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子溝本是河北省淶源縣西團堡村村南的荒山野嶺,但因六旺川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的4萬只柴雞,使這里成為了全省最大的柴雞散養基地,年銷售額已過千萬。
九畝沿原來也只不過是走馬驛鎮花園村的一座禿山,但造地興水之后,這里種上了50多萬株核桃樹,成為國家級萬畝核桃示范園,也變成了百姓致富的小銀行。
插箭嶺以前也是白山鎮的一個貧困村,但隨著白石山景區的建設和發展,村里40%的農戶都開起了“農家樂”和小超市,60%的農民從事旅游服務業,人均增收1萬多元。
“沒有產業的植入,‘窮山不會變‘富壤;沒有產業的壯大,農民也不會走上從‘打工到‘創業的脫貧之路。因此,依托生態優勢,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契機,打造生態、綠色的新興產業,實施產業扶貧是淶源扶貧開發中堅定不移的重要舉措。”淶源縣委書記李自賢說。
打造“接地氣”的精準扶貧產業
時下,走進淶源縣走馬驛鎮花園村,放眼望去,院落里、農田間、山坡上到處是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的核桃樹。“一棵旺果期的核桃樹頂一畝玉米地的收入,所以我們叫它‘鐵桿莊稼。”該村種植大戶閆連順興致勃勃地介紹。
該縣山場面積大,宜林荒山、荒地多,晝夜溫差大,特殊的小盆地氣候適宜核桃種植。在這個小盆地里有走馬驛、南馬莊和水堡三個鄉鎮,都屬于唐河流域,但是有水無地,人均不足半畝,百姓想致富只能做足山場文章。近幾年,在扶貧開發政策的支持下,走馬驛造地興水,更新品種,核桃種植產業不斷壯大,家家戶戶都有核桃樹,是名副其實的核桃種植專業鄉鎮,創建了“萬畝優質核桃示范基地”,同時建立了壓榨“核桃油”等核桃深加工企業,延伸了產業鏈條。
沿著這條核桃產業帶一路北上,翻過插箭嶺就是白石山景區。站在插箭嶺上向北一眼望去,又是另一番景象,錯落有致的農家院一直綿延十幾公里直至縣城,時下正是旅游旺季,特別是一到周末,車來車往,生意紅火。
近年來,淶源圍繞白石山和空中草原兩大景區,大力發展特色農家游,鼓勵建設農家院,在這條旅游產業帶上迅速催生了300多戶“農家樂”,拉動相關產業就業人數近4萬人。去年,創社會效益6.4億元,旅游扶貧成效明顯。
淶源利用生態環境好、空氣質量好、山水風光好的優勢,根據不同的地域條件,因地制宜,按照“一產接二產連三產融合”發展的戰略,提出了打造“3211”工程,利用過去的“窮”資源,發展現代的“富”產業,實施產業扶貧。“3”即建設3個10萬畝農業園區:10萬畝核桃種植園,主要分布在縣城以南唐河流域;10萬畝中草藥種植園,主要培養有積極性的種植大戶規模發展;10萬畝優質雜糧種植園,主要集中在地多水少的縣城西北部山區。“2”即規劃建設一個萬畝設施蔬菜種植區,一個萬畝牡丹種植區,這兩個產業園區主要集中在水量豐富、土地肥沃的拒馬河流域。第一個“1”即扶貧移民搬遷1萬人,這一工程主要針對地處偏遠的行政村和自然村。第二個“1”即旅游農家院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這個產業帶主要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周邊五個鄉鎮。截至目前,“3211”工程已經在全縣范圍內全面啟動。
實施“及時雨”式的精準幫扶工程
入秋以來,谷潤農副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經理郭俊青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公司前期已投資500萬元,機器設備都已購置齊全,但現在收購玉米谷子的資金卻一直沒著落。正當他一籌莫展時,縣扶貧辦提供周轉金150萬元,用于公司日常周轉。“這筆錢對于我來說真是一場‘及時雨,解了燃眉之急。”郭經理感激地說。
谷潤公司主要以雜糧加工銷售為主,是保定市重點扶貧龍頭企業。該公司以公司加農戶的形式發展訂單農業,產品除在當地銷售以外,在北京、天津等地都有銷售網點。據了解,該縣陸續對扶貧產業中的龍頭企業和基地開展幫扶工作,促進企業壯大升級,提升市場競爭力。
在提供資金幫扶的同時,淶源還幫助貧困戶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傳授新技術、新思想、新信息,增強他們的致富能力。今年夏天,縣扶貧辦組織了培訓班,免費教授貧困戶電焊等技術,并提供致富信息。
利用“互聯網+”探索現代商業模式
7月27日,六旺川生態養殖公司與保百集團簽約,以深山散養、生態健康著稱的“桃木疙瘩”牌柴雞蛋入駐保百超市,實現農超對接。六旺川生態養殖公司以散養柴雞作為主導產業,是集孵化、養殖、深加工于一體的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在進駐保百、實現農超對接的同時,該公司負責人孫二東又注冊了一個電子商務公司,以“互聯網+”的模式,通過網絡銷售產品,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在已經開始運營。
品牌戰略、互聯網思維讓淶源人致富路越走越寬。現在該縣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9個、省級著名商標有2個,注冊了農村電子商務公司3家。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像“嘴對嘴”牌杏扁、“白石山”牌核桃油、“黃土嶺”牌小雜糧、“桃木疙瘩”牌柴雞蛋等一大批農特產品已經成為了淶源綠色農產品的標志性品牌,市場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與日俱增。據初步統計,現在全縣綠色農產品年銷售額達到了2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