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嘉波
摘 要:近年來,群體性事件頻頻進入人們的視野,一度成為社會熱詞。本文從當今典型的群體性事件著手,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從社會主義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出發,分析了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政府處理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同時由此提出了一些措施與建議。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政府職能;社會管理
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當年的社會藍皮書并指出,中國近年來每年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可達十余萬起,并預測未來幾年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這對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提出了進一步的挑戰。
1 群體性事件中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對“經濟建設型政府”過度認同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取得了重要成就,然而部分基層政府出現了工作上的偏差。部分基層政府片面的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中心”理解成“一切”,將政府的其他職能工作“邊緣化”,甚至有些官員少管不管與經濟無關的社會事務。這樣的政府職能的不合理配置,直接導致了政府熱衷于市場和微觀經濟生活,喜好能夠突出政府經濟政績的形象工程,而忽視了那些具有社會效益但是收益低、見效慢的工程,這就造成了政府對社會事務建設的投入不足,當社會公共事務的建設顯然滯后于經濟建設,人民的幸福感下降,社會矛盾突顯,群體性事件自然就層出不窮了。
(二)公共權力運行不規范,政府與民爭利
根據憲政民主理論,公共權力源于個人權利和利益之間的沖突,是公民為了增進自身權利和維護公共的社會秩序,個人權力讓渡的結果。
然而,反思近年來的各種群體性事件,一個無法回避的原因就是政府的公共權力運行不夠規范。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掌握了公共權力之后,作為多元利益一體化的代表者,自身特殊利益與社會的公共利益不一致時,可能會利用手中的權力以公謀私,發生權力尋租現象,滋生腐敗,侵害人民的利益。同時,一部分政府官員不走近群眾了解基層生活,缺乏對人民的深厚情感,。政績觀的偏離也影響了公權力的正確行使,政績“數字觀”、工程“形象觀”、績效“量化觀”更是加劇了各層人士對政府與民爭利的積怨。
(三)政府管理對社會公平的重視度不夠
社會不公容易引起社會矛盾,嚴重則可能爆發社會群體性事件。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狀況來看,影響最大的社會不公平現象要屬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了。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2003年為0.479,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這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的基尼系數是0.469。可以看出,今年來,我國的基尼系數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貧富差距較大,相對于改革開放前,我國不公平現象日益突出,這也構成了社會群體間理由沖突的主要焦點之一。
其次,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使公民喪失了同等機會,同樣的付出卻得不到對等的補償和享受,民眾心理產生落差,再加上,部分官員以權謀私,官商勾結,引起民眾的強烈不滿,怨氣積累,政府無法妥善處理好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就會加劇社會矛盾的程度,從而引發群體性事件。
(四)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不足
群體性事件屬于公共危機的范疇,是對政府的社會管理、協調、控制能力的一種現實考驗,也對政府的社會管理效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雖然,當前我國各級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但是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缺乏統一高效專門的危機管理與協調機構。現有的應對和管理公共危機的部門與機構都是按照不同行業和部門來設置的,具有較強的專業化特點,但是正因為如此,能處理的公共危機的范圍就相對比較狹窄,調遣財力和物力的效率也會低一點,面對突發的多利益交織的大型群體性事件,這些部門難以發揮出“1+1>2”的作用,因此,一個綜合性的危機管理與協調的政府機構就有存在的必要了。
其次,政府權威話語失效。在面對大型的社會群體性事件時,許多政府在第一時間會采取控制、封鎖消息的做法,希望以此來達到降低社會影響的作用。但是,這樣做往往會適得其反。當社會上的鬧得沸沸揚揚的謠言取代了政府的沉默,政府在此時出來解釋事實真相,其話語的權威與公信力必然受到影響。不明真相的民眾可能就會因為虛假消息而行為過激,加劇群體性事件的危害性。
最后,對公共危機管理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及人員的培訓工作不成熟。面對突發群體性事件時,相關領導和負責人往往會出現手足無措,甚至逃避矛盾的情況,一味地關起門來開會而不是采取爭取的應急措施。
2 應對群體性事件中優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對策
群體性是關乎社會是否穩定的重要因素,有效處理好社會矛盾,預防群眾性事件的爆發,維護社會的相對穩定,實現社會的動態和諧,政府至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樹立正確政績觀,完善干部考核機制
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經濟建設,經濟建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但是并不是建設國家的全部方面,文化建設、生態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等一個都不能少。部分基層政府過于認同“經濟建設型社會”,將其他方面的工作邊緣化,導致社會矛盾層出不窮并且日益加劇。要轉變這種局面,必須轉變政府官員的思想,完善領導干部考核機制,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拒絕盲目追求經濟政績,合理配置政府的財力、物力和精力,關注社會建設。
(二)轉變傳統的政府社會管理方式,完善民意表達機制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現狀復雜化,傳統的“單一的”、“自上而下”的社會管理模式忽視民意,已然不能適應新問題、新變化和新要求。因此,政府必須轉變這種傳統的管理模式和“強政府、弱社會”的現狀。對于涉及到民眾利益相關的重大決策,必須事先進行相關信息的搜集,爭取獲得全面真實的資料,同時政府需要將變管理對象為管理的參與者,尊重民眾積極性和智慧,及時主動地和參與者溝通,拓寬民眾參與決策的渠道,給予民意公開發表的合法機會,提高民眾的參與度。
(三)建立公共危機預警機制,提高各級政府應對能力
一方面,必須建立起多層次的信息系統。要解決社會問題與矛盾,預防群體性事件的頻繁發生,必須要掌握社會信息的主動權。建立多層次信息系統,利用好網絡和新媒體,暢通信息流動渠道,第一時間了解民眾關心的社會問題,解疑釋惑、疏導民意,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了解和掌握有可能發生群體性事件的群體和單位,及時采取信息跟蹤、動態把握事態發展的原則,把握第一手資料,分析可能出現的情況,針對性的提出對策與措施。
另一方面,制定科學應急預案,可以增強處理群體事件的有效性。對于群體性事件的爆發往往難以進行精確的預測,為避免事到臨頭,手足無措的局面,建立起科學的應急預案,將應急管理納入政府的日常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掌握準確、及時、到位的信息前提下,各級政府應根據群體性事件發生的不同程度建立不同的具體化的預案,爭取將群體性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
3 結語
群體性事件是社會矛盾激化的體現,這并不是一個時代所特有的,同時,它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展現出新的表現形式。目前社會中群體性事件的多次發生以及發生后產生的巨大危害,是有著諸多原因,其中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不當尤其明顯。這是新時期政府應對社會挑戰必經的階段,更是對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政府在不斷的實踐中進一步的完善提高。
參考文獻
[1]伍曉紅. 基層政府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問題和對策[D].吉林大學,2011.
[2]李志文. 強化我國縣級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對策研究[D].鄭州大學,2013.
[3]李金花. 群體性事件中的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0.
[4]楊培. 應對群體性事件中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法制與社會,2012,01: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