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歡歡
摘 要:大國崛起戰略要有大國金融戰略的配合與支持,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作為現代經濟的血液,它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的核心領域。本文將從中國金融發展現狀、金融戰略實施的有利和不利的外部環境、中國金融的戰略環境與發展方向、中國金融戰略的具體實施等方面做介紹,討論中國金融戰略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金融;金融戰略;人民幣國際化
隨著中國總體經濟實力不斷提升,中國正處于一個從貿易崛起到金融崛起的關鍵時期。從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的GDP保持著連續三十多年的高增長,然而,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在進一步邁向全球化的經濟征途中,“內修”功夫仍然差強人意。現在,經濟、金融發展中遇到的各種矛盾與問題,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另一方面,未來動蕩的外部環境,各國政府特別是大國政府間的政策博弈,博弈背后經濟偏離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在加大,此時,制定金融戰略勢在必行。
1 中國金融發展的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的金融市場得到迅速的發展,但是海外投資和進出口影響的中國金融市場,主要的經濟增長還是來自外需。自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金融發展的潛在問題逐漸顯露。相對于中國經濟目前和未來的需求,中國金融的現實供給,呈現出“金融滯后”與“金融弱國”兩大特征。
中國的金融滯后現象集中表現為三點。一是投資不足與產能過剩嚴重并存,金融優化配置不健全。二是貨幣供應過多、資本化不足、金融抑制并存。三是對外的巨額外匯投資與較高水平外商直接投資(FDI)的嚴重并存。這使得中國總體的金融效率嚴重的低下。
金融弱國的表現則為人民幣的匯率不能自由浮動、人民幣不可以自由兌換、在大宗原材料和能源定價等方面中國缺乏話語權等。我國的金融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明顯處于“下風”,中國的金融改革任重而道遠。
2 中國金融面臨的外部環境
新興國家的快速崛起導致全球經濟實力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來建立在少數發達國家為主導基礎上的國際金融體系正在改變。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的四十年里,國際金融體系呈現出的是“一超多強”的實力結構,美國是美元霸權主導下的金融超級大國,而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作為金融強國,處于國際金融體系的核心位置。進入21世紀以來,新興國家出現了群體性的崛起,正是因為這樣,中國在面臨發展的諸多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中國現今世界工廠的地位,為人民幣獨立于美元的資本創造基地,對美元霸權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中國的崛起對金融霸權國美國也構成了重大的挑戰。因此,中國被美國視為金融霸權戰略中的重中之重。
從亞太的區域層面看,除了美國,日本本身也存在著與中國爭雄亞洲的心態韓國和澳大利亞與美國的合作也日甚,對于中國金融發展,無疑也是機遇與挑戰并存。于中國而言,區域性的挑戰無疑是很大的。
就其他地區來看,中國的金融崛起會受到新興經濟體的支持,至少不會有很大的阻礙。而歐洲,中國的經濟在很多層面上與歐洲具有互補關系,在未來中國金融戰略上,中國會與歐洲成為小伙伴。至于中東和非洲與中國的關系上,中東的經濟結構與中國的貿易互補性更高,而且中國亦是所有的政治大國中與該地區不存在沖突的國家。而非洲國家,作為中國一直交好的第三世界國家,中國一直以來對非洲的經濟援助,也積極參與到非洲開發銀行的股份中去。這些,對于中國金融戰略而言,不失為有利的因素。
3 中國金融戰略環境與方向
中國現在已經具備了幾個方面的條件。現在的中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中國制造遍布世界各地,我們正是依托世界工廠的地位,形成以人民幣為中心的國際貨幣與資本創造區域中心,2012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規模最大的國家。
另外,我們還有沒有激活的半個中國的財富。中國當前已經具備經濟貨幣化的條件,以現有的資金激活另外半個中國的財富是完全可能的。這不僅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更有利于催生中國金融業革命,以此推動中國金融強國建設。
中國現在各方面的實力已經初具規模。政治上,我們已經是以大國形象和地位活躍于國際舞臺;經濟上,總體規模而言,我們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軍事上,我們也已經位居世界前列;文化上,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也在不斷加強。很明顯,中國金融戰略實施已經具備充分的戰略環境。
基于之前提到的中國當前的金融現狀,中國的金融戰略發展方向是實現國內金融的充分市場化和國際層面的有限全球化。
實現國內金融的充分市場化,金融業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以市場機制為導向實現資源要素的配置,從市場準入、資金價格、微觀運行到宏觀治理各方面加以完善。中國金融體制的改革在進行中,穩定金融市場的價格、加快金融創新、加強金融監管、規范市場參與主體、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中央銀行通過宏觀調控促進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同時,也在積極改善金融市場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加速農村地區金融的發展,對于我國的金融市場化發展產生積極地促進作用。
實現國際層面的有限全球化。在金融國際化的道路上,我們并不能一步到位,特別是在匯率、資本管理和人民幣國際化等核心問題上,步步推進,我們現在并不能按照發達經濟體的主導制度運行,只能逐步改革國內金融運行機制,使中國逐步融入到金融全球化中去。
4 中國金融戰略的具體實施——內外兼修
在過去三十多年的金融改革開放過程中,金融發展不足、“金融滯后”一直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可置疑的是,改革開放是成功的,但是中國當前的金融發展不足的現象有待改善。面臨當前的國際形勢,中國要逐步走向金融強國,金融改革應該從何做起呢?
