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據現有的發掘統計,齊家文化骨器有1000件余件,是為西北史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在按照傳統方法對其進行分類統計與分析的同時,也提出些許嘗試性的見解,希望有助于推動這一地方史前文化的系統研究。
關鍵詞:齊家文化;骨器;種類;功能
骨、牙、角器是史前時代先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器物,因其材質均為動物的骨骼材料制成,我們或可將之統稱為骨器。這類器物的材料具有來源廣泛,質地堅硬,表面光滑、便于加工等特點,而被史前人類較多的應用于生產和生活中。此種類型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用品等在齊家文化遺址中也多有發現。以下結合現有的發掘資料作,對齊家文化骨器的情況略記如下。
1 資料統計
在以往的發掘與研究中,骨器并沒有被作為主要的發掘與研究對象,以往的發掘報告與簡報中也多是將其作為發掘成果的一部分寥做提及,因此對于骨器數量的統計很難尋找到可信的數據。根據現有的資料,在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甘肅永靖大何莊遺址、甘肅永靖秦魏家和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等處多發現此類遺存。
就提及數量而言,當以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為最。該遺址在1957年8月到1959年12月的前三次發掘中,共出土骨器334件,另有骨珠數枚,數量不可謂少。1975年的第四次發掘又出土,錐36件,針24件,鏟1件(T8:12),鑿2件,鏃19件,以及刀柄2件,總計84件。另外,在該遺址的第四次發掘中還提到發現用動物的牙齒制成的牙飾2件(M54:13)和(T21:35)。至此該遺址的骨器數量達到了520余件。
甘肅永靖大何莊遺址有刀2件,鏃8件,針29件,錐26件,鑿5件,鏟67件,骨匕106件,骨管8件,骨璧21件,葫蘆形骨飾1件(M47:3)。另有角制的鑿2件,槌1件(T30:20),牙飾6件。總計不下于282件。
甘肅永靖秦魏家齊家文化墓地有鏃4件,針30件,錐,18件,鏟14件,骨匕22件,骨璧1件(H5:3),骨管4件,骨笄1件(H62:1),牙飾2件。總數也達到了96件之多。
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發掘資料中雖然沒有對骨器的總體數量作出表述,但也多處提及,并配以圖版描述,其中新見的骨器類型有骨臂釧、骨簽和爪飾等。
另外,在寧夏固原店河齊家文化墓葬中,青海柳灣齊家文化墓葬中,以及《甘肅臨洮、臨夏兩縣考古調查簡報》等處,對齊家文化骨器的發現也有提及。
至此,從發現數量上來說,齊家文化骨器應不下于1000余件(穿飾骨珠記作一件),是僅次于陶器和石器的一類遺存,可見,使用骨器是齊家文化中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它與史前先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們研究齊家文化時期社會與生活的必要部分。
2 種類與功能分析
以往的發掘與研究資料中,對齊家文化骨器都有不同形式的分類,在此我們將其了做綜合,并加以簡要分析。
1、生產工具
骨鏟。利用動物的肩胛骨或下頜骨制作而成,長度16-24厘米,寬約6厘米,有制作或使用過程中的磨光痕跡,一般為單面刃。骨鏟可用作挖土的工具,骨鏟是用于農業的典型生產工具,大何莊遺址的墓坑即被認為為“很像是用骨鏟挖成的”。這種工具在永靖大何莊遺址發現數量尤多,達67件之多。
骨刀。在臨洮、臨夏兩縣進行考古調查時既有發現,大何莊遺址發現的骨刀形狀與兩側帶缺口的石刀形制極其相似(見圖一),也應當是用來收割農作物所用的工具。當然皇娘娘臺遺址出土的骨柄和臨潭磨溝出土的骨柄石刃刀,當屬于另一類復合工具,其柄部較長,便于把持用力,用于切割倒是更為適合,當不宜歸入生產工具之列,在此不做單獨討論。
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生產工具較多,遺址中又多有較為規整的窖穴,家畜動物數量龐大,豬、羊數量特別多,大何莊遺址中,豬骨的數量更是占到了72.9%之多,豬下頜更是被作為財富的象征被隨葬入墓葬當中,這都應當是農業生產發展到相當程度的標志。
骨鏃。齊家文化骨鏃通常有三棱形、四棱形或長方形,扁圓形和柳葉形等幾種,多有鋌,無鋌骨鏃,在尾端或鉆有圓孔,或有一淺凹槽,用以嵌入柄把,長度多在4-12厘米之間,也有細小的三角形骨鏃,尾端凹入而成弧形。骨鏃是用于狩獵的和防御的必要用具,在齊家文化大多數地方類型中頗為多見,我們結合各遺址當中出土家畜骨骼較多,而野生動物骨骼則很少的現象,可以推測當時狩獵只是作為獲取食物來源的一種輔助方式,也或僅被作為一種傳統習慣的遺存了。
