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綠色、健康、多元以及可持續等理念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本文就針對我國經濟的“新常態”作了簡要的分析,并對“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面臨的挑戰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措施,以期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挑戰;措施
經濟發展事關一國國力,經濟發展強大穩定,則國力強盛,反之則國力衰弱。所以,發展經濟是我國當前最為重要的任務。在2014年5月,習總書記在考察河南的過程中指出,我國經濟發展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必須增強經濟建設發展的自信心,并從當前經濟發展所表現出的階段性特征著手,努力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所以,必須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保持清晰的認知,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并且貫徹執行。
1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所謂“新常態”,其既表現出了“新”,又表現出了“?!?,即經濟發展面臨全新的趨勢,并將持續這一趨勢。根據大多分經濟學家的觀點看,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表現出了以下幾個十分顯著的特征。一是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將逐步回落趨穩,前幾年兩位數的增長趨勢將成為過去式,到2020年為止,我國的經濟增速將回落至7.5%,并且將保持在7.5%左右。二是將會逐步減少宏觀政策對經濟的調控,只要經濟的增長速度能夠保持在7.2%及以上,將不會采取非常規的刺激措施,盡量保證經濟發展符合市場規律。三是隨著我國經濟市場的發展和完善,經濟增長點將逐步發生改變,民間投資將逐步增加,和政府投資持平,甚至是超過政府投資。國內消費不斷上揚,超過貿易出口成為決定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四是工業化進一步深化轉型,加強對服務業的傾斜和扶持,優化整體經濟結構,使其更加科學合理,符合經濟的發展規律。五是經濟增長將逐步擺脫貨幣推動的形式,對房地產等存在經濟泡沫的行業予以控制,降低各類經濟風險的滋生和萌芽。
整體上來說,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內容包含了以下幾個放米娜。首先,經濟增速逐步回落,市場就業持續偏緊將成為常態。在經濟模式和結構不斷調整,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形式更加深入,我國經濟發展必將受到世界其他經濟體的影響,整體出現回落趨穩的狀況。同時,我國行業的變化調整,也將逐步優化市場就業情況,導致就業偏緊。其次,物價不斷抬升,通脹壓力進一步放大將成為常態。隨著經濟發展,物價的提升水平逐漸明顯,導致通貨膨脹的壓力更加明顯,對社會造成更大的經濟壓力。再次,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陣痛相生相伴成為常態。在優化經濟結構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對應的負面影響,這種影響和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將長時間的共存。最后是風險明顯化將成為常態,隨著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加強,不同行業之間的交互將會更深,風險的相互影響將會更加明顯。
2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面臨的挑戰
隨著各種新情況逐步成為常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表現出各種挑戰,這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大的要求和挑戰。不論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還是經濟增速回落趨穩,遭遇的經濟挑戰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首先,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財政金融風險進行有效的管控以及轉化,是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當前的實際情況而言,經濟發展所表現出的風險主要集中在產能過剩、房地產、融資平臺以及影子銀行等方面。雖然這些行業從表面上看屬于不同的領域,但是其存在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這就導致不同行業之間的風險產生了共性,最終可能交織產生一個風險循環,對經濟的發展起到很大的負面阻礙。
其次,非貿易部門的效率是“新常態”下值得關注的重點,尤其是以服務業為主的各類非貿易部門,資源配置欠妥、管控不到位等問題甚為突出,這就給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如果這些問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及時有效地得到糾正,就難以實現非貿易部門整體效率的提升,進而拖慢經濟發展的速度,還會削弱經濟發展的動力。
最后,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只有不斷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不斷對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保持其發展的活力。但是,在諸多領域出現產能過剩以及高風險等問題之后,給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的開拓形成了難于預估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等經濟發展新理念得到廣泛共識之后,傳統經濟行業如何發展已經成為重點問題。
3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國家層面
經濟發展的好壞和國家層面的政策具有直接的關聯,具體說來可以從三個方面加強相關工作。
第一,對融資平臺加強監管和分類清理,并且構建完善的行業制度對其進行合理的懲處。對具有地方債發行能力的地區而言,國家應該加強相應的監管工作,并且落實相關政策的執行,避免地方債出現違約的情況,確保社會穩定。對不具備這一能力的地區,應該對其及時進行處理和清除,避免對地區經濟穩定形成打擊。
第二,創新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打破壟斷對經濟發展的限制。比如可以加快基礎產業的革新和轉型,并且將某些領域放寬準入標準,引入更多的民間資本,給經濟市場注入更多的活力。
第三,以服務行業作為經濟改革發展的核心,加快對內和對外開放,在醫療、文化、教育以及體育等方面深化開放,加大對國內民間資本的支持,尤其是在外資和國內資本之間,應該優先對國內資本予以考慮,鞏固國內資本的發展。
(二)企業層面
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載體,其實經濟發展的關鍵,想要在“新常態”下保持經濟發展高速高效,需要企業從三個層面加強相關工作。
首先,增強人力資本的累積。21世紀是人才的時代,人才對于企業而言不僅僅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還是保持經濟增長的基礎。因此,我國需要逐步放開生育政策,避免對公民的正常剩余權利構成侵犯。與此同時加大教育、醫療、保險等方面的投入,實現累積人力資本的目的。
其次,深化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和實施,加強對民企進入壟斷行業支持,并對競爭機制進行調整,給民企創造一個更加公平良性的競爭環境,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
再次,必須加強科技投入,逐步實現科技大國的轉型。摒棄傳統的依靠人力維持經濟增長的落后形式,逐步轉型為依靠科技創收和發展的經濟模式。
最后,在企業進行改革和轉型的過程中,政府必須給予足夠的支撐,不僅要在制度政策上體現出對企業改革轉型的支持和引導作用,還需對企業的改革轉型進行全面管控,最大程度避免風險的出現,確保經濟發展穩定快速。
(三)政策方面
政策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大要素,每一個政策不僅代表了國家意志,還反映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現狀。所以,在政策上必須正視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首先,對“新常態”下的宏觀調控政策實行轉換,使其符合當前經濟增速回落的客觀情況。其次,在宏觀政策中需要加強對定力的強調,并且加重底線管理,以便能夠應對經濟發展中的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最后,宏觀調控工具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創新,結合經濟“新常態”創新出更加符合實情的調控工具,提升宏觀調控的力度。
4 結束語
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未來走勢以及相關工作,因此,必須對“新常態”的特征和內容形成明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對“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的挑戰進行辨析,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促進我國經濟穩定健康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陳瑩瑩.關于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觀點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4,66:38-45.
[2]張占斌.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01:15-20.
[3]李停.經濟“新常態”與我國宏觀經濟調控轉變[J].現代經濟探討,2015,04:5-9.
作者簡介
朱燕鳴(1981—),女,河南信陽人,碩士,河南信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