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利?梅寬
摘 要:民族認同有多個維度。在多民族國家中,它首先是指個體民族對自身民族性的認同,其次是指個體民族對自己所屬國家層面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互相認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對民族認同的理解應該立足以核心利益認同為基礎的民族精神認同。
關鍵詞:民族認同;心理認同;心理因素
“民族認同”,指構成民族的成員(個體)對本民族(整體)的起源、歷史、文化、宗教、習俗的接納、認可、贊成和支持, 并由此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民族依附感、歸屬感和忠誠感。[1]民族認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主體是人(即民族),認同就是主體(民族)所進行的主觀活動。
民族認同首先是一種心理認同。下面將從民族、認同的概念、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心理認同因素兩個方面來進行論述。
1 首先,需要明確一下民族、認同的概念
民族, 英文nation, 源自拉丁文, 意思是種類、種族、人群。現有資料,“民族”一詞在我國漢語中首次出現于近代末期梁啟超于1899年寫的《東籍月旦》。斯大林在1913年發表的《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一文中將民族定義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與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隨著我國民族發展的實際狀況,我們黨對民族的概念給出了新的詮釋。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來說,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宗教起著重要作用。”這一論述,突出說明了民族這一人類社會人們共同體的內涵和特征。同時表明我們黨對民族概念的認識達到了新的理論境界。
認同(identity)一詞原本是心理學中基礎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專業學科術語。心理學意義上的認同概念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學派大師弗洛伊德提出并使用,弗洛伊德認為認同就是個人與他人或群體在情感上、心理上的趨同過程。認同是人普遍的心理過程,人潛意識中的本能促使個體模仿別人(尤其是父母),通過模仿,個體將他人或群體的價值、規范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規范,從而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同一感覺。[2]《簡明心理學詞典》對認同的解釋是:認同亦稱“自居”。精神分析理論術語。個體通過潛意識模仿某一對象而獲得心理歸屬感的過程。[3]可分為個體把外界某人或某群體的特征和性質內化進自己人格中的發展認同,和視別人或團體所具有的優點和榮譽為自己所具有的知覺認同兩種。后者是一種防御機制。《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中將認同定義為:指個人與他人、群體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4]
既然認同是個人與他人或群體在情感上、心理上的趨同過程,那么民族認同自然就是構成民族的成員(個體)對民族(整體)在民族情感上、民族心理上的趨同過程。所以從民族、認同的概念上我們可以歸納出民族認同首先是民族心理認同。
2 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心理認同因素
民族作為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一樣,有氣產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
作為人民共同體的民族并非一有人類就有,而是在社會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上形成的。民族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民族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民族心理是反映復雜的民族生活,是該民族特有的群體心理活動。一個民族有著自己特殊的社會生活條件(生活方式、地理環境等)、社會面貌、社會關系(民族關系)。所有這些客觀現實直接反映于民族成員的頭腦中,從而形成了一種群體心理活動。民族心理對于該民族成員來說,都是一種潛意識。這種潛意識貫穿于民族形成的動因、民族形成的過程之中。
對于民族形成的動因,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闡述到:“比方在古代,所有民族原是許多不同部落,由于物質關系和利益,例如對他族之敵視等等而結成的。由于生產力的缺乏,每個人必然不是做奴隸,便是擁有奴隸,以及等等。因此,屬于某一民族,乃是人人‘最自然的利益。”所以,是“物質關系和利益”將人們聚集起來。但“物質關系和利益”僅是一種觀念,是在一種客觀事物——社會生產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這種“物質關系和利益”的觀念的形成,正是人們通過心理認知活動而達成的心理認同。可是,早期人們對“物質關系和利益”的心理認同觸發了民族形成的動因。民族形成于原始社會末期,人類進入階級社會時期。
在民族的形成過程中產生了兩次人類社會大分工。第一次人類社會大分工將游牧部落從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游牧部落在學會使用火種、制造石器、發明了弓箭和制陶術的基礎上還學會了飼養家畜與種植谷物。至此人們開始有采集、狩獵進而馴養牲畜,終于使畜牧業成為一種新的生產部門。隨著畜群的馴養和擴大,出現了滿足家畜飼料的谷物種植農業。隨后,以制陶、紡織和青銅冶煉為主的手工業也發展起來。由于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男子成為主要的社會勞動力,這使得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逐漸取代了婦女而占據統治地位。于是引起母權制向父權制過度,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度。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剩余產品,這時候人們在心理作用下產生了占有剩余物品的觀念,當這種觀念反作用于社會實踐時,就形成了私有制。進而出現了貧富分化,形成了階級,同時階級矛盾也相應而生。這一切都在不斷沖擊氏族的血緣關系,起到了稀釋以致解體氏族血緣關系的作用。 第二次人類社會大分工是手工業同農業相分離。兩次大規模的社會分工,對于氏族部落的瓦解和民族的形成具有決定性意義,它促進了不同經濟類型的產生,也促進了交換貿易的發展,使氏族部落成員到處遷徙流動、相互混雜。隨著多種經濟類型的產生和發展,使得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剩余財產日益積累,人們財產私有的觀念進一步強化,使得財產逐漸集中并歸個人和家庭所有。財富的私人占有,刺激人們特別是部落首領去進行頻繁的以掠奪財富為目的的戰爭。為了進行掠奪戰爭,一些部落組成部落聯盟來加強生產和經濟上的聯系。部落聯盟之間以掠奪戰爭代替了原始的“血親仇殺”,促進了不同氏族部落成員之間打破血緣關系而雜居在一起,這就擴大了不同部落間的地域聯系。與此同時,在氏族、部落瓦解的過程中,一種新的人們共同體相應而生。至此,部落過度到了民族。
所以,人們由原始族群到氏族——氏族部落——部落聯盟——民族這一民族形成的過程中,也是人們的不同文化生活特點和生活習俗得以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從而使同一地域內的人們的文化心理狀態日益統一的過程,即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質。共同的心理素質是指民族群體本來的或固有的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它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歷史傳統、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的特點在該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在民族形成的過程中,由于有了共同的生產活動,產生了共同的經濟生活,使民族形成團體的心理,產生了認同感,并隨著民族的發展而不斷更新。
參考文獻
[1]張艷紅,佐斌.民族認同的概念、測量及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12,35,(2):467頁
[2]白蘇婷,秦龍,楊蘭.認同概念的多學科釋義與科際整合[J],《學術界》(月刊),總第198期,2014,11第84頁
[3]楊治良.簡明心理學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4]陳國強.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