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陽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國際市場對牛肉需求的增長,肉牛業開始蓬勃發展。到目前,世界肉牛業已成為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牛肉和豬肉相比,具有蛋白質高、脂肪低、膽固醇低等營養優勢,同時富含人類所需要的所有必需氨基酸和部分主要微量元素,逐漸成為人類的主要肉類消費品。到2001年,全世界牛肉總產量為5981.9萬噸,占肉類總產量的25.24%。隨著肉牛產業的不斷發展,在世界牛肉貿易中,逐漸形成了兩大貿易群體,即牛肉主要出口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新西蘭、阿根廷和巴西等;主要進口國如日本、歐共體、墨西哥、智利、韓國、南美洲、伊斯蘭、南亞、東歐、俄羅斯等。肉牛業比較發達的國家,高度重視肉牛品種的繁育改良工作,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肉牛品種。
世界上肉用牛品種的出現至今有兩個高潮,第一個是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浪潮,封建保守的農業經濟被突破,牛肉開始成為商品,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役用牛被改造為肉用牛,當時以短角牛和海福特牛為代表;第二個
高潮是以人們進入現代化生活水平為動力,大大促進了肉牛業的發展,從繁殖、育肥到屠宰加工,形成產業協會,使牛肉進入優質化時代,牛肉的分級分割、牛肉風味和嫩化技術紛紛出現,這種發展趨勢導致大批新的大型肉牛品種出現,且在品質上以瘦肉型代替脂肪型肉牛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專門肉用品種60多個,其中英國有17個,法國、意大利、前蘇聯各有n個,美國11個。中、小型早熟品種主要有英格蘭的海福特、英國的短角牛、蘇格蘭的安格斯牛,其特點是生長快、月同體脂肪高、皮下脂肪厚、體形較小;大型品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如法國的夏洛來和利木贊,意大利的掣安尼娜牛、皮埃蒙特等,其特點是體格高大、肌肉發達、脂肪少、生長快。此外,還有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瘤牛及具有瘤牛血統的品種,受環境影響,他們適應炎熱氣候,抗病能力強。近年來,國外在肉牛業中廣泛采用輪回雜交、“終端”公牛雜交、輪回雜交與“終端”公牛雜交相結合的三種雜交方法來提高品種改良的效果。澳大利亞肉牛品種極為豐富,接近40個。一方面他們較早地從歐洲、美國引進新品種,另一方面在引進新品種的基礎上育成新品種,如婆羅門-安格斯牛、夏洛來-婆羅門等;加拿大目前有肉牛品種安格斯牛、夏洛來牛、海福特牛、利木贊牛及西門塔爾牛等,這些品種開始都是從品種的原產地引進的,但加拿大高度重視育種工作,擁有很多育種協會,通過多年的育種改良,這些進口品種都具有了加拿大特色的各種優良特性;
劉文等(2002)報道,在英國,全國只有一個冷凍精液生產中心Genus,負責向全英國以及世界上70多個國家提供冷凍精液,年銷售冷凍精液8百萬份〔6〕。英國盡管只有5%的肉牛使用冷凍精液人工授精,但用于生產牛肉的商品牛一般都是二元或三元雜交牛;日本利用短角牛對當地牛進行改良育成獨具特色的和牛,肉質極佳,大理石花紋異常豐富,生長迅速,出欄率高,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張俊勇,1998)。其他國家在肉牛的引種和改良方面也做出了很大成績,世界上著名的品種在各國基本上都有分布,并且越來越具有自己的特點。飼養管理技術是生產優質牛肉的重要環節。世界上肉牛業發達的國家,肉牛飼養的工廠化、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從飼料投放、糞便清除、飲水供應、疾病診斷到飼料配方、營養分析等操作過程都實現了自動化或機械化。根據肉牛生長發育的規律和特點,分段育肥。在不同的育肥階段,根據不同營養需要,給以不同的日糧。經過專門育肥的牛,飼養周期短,日增重增加,肉質得到大大改善。不同的國家,受生產目的和消費市場的影響,飼養模式不盡相同。在加拿大,整個飼養過程分架子牛生產和育肥牛生產。
