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澤+彭加炎
太極拳處理意、氣、力三要素有一個綱領性原則:“不用意而神自明,不運氣而氣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這是孫祿堂之子——集太極、形意、八卦于一身的實戰家孫存周太極拳術練習的經驗概括。“不用意而神自明”是神明境界的概括。不運氣而氣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是懂勁境界的概括。
一、不用意
人除睡著或昏過去不再用意,其他狀態下都會一刻不停或多或少地用意。練太極拳當然要用“意識”,所以這里的“不用意”不能簡單地僅從字面上理解,它是指用意簡單平淡,于有意無意之間。初練太極拳,意主要在動作準確上。動作準確熟練后,練拳的意主要在找內感覺上,如找“似松非松將展未展”、“抻筋拔骨”、“空松圓活”等內感覺。內感覺穩定豐富后,練拳的意主要在憑感覺、呵護感覺、享受感覺上。“找”感覺與“憑、呵護、享受”感覺不同。肌肉有記憶力,練習有年者,動作準確,勻緩連綿順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氣沉丹田等,大部被肌肉記憶力取代,動作在“肌肉記憶”的“慣性”作用下完成,用意日趨簡單平淡。中醫有個原則,就是身體比腦袋聰明,身體的事情,不是腦袋可以完全控制的。至神明,每練拳,把大腦指揮練拳的意識淡化,由身體自己做主,大腦指揮退居二線,盡量多地讓肌肉記憶、身體說了算,“心知先于身知,身知優于心知”。比如取消或淡化對攻防想象的指揮,取消或淡化對呼吸的指揮,取消或淡化對固定力點的執著,取消或淡化對氣的關注,“愈簡愈遠,愈淡愈真”。人體的各個部分都有記憶,當招數很熟練的時候這些招數并不需要經過大腦就能夠直接運用,過多地用大腦指揮,動作反而失常、呆滯。當能夠由身體說了算時,太極拳的內感覺反而更加豐富豐滿,內勁潛轉、專注清醒、空曠澄澈等一應俱全,所謂“一念不生樂中游,這有那有全都有”。所以打拳的高級境界就是憑感覺不用意,身體自主作用活躍。
二、不運氣
不運氣是指,不人為指揮、干擾呼吸,不導引內氣運行。
(一)不人為干擾呼吸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會去有意識地思考邁左腿擺右臂,是先呼還是先吸,這樣的呼吸即為自然呼吸、無意識呼吸,是“無息”、“忘息”。猛力拋擲物體,發力的一剎那必定是用呼,不會用吸。沖拳的瞬間發力也必定用呼。人在瞬間猛然發力時的呼吸也是無意識呼吸,這是一種有規律的無意識呼吸,是條件反射使然。發力之瞬間用呼不用吸,行走中自然呼吸,這人人都會,無需專教,從生活經驗自然而就。
太極拳演練的時候,要勻緩連綿或快慢相間,慢的時候不要完全靜止不動,而是應特別有意有彈性地微微地接做下一動,這樣就不存在呼吸對不對的問題了。因為這樣操作,勁不會斷,而勁不斷則氣不斷,氣不斷則呼吸定然是深長細勻的。盡管有時呼與吸之間的轉換用時十分地短暫,身形微微地一動,呼就變成了吸,或吸就變成了呼,這是呼吸對拳式的“隨聲附和”,是“身知勝于心知”,全是自動進行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強調呼吸配合動作是因為沒有找到最佳的練習方法,或還沒有練到那個份兒上。開呼合吸或開吸合呼,或動作配合呼吸,都是由于練習時呼吸不能深長細勻而做的補救措施。經典拳論沒有只字片語談呼吸,因為只要按照勻緩連綿順遂去練,呼吸定是深長細勻,呼吸不是問題。人為干擾指揮呼吸,可能會出現過度深呼吸使迷走神經興奮,血管收縮,甚至會引起血管痙攣。即使是在調呼吸氣功練習里,為防止過度深呼吸的發生,一般練習時間也有限制,控制在30分鐘以內。太極拳套路練習時,在式與式的銜接處及動作方向有較大變化處,蠕動不止,不出現呆滯,呼吸定然是深長細勻的。我們不必一定要人為制造問題,硬是把氣弄斷,再在畫蛇添足自己制造出來的問題上接氣補救,斷氣、接氣無休無止。人為的式式要與呼吸配合,要讓“氣”把動作“催”起來,這是造成出現呼吸不暢、氣滯、胸悶、頭暈等現象的罪魁禍首。
