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騰+陳飛

12月2日,上午九點半,天津海河上的天津之眼隱沒在霧霾之中。攝影/王飛
或許,現在的北京是建城3千年來最需要風的時刻。在PM2.5值破千的嚴重霧霾平息僅僅數天之后,霧霾再次造訪,北京由此迎來了首次紅色預警。
北京市政府應急辦于12月7日18時發布消息:我市2015年12月8日7時至10日12時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預警時請市民做好健康防護,盡量避免戶外活動。實施機動車單雙號行駛(純電動汽車除外);建筑垃圾和渣土運輸車、混凝土罐車、砂石運輸等車輛禁止上路行駛;施工工地停止室外施工作業;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和露天燒烤;中小學幼兒園停課。
2015年12月4日,環保部就曾發布通告稱,受不利天氣影響,12月5日至9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空氣嚴重污染過程。12月5日,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發布橙色預警,規定12月7日0時至9日24時全市實施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措施,包括減少公車行駛、學校停止戶外活動等。
當時,媒體和公眾都在質疑,PM2.5嚴重爆表的惡劣天氣,為何不啟動紅色預警。三天之后,“期待”中的紅色預警終于來了。
11月底,京津冀地區迎來嚴重霧霾天氣,部分地區能見度低于100米,網民自嘲生活在“仙境”,多處地標建筑“消失”在濃霧中,被戲稱為“已發射”。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根據測算,北京每年的PM2.5排放量在8萬噸左右,但排放量總量正在呈平穩下降趨勢。從月變化和日變化來說,11月底至12月初并沒有比其他月份出現倍增的趨勢。而在另一方面,氣象因素變化很大,今年是厄爾尼諾現象最強的一年,冷空氣減弱,“北京上空大氣層結靜穩,不利于污染物擴散,這是北京此次嚴重霧霾的重要原因。”
2013年7月,《北京市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與防御指南》出臺。按照《指南》規定,啟動紅色預警的條件是“預計未來24小時內可能出現下列條件之一或實況已達到下列條件之一并可能持續”:能見度小于1000米且相對濕度小于80%的霾;能見度小于1000米且相對濕度大于等于80%,PM2.5濃度大于250微克/立方米且小于等于500微克/立方米;能見度小于5000米,PM2.5濃度大于500微克/立方米。
2015年3月,修訂后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正式發布,將空氣重污染預警分為藍、黃、橙、紅四級,提前24小時發布預警信息,并根據預警級別分級采取相應的重污染應急措施。其中紅色預警(預警一級)的發布條件為: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3天以上(72小時以上)。
根據預案的規定,紅色預警由北京市應急委主任批準,由市應急辦提前24小時組織發布。作為應急指揮的重要部門,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在市應急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總指揮由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擔任,副總指揮由市政府分管環保工作的副市長和副秘書長擔任;成員單位由市有關部門、各區縣政府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組成;指揮部辦公室設在市環保局,辦公室主任由市環保局局長擔任。
此外,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可根據污染程度變化和最新預報結果,按預警發布程序報批后,適時提高或降低預警級別。
盡管數天前氣象部門對此次霧霾進行了預報,但有聲音質疑稱,紅色預警在實行前一天傍晚方才正式公布,并未達到規定要求的“提前24小時發布預警信息”;此外,紅色預警從發布到結束一共66個小時,并未達到“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3天以上(72小時以上)”的標準。
11月底,北京經歷了2015年以來最嚴重的一輪空氣重污染。11月27日14時,官方啟動空氣重污染黃色預警,到29日上午10時升級為橙色預警,12月1日解除,共持續了106個小時。所以,質疑聲指出,上百小時的重污染只是橙色預警,而未達到標準的66小時為何升級為紅色預警?
北京市環保局應急處、北京環境監測中心7日晚即作出回應:根據此前預測,12月7日起會出現一次重污染過程,其中8日、9日為污染峰值過程,空氣質量較差。7日0時,北京啟動了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所以紅色預警是從橙色預警基礎上提升的級別。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目前我國的精確預警能力只有3天,若全力以赴可以增加到5天,但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并把全球優質的氣象數據和資源進行匯總才能做到。目前所有的應急措施只能起到“削峰降速”的作用,即削低濃度高峰值,降低污染物上升的增速。
但他否認這與發布霧霾紅色預警需要重度污染3天以上有關,“主要是考慮到人體的健康,3天是一個極限,超過3天體弱者會出現呼吸道等各種疾病。
對于提前24小時發布的質疑,北京市環保局應急處稱,本次紅色預警是在橙色預警基礎上發布的,橙色預警已提前24小時組織發布,且發布時比啟動時間提前了31個小時,已經保證了充足的時間給相關單位啟動減排措施。
11月底的第一輪空氣重污染之所以沒有啟動紅色預警,則是因為27日和28日兩天是重污染狀態,但29日至30日出現了一段明顯的改善過程,盡管后期重污染持續至12月1日,但中間出現了中斷,所以沒有出現持續72小時以上重污染的情況,也就不滿足啟動紅色預警的條件。
事實上,第一輪重污染之后,相關部門即有了響應。2015年12月3日,北京市交通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明年將試點征收交通擁堵費;一天之后,京津冀三地環保部門正式簽署《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明確以大氣、水、土污染為重點,統一標準、統一檢測,并在環保部的領導下實現聯合立法、聯防聯控;當日,環保部長陳吉寧強調要實行排污許可制度,力爭做到“一企一證”。
實際上,環保部長陳吉寧履新后即提出“強勢環保、智慧環保、人民環保”三大理念,強調提高環保的執法力和權威,并利用監控手段,衛星和遙感技術,建立互聯網大數據,對災害予以監控,同時讓群眾參與監督。
一位要求匿名的環保專家對此并不持樂觀態度。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機動車、工廠以及工地揚塵等可控的減排潛力已經越來越低,留給應急的手段和回旋余地很小。而且環保機構管理效率較低,管理職能分布在各個部門,環保部協調的效率和效能不高。另一方面,通過技術手段減排的效果是有限的,在執行中受到利益部門阻撓,比如飽受詬病的汽油標準,“我國國標最高的97號汽油只相當于美國標準最差的87號汽油”。
這位專家是“2014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之一。在他看來,人民環保理念的實現首先需要的是政府和企業的信息公開。“報告拿到手里看一眼就知道是哪個環節造假。時間長了,連筆跡都認識的,”他說,“企業總是找關系說情,影響到執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因此,治理大氣污染從根本上要從社會因素著手。”
面對首次紅色預警,人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么加重了北京的污染?
