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吉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性散文。讀之后使人產生無限遐想。我深深感悟到作為一個中國現代處于憂患時代作家的良知。他在用自己的筆告知人們一種真情,一種久久埋藏在中國古文化下的幽情。
我們不用從文章結構上給予太多的贊美,而是從心靈上感知他那顆熾熱的心,去挖掘靈魂中的震顫就可以了。或許誤解了這個文學的大家,但我只想把自己的感覺告訴給和我一樣的知音者。
郁達夫是個中國式的文人。郁達夫,名文,字達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陽滿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7歲入私塾受啟蒙教育。后到嘉興、杭州等地中學求學。少時已有中國古典文學的深厚基礎。1911年起開始創作舊體詩,并向報刊投稿。 幼年貧困的生活促使發憤讀書,成績斐然。終畢業于日本的帝國大學經濟學部。他是創造社的著名作家,代表作為小說《沉淪》和《春風沉醉的晚上》。所以年輕時的私塾教育對他影響非常深,處處能在自己的作品里感到滲透著那骨子里中國文人的氣息。雖然他留學日本,學習西方的文化,但那個時代卻使他在日本飽嘗了作為中國人,一個支那民族的悲哀。飽受屈辱和歧視的異國生活,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也使他憂傷、憤世。他從研究經濟學轉而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沉淪》中那個變異的留學生似乎有他自身的痕跡。屈辱、無奈進而是抗爭和憤恨使他逐步厭棄那個高大的民族日本。也就使他一生中有兩個淵源很深的民族,一是生他的中華民族,一個是給他恥辱和死亡的日本民族。一個民族給了他什么叫尊嚴,一個民族叫了他懂得你是劣等民族。所以他熱愛自己的國家,懂得衰落民族的氣節與活法。從精神的領域里他選擇了傳統中國文人的感知和意識。況且他并沒有像郭沫若一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去解救自己和解救中華民族,而是選擇了文人常規的精神的抗爭,文學抗爭。把自己苦和樂,惱與恨都用自己最熟識的方式——文學加以表達。所以他的文章讀的時候要適當去尋找一下中國的古文化,探索其中的韻味,那樣才會“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才能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吧。
我們領略那秋的韻味時,極力尋找能夠表現中國文人的詩文去試看看吧。我們把郁先生的五副圖畫融進古代的氛圍中品味。關于秋的文字在古詩詞很多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王維的《山居秋暝》, 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滲透著中國古人精神里的哀思和痛楚。郁達夫從現實生活中體會到許多悲苦和憂愁,但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著一顆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態度和眼光觀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美好的一面。體現著自己內心感悟的人文精神。具有這中國文人的苦痛與哀思來對秋的觀照,秋也十分自然成為了他內心世界的宣泄點。郁達夫和其他文人都一樣,自我獨享那份孤獨和凄苦,常常一個人的時候才會把情感宣泄得淋漓盡致。正因為于此,才會在北京尋找一椽屋子去品味那秋色的。這是文人學者的通病。
文章在第二幅圖景中寫下了槐樹落蕊,但在我們古代詩文中大量的是寫揚花的或落葉,而細柔的程度到更像揚花。而這揚花突出了思念和懷念,這里的落蕊或許是作家在被北平見到常物,但是作者的情思依然沒減,使人自然聯想起“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一葉而知天下秋”的思緒來,渾然天成,那么我們沒有古代的詩詞知識又怎樣來挖掘那,一年將終,時光荏苒逆。只有深刻體味了古人對落葉和落蕊的思考才會知道在景色描寫中體現了他要確定的寓意,可見作家不是隨意用任何題材在文章之中。那就是要表達出時光很快過去,我們看到秋時應珍惜,作出自己事情來。
蟬也是中國古代作家們常常在詩中,引用的物象,而此處能使我們聯想到駱賓王的《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用其表現文人保持潔高的品行。
秋雨更能體現詩人內心情感的依托物,他們把雨的蕭冷,肅殺,愁緒等都極近能事。而又從不同的際遇中選擇適合個人語句。真是不勝枚舉。我記得李清照有“秋風秋雨秋煞人”的里外秋勁十足的句子;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是呀,“卻道天涼好個秋”是報國無門的郁憤。而辛詞是和郁先生的文筆極其相似,是否作者是在構造自己在日本人窺視華北的時候,作者對這個曾經飽感恥辱的侵略行為而不動于衷嗎?試想當時作家或許百感交集,卻無事可為的苦痛,寂寥得只能在北平城里閑坐品茶,真有些“欲說還休,欲說還休“的意味吧。
秋果的描寫到是作家選擇的時日有關,必須在“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的時候,在這時候正是農歷年的七八月的話,正是我國北方的深秋季節的九、十兩個月,是我國古代七夕節和中秋節的時候,而此時給人的聯想就更豐富多彩了。但都不外乎團聚和相思了,那深沉的幽思可叫人綿延不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