《王宗岳太極拳論》、《武禹襄太極拳論》、《十三勢歌訣》、《十三勢行功心解》、《打手歌》等古典論著里均無呼吸方面的只字記載,沒有指示。郝少如編的太極拳書中,無一有動作配合呼吸的表示。楊澄甫的《太極說十要》里也無有表示。吳氏吳公藻編的《太極拳講義》里也無有表示。如果動作確有配合呼吸的必要,那么,以上這些論著是絕對不會只字不提的。陳鑫說:“打拳以調養氣血,呼吸順其自然。”楊澄甫說:“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吳鑒泉認為:“凡人喝茶用飯之際,從不注意到呼吸,亦未聞有人因喝茶用飯而壞者,茍喝茶用飯時,亦要研究何時為呼?何時為吸?如何如何用氣?如是而不壞者幾希。”孫劍云指出:“一定要使呼吸純任自然。”孫存周說:“不要管呼吸,注意力在呼吸上,其式必空。”都是一貫堅持呼吸自然。
(二)不導引內氣運行
做一個單鞭,前手往前推,后手定住不動或者往后拉,頭、腰、膝往上頂,肩、肘往下沉,整體外撐如圓球無凸凹,氣往哪一個方向、哪一個部位導引好呢?凡是拳術,因有動作準確、諸多要領落實等等的要求,體內之氣無不靠形體來引動,這與吐納、導引類氣功是根本不同的。在拳術中,形正則氣順,形反則氣逆,經絡之氣靠形體引動,不是由意來引動的。拳術運動其形體千姿百態,體內氣機的運行也隨著“千姿百態”,毫無規律可循。要說有規律,那就是充盈,全身充盈,不在一線一面之局部流動。陳微明先生的《太極拳術》中有:“太極純以神行,不尚氣力,此氣言后天之氣力也。蓋養氣之氣為先天之氣,運氣之氣為后天之氣。后天之氣有盡,先天之氣無窮。”楊澄甫先生《太極拳使用法》:“不在氣者不在運氣之氣;在氣則滯如運氣澎漲一部分,滯而不靈。”孫存周說:“尤不可專求一部之氣、一部之力,務求全身平均發展。”氣雖無形,但它是有能量的,能化無形于有形。氣往上涌時,能怒發沖冠,氣往內收會憂郁成疾,淤積成腫瘤腫塊等。有些拳家喜歡導引氣,氣在體內會結成活動的小塊塊。這種小塊塊于技擊毫無用處,于養生是利是弊還是個未知數。把冠“頂”起來,把體內的小塊塊結起來,這是氣有能量的表現之一,但是,這樣的能量值,比起技擊時人體所消耗所需要的能量,小得看不見,不值一提。
在王宗岳《太極拳論》中,通篇只一個氣字,即“氣沉丹田”。而所謂的氣沉丹田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腹式呼吸,簡單省事得很。借“氣沉丹田”在丹田、在氣上說事,好像丹田里有原子彈,有無窮無盡的能量,這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如果在王宗岳之后沒有人在太極拳里再提這個氣字,太極拳里關于氣的是是非非就沒有了,練太極拳就淡淡地甚至是似有似無地氣沉丹田好了。但是,在實際練習過程中,氣的異樣感覺總是要出來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避是避不了的。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沒有細述,難道是他沒有練出氣的異樣感覺?想想是不會的。那么他為什么不指示給我們呢?是氣在太極拳技擊中不重要?還是說不清道不明?王薌齋先師為什么不提氣沉丹田?很多練家為什么要淡淡地甚至是似有似無地氣沉丹田?這些問題外的問題,都值得我們思考。生活中有一個現象:從來不知氣不練氣單純的山野農人,長壽的比比皆是,對此能否套用“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從來不練氣的自由搏擊者,閃展騰挪搏擊技能照樣超群,對此能否套用“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氣功專以致氣,太極拳術雖不在氣,但卻也是不折不扣的氣功,是不運氣的氣功。
只要打拳時確實能做到形正,形正則必氣順。形正氣順,則必氣充盈全身。氣充盈全身,不是像輪胎充足氣膨脹出來的感覺,沒那么玄,是空松圓活似水似氣的感覺,是極柔軟后的肢體運動表現。說氣在體內沿哪里流動,這是氣功練習,不是拳術練習。
三、不加力
打拳不要故意用力,這不成問題。問題有可能出在“力點”和“招著”上,過分在意力點和招著,難免會發硬發僵。
(一)力點
練習太極拳套路的時候,有“意與力合,意在掌根,力點在掌根”、“意在前臂,意與力合,力點在前臂”等等說法,我們在實際練習中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力點”之說呢?
