6]張偉江.關于高等院校學科建設特點和評估指標的思考[J].評價與管理,2014(01):14-17+77.
[7]古瑤.高校學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05):56-59.
[8]張存群.美國博士點質量評估方法的歷史演變_[J].高等教育研究,2010(07):71-76.
[9]王云峰,曲霏.基于元評估理論的學科評估應用研究[J].科研管理,2009(01):143-148.
[10]董琳.使用文獻計量方法開展學科評價[J].情報雜志,2009(09):65-68.
[11]郭新立.基于DEA的學科有效性評價[J].中國管理科學,2003(06):78-81.
[12]朱明,楊曉江.基于空間形態分析的學科水平評價新方法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0):52-58.
[13]鄭忠民,周景泰,劉唯聰,等.上海市地方高校重點學科建設驗收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2(02):46-50.
[14]蔣林浩,沈文欽,陳洪捷,等.學科評估的方法_指標體系及其政策影響_美英中三國的比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92-101.
[15]陳棣沭.對美國USNews商學_法學和工學分學科評估方法的比較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8(06):52-5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