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主義和國家主義是各個主權國家處理對外關系和制定對外政策的出發點,不同國家所處的特定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決定了主權國家會選擇不同的對外戰略,而同一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會根據本國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外交原則。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蘇聯將自身視作全世界革命力量的有力推動者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者,在處理對外關系時始終高舉國際主義旗幟,為落后國家提供無私的物質援助,努力推動其他國家的革命進程,目的是最終在世界范圍內實現共產主義;而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蘇聯的對外戰略卻往往以捍衛和謀求國家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始終將國家利益凌駕于世界革命和國際共運之上,各國共產黨都必須集中力量保衛蘇聯的戰略安全。回顧中國大革命時期蘇聯對華的一系列政策不難看出,大革命時期主導共產國際對華政策的始終是蘇聯本國的國家利益。
關鍵詞:國家利益;大革命;對華政策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為了抵制帝國主義對蘇聯的威脅,保護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列寧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 的偉大戰略口號,提出“為了捍衛被軍事方面無比強大的帝國主義列強所包圍的各蘇維埃共和國的生存,必須實行使一切民族解放運動和一切殖民地解放運動同蘇維埃俄國結成最密切的聯盟”的政策。1924 年列寧去世,斯大林將蘇聯看成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和策源地,并且蘇聯是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世界革命和國際共運必須讓位于蘇聯的國家利益,各國共產黨都必須集中力量保衛蘇聯的戰略安全。斯大林曾明確指出:“有一個問題可以作為各種各樣的集團、派別和政黨之間的分水嶺, 可以檢驗出它們的革命性或反革命性, 目前這個問題就是保衛蘇聯問題, 即無條件地、絕對地捍衛蘇聯免受帝國主義侵犯的問題。” “因為蘇聯是世界革命運動的基礎, 不捍衛蘇聯就不能捍衛并推進世界革命運動” 。
而與此同時,隨著資本主義世界逐漸穩定,世界革命和國際共運遭到嚴重的打擊,蘇聯國內也遭遇嚴重問題,工業發展緩慢,農業現代化程度低,人民基本生活水平長期因得不到改善而對新政權心生不滿。面對這一情況,斯大林提出“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他指出,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變化,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呈現一種暫時的勢均力敵的態勢。在無法短期內消滅資本主義而蘇聯又相對落后的情況下,蘇聯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社會主義建設。這表明蘇聯的對外戰略已經從國際主義轉向國家主義,更多地關注國家利益尤其是國內建設。
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蘇聯正進行國內的和平建設,為在世界范圍內保持革命力量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之間的相對平衡,共產國際、蘇聯極力維護他們援助下的國共統一戰線, 以犧牲中共的利益對國民黨妥協步步退讓來維護蘇聯政府與國民黨實力派的關系,這一思想主導了中國大革命時期共產國際對華政策。
1 利益驅動下大革命時期蘇聯對華政策
1.1 對中國共產黨的政策
共產國際和蘇聯從大革命伊始就要求中國共產黨把國共合作作為一種政策而不是作為一種策略。從整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過程來看共產國際和蘇聯正是這樣要求中國共產黨的,共產國際和蘇聯一開始就對中國共產黨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1922年7月馬林的報告給共產國際和蘇聯一個錯誤判斷: 中國工人階級還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力量。共產國際援助殖民地和落后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民族運動,只能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是各落后國家未來的無產階級政黨(不僅名義上是共產黨)的分子已集結起來,并且通過教育認識到同全國資產階級民主運動作斗爭是自己的特殊任務。從蘇聯和共產國際的做法來看,共產國際和蘇聯在中國真正支持的不是共產黨而是國民黨。
據約算,1923年6月至1927年7月期間,蘇聯和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援助總額約為26萬盧布。1924 年至1925年3月共產國際支持中國共產黨的費用每月預算2250元(約合2452盧布)。1926年1至6月,共產國際實際每月援助中共6000盧布。
2 蘇聯對中國大革命的影響
2.1 限制中共的革命自主性
大革命時期共產國際、蘇聯和國共兩黨的合作形式是:第一,中國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確定國共兩黨的從屬關系;第二,國民黨與蘇聯共產國際結為同盟,蘇聯、共產國際支持國民黨領導中國革命;最后,中國共產黨根據共產國際的組織原則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這種三者之間的關系構成了蘇聯援助下的以國民黨領導為特征的國共合作戰略。共產國際規定:“共產國際執委會是共產國際的領導機關,有權給共產國際的所有支部發布指示,并監督他們的活動,共產國際各支部必須遵守和貫徹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一切決議。”因此,從一開始中共就接受了共產國際在組織上的領導,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幫助下建立起來的,共產國際在幫助中國建黨的同時, 也從組織上對中國共產黨實行嚴格控制。從越飛、馬林、維經斯基、鮑羅廷到后來的羅明那茲等共產國際代表都不能對中國國情有深入的了解,未能對中國革命的特殊性有透徹的分析, 而共產國際卻根據他們的匯報按照自己現成的理論發號施令, 并要求中國必須執行, 這種作法必然給中國革命帶來嚴重危害。
2.2 對農民階級的錯誤認識
中共方面陳獨秀認為農民階級是國民革命之偉大力量,中國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陳獨秀較早認識到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他于1923年就指出:“在經濟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不但農民占全人口之大半數,其國民經濟之真正基礎,還是農業;在這些地方之各種革命都不可忽視了農民的力量”這種農民的大群眾,在目前己是國民革命之一種偉大的潛勢力,所以在中國目前需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國民運動(即排斥外力打倒軍閥官僚)中,不可漠視農民問題農民占全國人口之大多數,自然是國民革命之偉大勢力,中國之國民革命若不得農民之加入,終不能成功一個大的民眾革命。陳獨秀己經認識到農民階級在國民革命中的重要性認為農民階級所受疾苦很深,因而能夠參加國民運動。
3 結語
浩浩湯湯的中國大革命失敗了,反思中共在大革命期間對共產國際從被動服從,甚至盲從,到汲取血的教訓,主動擯棄教條主義爭取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走過了一條艱辛的血淚路。革命結束后的六十年里共產國際為了維護其在領導世界革命中的權威一直將革命失敗的原因歸咎于中共的主要領導人,今天共產國際已不復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亦早已成功,影響客觀地分析大革命失敗原因的諸因素已基本消失,因此,到了該對大革命失敗的真正原因,尤其是共產黨方面的錯誤,認真地實事求是地作出公正分析的時候。我們必須看到共產國際在指導中國大革命時所犯的錯誤,也必須從深層次認識到作為主權國家的蘇聯在決定它的對外政策時國家利益永遠是最重要的參考因素,因此失敗的革命教訓警醒我們在國家建設發展中必須注重獨立性,走自己的道路,提升國家實力才是屹立于世界舞臺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四卷,1972年版
[2]《斯大林全集》第九卷,1953年版
[3]《維經斯基在中國的有關資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簡介
張維娜(1992-),女,陜西省寶雞市,在讀研究生,漢族,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