何謂力點?力點就是兩個物體互相作用時的接觸點。嚴格科學地說,太極拳套路練習除了雙足踩地,足與地面有接觸點為力點外,身體其他任何部位都不存在力點。力點之說于太極拳套路練習,不科學。外家拳或單操發力,一拳一腳有明顯的攻防點,如膝撞,則膝為著力點,如肘擊,則肘為著力點,發力時意在著力點。這種練習能產生慣性沖擊力。不施爆發力的太極拳套路練習則完全不同,它無產生慣性沖擊力的要求,也沒有慣性沖擊力。外家拳或單操發力,雖方向性非常明確,但與發力方向相反的過程(如前足制動“剎車”、腰后弩等)仍不可或缺。太極拳套路練習對力的“相反過程”的重視較之外家拳或單操有過之而無不及,前推之手有“推而不推,不推而推”之實,有著力點,亦無著力點。
力點之說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在太極拳套路練習時有一個假想對手,有對手就有接觸,有接觸就有力點,這個力點是假想力點。假想力點在運動時起引領作用,但并不顯現,也無法被觀察。小指側、拇指、掌背、掌根、前臂、肩、背、腰、頭等等都可以作為領勁的部位。二是在太極拳套路練習時有一個假想介質,如水或空氣,肢體在假想的空氣或水中運動,產生體外生力之感。
小孩需要大人引領,小孩逐漸長大,大人的引領行為逐漸減少,直到“平起平坐”不再需要引領。給某一個式子規定、固定力點,且規定的力點大都在手上,這在初習階段可以有,主要起到讓動作順遂和正其形的作用,“小孩需要大人引領”。純熟之后,不再刻意讓某一動必須由專門的身體部位做引領,這是因為體內力感不斷地豐富和增多,并且隨著練習的深入,出現力感的部位在變,力感的感覺在變,力感的強度在變。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形成的挺拔“力”,沉肩墜肘、氣沉丹田形成的沉重“力”,立身中正支撐八面形成的頂天立地的膨脹“力”,抻筋拔骨的“力”,對拉拔長的“力”,擰裹的“力”,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的“力”,如身處水中或空氣中的阻“力”,抽絲的“力”等等。這些“力”都是渾圓整體無凸凹,用意拳的話來說是“力不破尖”。如若做力點之存想,力就破尖有凸凹了。越往后,“力”就越多元、實在、難以言說。借用《道德經》里面的一句話:“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些“力”才是太極拳練習所要獲得的。
(二)招著
練習太極拳套路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處理“招著”呢?
力點與招著是孿生兄弟,講力點必同時講招著,講招著必同時講力點。對太極拳套路每一式的攻防含義的解讀可以說是百人百樣,各自發揮想象力。在做假想中的攻防時,有幾個接觸點就有幾個力點,每招的著力點少則有一,多則有三四。如防手有一著力點,攻手有一著力點,腿套插勾絆也有著力點。照顧得過來嗎?勁力柔軟到一定程度,肢體如水如氣,空松圓活,整體膨脹,局部會“流動”,就像極柔軟的面團攤在桌子上,會馬上在桌面上均勻鋪開一樣,無一處一點引領,又無一處一點不在引領。此時此情,全身處處在引領,又無一處在引領,一動無有不動,不存在固定的和事先規定好的著力點。又好似鞭子甩出,力由鞭把向鞭尖傳遞,像小蟲子蠕動,不固定在某一點。招式與力點一樣,每動有所指,難免存在某部單獨推進的情況。因所有部位都相互制約,單獨推進某些部位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有人擔心,沒有假想力點會失去勁。意拳沒有套路,沒有套路就沒有假想力點,它通過站樁、試手照樣得到勁。站樁、試手講究“力不破尖”“只管自己正不正,休管他人中不中”,整體渾圓,全身無一處不引領無一處不。
“挨何處何處發”是太極拳提出來的,什么叫挨何處何處發?換勁不換手,手不空回。不換手,何有、何來招著?“耄耋能御眾”是太極拳提出來的。使招用著需要身手敏捷,耄耋何有身手敏捷?如果太極拳朝招式走,會改變太極拳術的技擊特質,恐落有名無實。
(三)力點、招式是“渡河之船”
力點、招式之存想的局限性和局部性過強,僅可以作為套路練習中的“渡河之船”,作為步入懂勁階段的梯子、駁船,上了岸——懂勁后就不能再背著船上路了。懂勁后要整體、渾圓著來練,“渾身是手不見手”,“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沒有力點,沒有招式。為了把太極拳的動作做得準一些規范一些,在學練之初可以把一些招式領會一下,深入以后不要再在意招式。因為講招式,就無法避免在不經意間弱化“過程”、弱化“抽絲”而強化“兩頭”,容易誤入直接“以心運身”的誤區。正確的練習要求應該是“以心運氣,以氣運身”。力點、招式,初學可略知一二,無須深究,不可當真,套路假借而已。過于認真講本不存在的力點、講一廂情愿的招式,在力點字眼的誘導下,某些部位可能發生僵硬,會起硬勁。因此,規定、固定在手上某個部位的力點之存想不宜常有。為了減少在力點操作時發生僵硬,應將把某部位強調為力點的舊法,改為強調某部位領勁,則硬點、斷點會大大地減少。
復雜的用意、運氣、加力,“好看”、“有內容”、“有意義”,但背后往往是膚淺和不實用。無意義便是有意義。有形有意都是假,意到無心始稱奇。不用意,不運氣,不加力,一念不生全體現。
(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