2、生活用具
錐、針、鑿、骨匕、叉、槌,不適合作為農業生產工具,卻頗具手工業生產工具的作用,在此,我們均將其歸入生活用具之列。
錐。利用動物肢骨制成,有的用完整的長骨加工,有的將骨的一端破開后,再加磨制,錐尖有圓形、扁圓形、三棱形等幾種,有的通體磨光,也有的僅限于刃部的打磨,有些骨錐在上部帶有穿孔,長度在7-20.6厘米之間,大部分放在人骨的腳下方。
針。數量很多,但完整的較少,整體磨工精致,形態細長,后端穿孔,橫斷面呈圓形或橢圓形,長4.2-13.5厘米。秦魏家遺址有三件骨針還穿有兩孔,不似是為了縫制的方便,推測有預防穿孔破損后繼續使用的初衷。
鑿。一般用動物肢骨磨制而成,兩面刃,也有用鹿角尖部將一面劈成刃部而成的,磨工也較細致,長在10-18厘米左右。
骨匕。利用骨片磨成,一般為平頂,器身窄長,下端磨成弧形,頂部(或柄部)一般都有穿孔,也有穿兩孔的,有的兩側帶肩,有的兩側帶鋸齒狀花邊,個別還帶有花紋,長5.5-26厘米。骨匕出土時多位于死者腰腹部,也有放在手邊或頭部的,似乎可以說明齊家文化先民或有隨身攜帶骨匕的習慣,至于其功用,有人稱其用于祭祀與狩獵,在我們看來,除去作為生活日用之外,其還應該有一定身份象征的意味。
叉。僅在皇娘娘臺遺址發現一件(見圖二),從造型上來看,與現在我們通常在飯桌上使用的鋼叉沒有什么區別,其兩齒和柄部已殘,但制作精巧,磨工非常細致,可見齊家文化時期人們不但有豐富的飲食方式,更具有良好的衛生習慣。
槌。僅在大何莊遺址發現一件(T30:20)。是將鹿角的根部截下一段加工制作而成,中間穿一小方孔,可按柄使用,此槌一端已殘,另一端有敲砸痕跡。殘長6.7厘米。看來需要施加重力的工具,還是石器更為便捷和實用,也不必耗費貴重的銅,選用質地堅硬、耐磨的鹿角做材料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3、裝飾用品
已有的發掘報告與簡報中把此類用品或置于于生活用具,或置于裝飾品中,在此,我們將其統作為起裝飾與美化作用的裝飾用品。常見的有骨珠、牙飾、骨管、骨璧等。
骨珠。從形制上說有圓形、橢圓形和扁平圓形幾種,都有穿孔,橫穿或豎穿,形制較小,為裝飾之用無疑。寧夏固原店河遺址M1、M2當中發現的骨串珠就有1000余枚,出土時,骨珠呈串狀分布在人骨的頸部,直徑在0.2-0.37厘米,孔徑0.1-0.15厘米。
牙飾。系將動物的牙齒磨制或刮削而成,多放置于頭部附近,一端都有一有穿孔的,另一端有穿一孔、兩空、三孔的情況,大河莊遺址中TA:4牙飾,即為一端穿有三孔的情況,長3-11.5厘米。
骨管。也是一種較為典型的裝飾用品,大河莊遺址出土8件,秦魏家遺址出土4件,多用禽類的肢骨磨制而成,橫截面或呈三角,或為圓形,有的器身挖有小孔,長3.5-5.6厘米。
骨璧。出土統計有20余件,形似扁平的紡輪,直徑在4-5厘米左右。秦魏家遺址H5:3通體經過磨光,外緣有一半還刻有鋸齒狀花邊。該類器物與玉璧和蚌壁一般,多放置于死者胸部附近,形制又與玉璧相似,在功能上概也有相似之處,故稱之為骨璧。
此外,臨潭磨溝遺址屢次提到骨臂釧(見圖三)的發現,從其形制與出土位置來看,當有更多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另,皇娘娘臺遺址發現有骨簪1件,秦魏家遺址有骨笄一件(H62:1),大河莊遺址發掘到利用骨片制成的葫蘆形骨飾1件(M47:3)。在此,不作一一描述。
3 獨特的卜骨
對于卜骨一項,在舊有的發掘與研究資料中,多將其作為具有祭祀和占卜性質的特殊物品而單獨予以敘列。在此,我們將其作為齊家人特殊的一類骨制器物,故一并歸入骨器。
從發掘資料來看,在齊家文化中,宗教祭祀活動中的占卜行為較為普遍。可以確定為卜骨的有56片,質料以羊的肩胛骨的卜骨多達47片,接近總數的84%,豬的肩胛骨次之,有8片,牛的肩胛骨制成的卜骨最少,只有1片。其中,皇娘娘臺遺址39片,在墓葬、窖穴和灰層中均有出土,大河村遺址14片,秦魏家遺址3片。另外皇娘娘臺遺址還有10余片出自窖穴、灰層中的羊胛骨和牛胛骨的殘片,也都具有較為明顯的刮削修治痕跡,唯均無灼痕保留,大河莊遺址F12“石圓圈”遺跡的旁邊,還發現有3塊未經灼過的羊肩胛骨,可能也是準備占卜用的。總之,齊家文化卜骨具有不鉆不鑿,只有灼痕的特征(僅在皇娘娘臺遺址H5橢圓形窖穴內的一片胛骨,被灼處具有輕微的圓形鉆孔。),胛骨的兩側緣骨臼的周圍,大都具有刮削修治的痕跡。
齊家文化卜骨的發現,填補了中國西北地方史前文化的研究空白,其對于研究齊家文化的宗教祭祀行為,研究其社會發展狀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籍此,我們從史前文化交流的視角,來研究齊家文化和龍山文化之間的關系亦具有很好的研究視角。