架子牛生產是從斷奶犢牛到進入育肥場這一階段的生產,架子牛出欄月齡一般為6一18個月,分2種模式,短齡和長齡架子牛,前者為6一12個月,后者為13一18個月。架子牛的飼養方式以放牧或補飼干草、青貯為主。架子牛進入育肥場,通常采用全舍飼方式。育肥期飼料能量水平很高,精料占60%一80%,青貯及干草占20%一40%。育肥期90一150天,就可以獲得最佳增重效果和最優質的牛肉品質;在英國,由于受“瘋牛病”和“口蹄疫”的打擊,從19%年6月1日起對所有進入人類食物鏈的國產牛和進口牛建立了牛“戶口”管理系統,每頭牛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過程進行數據登記,包括出生地、出生時間、系譜資料等,該“戶口”資料進入國家牛群管理系統,隨時隨牛轉移。到2001年1月1日,98%的牛群已進入該系統[6];在韓國,根據韓牛的不同生長階段,在育成期限制配合飼料的飼喂量,一般在體重的1.2%一1.5%,以粗飼料為主,使消化器官和骨骼充分發育。育成期結束育肥前期逐漸增加配合飼料飼喂量,控制在體重的1.7%一1.8%,使肌肉發達起來。育肥后期所有飼料自由采食,為改善肉質增加一定量的大麥,有利于脂肪硬度提高,改善脂肪色澤,能夠提高肉的等級。育肥后期不再飼喂青貯飼料或青草,因開勞丁物質的作用會使脂肪顏色變藍并影響肉質,只能用干草或稻草。
在肉牛生產中,科學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如秸稈的堿化處理、氨化處理、青貯、微貯、尿素氮的利用等技術,都有效地改善了粗飼料的品質,提高了營養價值。此外,生物技術在肉牛業上的應用也使肉牛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屠宰工藝是提高牛肉質量的關鍵環節,發達國家牛肉主要是以冷鮮肉形式銷售,要求屠宰加工必須在現代化的工廠中進行,牛肉在銷售過程中必須有必要的冷藏設備,這種加工和銷售方式確保了牛肉色鮮、肉嫩和味美。規范的屠宰工藝一般包括宰前休息、禁食、淋浴、擊昏、放血、電刺激、去頭蹄、剝皮、劈半、預冷、分割、成熟等工序。在發達國家,肉牛的屠宰加工嚴格按照標準執行,并將建立了GMp和HAccP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保證了優質牛肉的質量。
發達國家生鮮肉和肉類制品不僅質量好,而且保鮮、包裝一流、品種繁多,有的還成為國際名牌。肉類加工的綜合利用率是加工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肉牛屠宰加工綜合利用率很高,如骨、血、毛等都能經深加工變廢為寶加入WTO以后,我國牛肉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將進一步加大,逐漸和國際市場接軌,在世界貿易游戲規則下,參與國際競爭,這對我國的肉牛產業來講,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首先,加入WTO以后,我國牛肉生產在總量和市場容量上均占有優勢。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牛肉生產消費具有自己的特點,一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牛肉產量的增長是數量規模型的,而且生產潛力很大;二是國內市場有比較大的容量和開發潛力,滿足內需仍是重點。其次,是牛肉出口有望增加。根據1993年達成的烏拉圭農產品貿易協議,發達國家承諾2000將出口補貼削減36%,將享有補貼的農產品出口減少21%。同時,在市場準入方面,發達國家也承諾將現有關稅削減36%。這樣世界牛肉價格將會比目前提高15%,世界牛肉進出口貿易將會增加36%,這時,保護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會讓出部分市場給保護水平較低,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由于我國牛肉的生產成本低,具有價格優勢,更有利于進入國際市場、保住國內市場。另外,歐洲“瘋牛病”危機,也將對我國牛肉出口產生積極影響。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肉牛業在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到2004年,我國牛肉的進口關稅將從目前的45%逐漸降至12%左右,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享受關稅配額保護,而牛肉不享有該種特權。入世后,我國在保留抽查權的前提下,全美6000家牛肉加工企業有權向中國出口牛肉,而在此之前只有十幾家企業。盡管我國的牛肉價格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國外的牛肉質量要遠遠好于我們,要想保證我國的牛肉更具有市場競爭力,減少國外牛肉對國內市場的沖擊,我們的肉牛生產、屠宰加工必須和國際標準接軌,把品種改良、飼料配合、快速育肥、屠宰加工等綜合配套技術集成,提高高檔優質牛肉的生產水平, 突出品牌和質量,使我國的肉牛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產量型、效益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