事實上,除了周邊地區污染企業的排放輸送,加重北京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仍是本地排放。
近期發表于《大氣環境》雜志(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上的一篇關于京津冀地區在2006-2013年的PM2.5來源變化的研究文章證明了這一點。該研究報告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地球科學系統研究中心教授張強與其學生李鑫。
研究得到的結論表明,北京地區的PM2.5來源中,來自本地排放的占50%以上。
此外,研究還對污染來源的分類極其占比進行了分析。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京津冀地區全年PM2.5來源中,工業排放占44%,生活排放占30%。其中,生活排放來源中包括使用煤炭的開放爐灶和鍋爐取暖產生的PM2.5。這一排放來源在其他季節占比僅僅稍高于10%,但在1月份,也就是全年平均PM2.5最高的時期,生活排放占比數字急劇攀升到48%,比排名第二的工業排放高出15%。這一增長明顯來自于北方冬季大量鍋爐取暖的排放。



另一份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北京大學教授陳松蹊帶領的環境大數據研究團隊也做一份關于北京城區PM2.5 污染狀況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發表在10月份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刊》上。報告分析了2010-2014年北京冬季供暖效應,結果發現,冬季供暖期比非供暖期的PM2.5 濃度平均要高出50%以上。
而令人遺憾的是,煤炭的使用在近年來不降反增。與2006年相比,京津冀地區的發電廠和工業排放、交通污染都有所下降,但生活排放卻顯著上升。今年8月出版的《2014年能源統計年鑒》提供的新數據顯示,中國2014年消耗的煤炭比此前的報告高出17%。
如果北京及其鄰近地區冬季取暖都使用天然氣,那么在這種理想狀態下,北京冬季取暖所產生的PM2.5 濃度會減少大約3/4。但即便如此,仍舊不能使北京的年均污染達到《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PM2.5減少 25%、濃度不超過60微克/立方米的目標。
實際上,為了應對霧霾天氣,北京市近年來一直在實施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現在清潔能源占比已達80%左右,今年城六區將基本實現無燃煤鍋爐。然而,此次北京所受的“霾伏”非但不比以往有所減輕,霧霾持續天數、空氣質量指數反而超過了歷史同期的程度。
環保部近日組織對北京、天津以及唐山、廊坊、保定、滄州等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核心區散煤潔凈化工作進行了專項督查。督查發現,煤質不達標仍舊是焦點問題之一。此次環保部隨機抽查10家集中供熱企業,7家儲煤煤質沒有達到非電工業用煤標準。
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一位負責人介紹,供暖只是壓垮空氣質量的最后一根稻草。表面看是供暖導致霧霾,但根子還是供暖結構和消費模式不合理。我國北方絕大部分地區城鎮和農村建筑的采暖是依靠燃煤,而且存在大量低質煤。城市大院、農村民宅使用的獨立小鍋爐比較多,污染物的排放就比較大,要減少燃煤對空氣污染的影響,除了加快潔凈煤的發展和有效利用,另一個辦法是以地熱供暖取代燃煤供暖。而兩者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
周邊地區的污染輸送也是此次北京霧霾的成因之一。有專家分析,京津冀整個區域出現大面積的霾可能是燃煤導致,但霾層一旦產生,周邊空氣靜穩,空氣污染物輸送就會變弱,本地的污染如機動車排放等在無法擴散的情況下污染程度就會增加。
實際上,在霧霾天氣下,機動車排放對PM2.5的貢獻值會從清潔狀況下的13%左右上升到20%-30%,這是因為汽車尾氣中排放的氮氧化物會造成霧霾中“二次無機氣溶膠”的生成。
研究表明,與一次來源相比,二次生成的組分在PM2.5中常占有更大比重,甚至超過了一半。根據北京市環科院公布的大氣污染源排放數據清單,氮氧化物中機動車排放所占的比重高達42%。在這種狀況下,“限行治霾”的舉措無疑需要持續下去。
12月7日,環保部完成了9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的PM2.5源解析工作,其中北京的首要來源為機動車,石家莊則是燃煤。環保部表示,力爭在年底之前查清所有省會城市的PM2.5來源。
前述環保專家提醒說,要繼續關注政府的治污措施,若實質行動只停留在收取擁堵費、排污費等措施上,則有讓民眾為政府的失誤買單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