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光 李雪蓮
摘要: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科目。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能力;在與教師互動的過程當中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同時課外閱讀活動的展開也可以幫助學生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加深對知識的積累。從而全方面、綜合性地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 語文 教學 質量 策略
教學質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題,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始終要努力的方向。同樣的,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職責。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多媒體教學法,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經常會因為理解上的困難,造成自己對知識掌握的不完整,尤其是小學語文課堂當中關于古詩的學習。由于小學生剛剛接觸古代文學,對一些古文中的基本用詞和用語積累不深,以至于對古詩的學習和記憶造成一定的困擾。而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課件的展示幫助學生對古詩進行直觀的理解,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積累。比如,在小學四年級語文課堂關于《小兒垂釣>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快速地預習和朗讀,在閱讀過程中自己去嘗試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含義。其次,教師讓學生談一談在預習過程當中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教師對學生回答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整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古詩的學習,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古詩當中描述的畫面,在屏幕上,讓學生對古詩描寫的情景進行直觀的理解。最后,教師再結合多媒體進行講解,對學生之前的回答過程當中出現的錯誤,進行糾正和補充,讓學生在糾正自己錯誤的同時,加深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進而提升自己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在以上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師抓住學生因對古文知識接觸少、積累不足而造成理解上的苦難,利用多媒體教學法,將古詩描寫情景直觀的展示在學生的眼前,提升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能力。
二、重視課前有效預習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準備。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準備,又是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預習了才知道難點、重點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數,聽講才能主動,才能容易與教師產生共鳴,配合默契,積極主動去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筆者發現真正去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很多學生是還沒來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別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一種惰性,上課只是坐著等結果,從不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是他們課前沒有預習。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使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有思考的時間,但是,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讓學生喜歡預習;積極參與預習,更不等于有效預習。為了提高學生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二要有針對性地設計適合于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項目;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學生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三、情景教學法,提高學生課堂積極參與性
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過程當中,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提升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然而在傳統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激情的講解與學生無精打采的聽課狀態形成鮮明對比。而情景教學法在教學課堂當中的應用,便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比如,在小學二年級語文課堂關于《狐假虎威》的教學過程當中。首先,教師讓學生進行課堂上的快速預習,在預習過程當中提升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其次,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課文的學習,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與自己預習時的理解進行相互對照,糾正錯誤的理解,補充欠缺的知識點,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接下來,教師開創教學情境,利用“小話劇”讓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對課本內容進行生動化的情景再現,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過程當中。通過小話劇的表演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對課文知識的鞏固和理解。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相關的總結,并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同時鼓勵學生課下多查找相關的小故事進行閱讀,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培養熱愛讀書的習慣。在以上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師抓住傳統教學課堂當中學生與教師無法形成有效的課堂互動這一特點,展開情景教學法,讓學生通過“小話劇”的表演,積極的參與課堂的學習過程當中,活躍課堂氛圍,提丹自己對課本知識內容的理解能力。
四、課外閱讀法,拓展學生的視野
語文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科目。課堂上的語文課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積累,但是單靠課堂的知識積累無法提升學生語文的綜合素養。在新課標教學理念地指導下,課外閱讀課程的開設便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課外材料的過程當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促進成績的進步,為學生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在小學三年級語文課堂關于《臥薪嘗膽》的教學過程當中。首先,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快速地預習,排除閱讀過程當中的生字詞,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排除障礙。其次,教師帶領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并讓學生將課堂上教師講解的內容與自己理解的內容進行對比,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接下來,教師展開課外閱讀課堂,讓學生利用手中的書籍材料對“臥薪嘗膽”這則成語小故事進行深入的理解,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經過、結果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幫助學生拓展視野積累知識底蘊。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總結,并指導學生對課本內容與課外讀物當中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對照整理,梳理知識體系,促進學生成績的提升。
五、結語
在以上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師抓住課外讀物對課本知識的補充的特點,在課堂上展開閱讀課程,讓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加強了自己的知識積累,為今后語文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沈國亮.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J].新課程(中),2012年09期.
[2]王小梅.淺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J].新課程(中),2015年11期.
[3]韓娟娟.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提升探究[J].祖國,2015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