至此,我們對齊家文化各類骨器均做了較為初步的統計與整理,至于這些器物在齊家文化中許多更為具體的研究,特別是通過骨器更為深入的研究齊家文化的面貌,揭示其與周邊同時期文化的關系等問題,還需要我們做更多的工作。
注釋
1.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0年第2期,第53-71頁;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第四次發掘》,《考古學報》1978年第4期,第421-448頁。
2.黃河水庫考古隊甘肅分隊:《臨夏大何莊、秦魏家兩處齊家文化遣址發掘簡報》,《考古》1960年第3期,第9-12頁;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工作隊:《甘肅永靖大何莊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4年第2期,第29-62頁。
3.黃河水庫考古隊甘肅分隊:《臨夏大何莊、秦魏家兩處齊家文化遣址發掘簡報》,《考古》1960年第3期,第9-12頁。
4.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發掘簡報》,《文物》2009年第10期,第4—24頁;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甘肅臨潭縣磨溝齊家文化墓地》,《考古》2009年第7期,第10-17頁。
5.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夏固原店河齊家文化墓葬清理簡報》,《考古》1987年第8期,第673-677頁。
6.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灣——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版。
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甘肅臨洮、臨夏兩縣考古調查簡報》,《考古通訊》1958年9期,第36-49頁。
7.見于寧夏固原店河齊家文化墓葬。
8.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工作隊:《甘肅永靖大何莊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4年第2期,第57頁。
9.圖片來源:《考古學報》1974年第2期,圖版拾陸·5和《甘肅永靖大何莊遺址發掘報告》圖二二·6。
10.圖片來源:《考古學報》1960年第2期,圖版肆(Ⅳ)·6。
11.圖片來源:《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發掘簡報》,圖三〇 骨臂釧(M303:B13)。參考文獻
1.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0年第2期。
2.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第四次發掘》,《考古學報》1978年第4期。
3.黃河水庫考古隊甘肅分隊:《臨夏大何莊、秦魏家兩處齊家文化遣址發掘簡報》,《考古》1960年第3期。
4.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工作隊:《甘肅永靖大何莊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4年第2期。
5.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發掘簡報》,《文物》2009年第10期。
6.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甘肅臨潭縣磨溝齊家文化墓地》,《考古》2009年第7期。
7.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寧夏固原店河齊家文化墓葬清理簡報》,《考古》1987年第8期。
8.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灣——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版。
9.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甘肅臨洮、臨夏兩縣考古調查簡報》,《考古通訊》1958年9期。
作者簡介
趙光國(1975-),山東濟南人,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師,主要從事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