(一)國內金融改革的戰略視角
市場是一只無形的手,能夠自動調節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但是由于公共物品的外部性致使其常常出現供應不足的現象,市場失靈是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國內必須有強有力的權威來調節市場。國內金融改革還得依靠政府政策的強制力實施,政策性調整需要國務院及中央銀行做好積極地宏觀調控,同時也得各金融機構積極發揮自身的作用。
對內充分市場化要求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準入限制的市場化。金融領域的各種結構失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金融管制使得的競爭不充分造成的,適當解除行政限制,加強市場化導向,同時加強制度建設使得企業在以各種合同形式創建的金融交易活動在制度下得以尋求“合法化”。
其次,統一金融市場,完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統一各地、各部門場外場內交易市場,提高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效配置;同時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開放金融市場的各種準入限制,開放民間資本的進入渠道,鼓勵創新,從而為金融體系注入新的活力。
然后,政策性金融體系的完善,加強對國有金融資產的管理機制。一個首要的是積極發揮中央銀行的作用,我國中央銀行政策性管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并且,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更要在發揮銀行支持性作用的同時,發揮政策性功能。加強宏觀調控,調整中央與地方金融國有資產的管理的體制與原則,同時加強金融監管。
最后,貨幣政策體系的變更,實現資本的貨幣化。人民幣的逐漸區域化,特別是在美國金融危機以后國際環境趨于復雜,必須要對貨幣體系加強管理,加強防范系統金融風險的審慎管理制度框架,確立不同金融風險的監管和處置措施,為人民幣走出國門奠定好基礎。同時,也加強各項現有資本的貨幣化,固化經濟發展中產生的泡沫,通過資本貨幣化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二)國際層面的金融戰略視角
按照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觀點,國際機制的功能性作用可以匯聚各國政府的行為預期,提供信息溝通的渠道,改善信息的質量和減少信息的不對稱性,降低交易成本,賦予行動和政策的合法性,改變行為者的利益偏好,協調和調整各國政府的政策和行動,減少不確定性。我國金融發展在國際層面的戰略視角,首要的便是利用好國際機制的作用,健全金融向外發展,從而促進金融戰略的實施。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自由貿易取得了顯著地發展。并且中國當前領導的上海合作組織以及作為主要成員國的亞太經合組織,這為區域經貿自由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中國金融戰略的實施,必須要深化這些國際機制帶來的益處,充分利用好國際機制,為中國金融“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
另一個便是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是必要的,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和外匯儲備國,人民幣國際化是取得與中國經濟、政治實力相當地位的必由之路。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影響亦是多重的。國際化的貨幣會具備更多的職能,推行人民幣國際化會降低匯率風險,減少美元外匯儲備,增強中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同時可以推進中國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人民幣國家化也是居于中國長期的金融大戰略考量。美元霸權期待人民幣一直處于美元霸權的從屬地位,以此來支撐美元霸權,中國金融戰略急需要打破人民幣的劣勢,才能使得金融取得更好的發展。
人民幣的國際化首要的是實現人民幣的國內化,前面已經提到將國內資本的貨幣化,這便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支撐點。而人民幣國際化的延伸點是利用好東南亞這一“人民幣后院”。中國應該積極利用好地緣政治的優勢所在,通過與周邊國家的經濟互補,加快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并且也更好的樹立大國形象,加強在亞太區域的影響力,加快人民幣的區域化進程。從而更有利于金融戰略的實施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夏斌,陳道富.《中國金融戰略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夏斌.中國金融思考:充分市場化和有限全球化[J].第一財經日報,2011-11-15,(T30).
[3]夏斌.中國金融思考:充分市場化和有限全球化[N].第一財經日報,2011-11-15,(T30).
[4]夏斌.中國金融思考:充分市場化和有限全球化[N].第一財經日報,2011-11-15,(T30).
[5]夏斌,陳道富.《中國金融戰略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王帆,曲博.《國際關系理論:思想、范式與命題》[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