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悅,成 榕
(黑河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大慶是重要的石油生產基地,同時也是農副產品的重要生產加工基地。2011年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73.4萬公頃,綠色特色和有機食品種植面積達33.3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45.4%。全市糧食總產量達554.3萬噸,同比增長9.6%。僅2011年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32.9億元,同比增長13.5%,其中種植業實現61.3億元,同比增長14.6%。雖然第一產業穩固發展但是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也很多。由于大量的使用化肥和農藥帶來了很大的污染和浪費。總的來說大慶市第一產業發展緩慢且帶來很大的環境污染。
作為我國最大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從1960年投入開發到2013年,大慶已經開發了薩爾圖、喇嘛甸、杏樹崗等27個不同規模的油氣田,從1976年開始已連續穩產37年,且每年原油產量在5000萬噸以上,目前原油產量仍占全國總產量的30%以上,居全國各城市之首。2011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2996.1億元,同比增長10.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50戶,實現增加值2630億元,同比增長10.1%。石油化工行業實現增加值393億元,同比增長38.1%;接下來從石油開采行業、石油化工行業兩方面進行分析。
1.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現狀。石油天然氣開采行業實力雄厚,一直承擔著大慶市經濟發展的領頭軍的位置。但是發展中卻帶來很大的污染:地表徑流改變、土壤沙漠化、鹽堿化成為了大慶市環境的重大問題。
2.石油化工行業現狀。大慶市現有石化相關企業238戶,企業資產合計273億元,石油化工行業實現增加值393億元,同比增長38.1%。石油化工行業雖飛快發展,但產生的污染也是非常嚴重的。但是從廢物排放的行業分布來看,石油化工行業排放的廢氣占34%,固體廢物占5%,廢水占67%。
第三產業經濟總量不斷增加,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持續增長。1990年-2011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7.1億元增加到537.4億元,21年間增長了30.4倍,平均四年多就翻一番。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4%,比同期GDP增速高4.8個百分點,比同期第一產業增速高8.2個百分點,比同期第二產業增速高5.2個百分點。2011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37.4億元,比上年增長22.9%。雖然近年來大慶市第三產業產值呈逐年上升趨勢,但2011年全市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僅為14.3%,距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國際化大城市的要求差距很大。所以,大慶市應該利用其地緣優勢,利用強大的經濟實力,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大慶市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在實施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考慮各種影響因素,選擇有利于形成競爭優勢的經濟轉型模式。以第二產業為依托向第三產業轉型的轉型思想。一定要依靠科學技術,使科技創新不斷提高,做好核心技術的研發,搞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

圖1 2006-2011年大慶市石油產量
石油是我國重要能源之一。雖然近些年國家強調進口資源,但是為了保證國家原油的供應及其產業運轉,必須進行大量的開采,這無疑會加速石油資源的枯竭和產業的衰退。由于石油資源儲采比例嚴重失衡,大慶油田開始對原油產量進行戰略性下調。
如圖1所示2006-2008年大慶油田原油產量以每年200萬噸左右的速度調減,相應地使大慶的GDP每年遞減35億元左右,與此同時大慶市對新能源的開發缺乏財稅方面的支持,從而抑制了大慶經濟的較快增長。2009-2011年雖然產量沒有驟降,但產量仍處在下降的趨勢。大慶石油產業發展已經在逐漸喪失資源的導向性,因此,大慶市必須從全局出發,做好轉型工作。
大慶市城市體制表現在其城市的二元結構。城市職能的二元結構指的是在城市職能上具有雙重屬性,大慶市是我國石油生產基地,同時也是區域行政、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即有一般城市的基本職能,又承擔這發展工業的產業功能。二元結構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存在很多矛盾和問題,具體表現則是政企不分,因此,這種二元結構下得企業缺乏活力。
大慶特殊的體制致使管理職能薄弱,首先是經濟控制受到影響。大慶市的石油、石化資源直接由國家控制著,導致政府的支配能力不足。二是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發展存在差異,城鄉、區域間發展不均。三是獨立的行政能力受到限制,很難對全局進行掌握。
第二產業一直是大慶市發展的主導產業,并在大慶市經濟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大慶市以石油化工產業為主導企業占絕對主導地位,影響著城市的經濟。石油化工類企業大部分由國家領導,憑借這一優勢,資源、人才、技術等均有保障,在短時間內便形成規模。第二產業快速成為大慶市的主導。2011年大慶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40.3億元,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2.9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070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37.4億元。第一、第三產業還比較弱小,拉動經濟發展的力量有限。因此產業結構單一成為了大慶市經濟轉型的制約因素。
大慶市部分油井資源已經枯竭,老油井離退休人員多,再加上大量的下崗職工的存在,同時油井的開發占用了很多耕地,由于土地的缺乏不少農民到城里打工,不僅加劇了大慶市經濟改革及發展的難度,而且還嚴重影響全市的社會穩定。現如今大慶從事油經濟的職工占職工總數的70%,隨著石油的逐漸減少及產量逐漸下降,油田企業安置就業的能力也不斷降低,就業壓力很大,維護企業、社會的和諧穩定也很大。
石油城市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土地的沙堿化、工業三廢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城市地表水遭到污染、地下水量不足等嚴重的生態破壞問題。大慶市也一樣,經過了幾十年的開采,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給大慶市經濟發展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很大的困擾。由于油田作業的范圍在擴大,一些原有濕地被利用,再加上鉆井時產生的化學物,使很多植被、土地被污染,野生動植物逐漸減少。因此,大慶市保護生態環境的任務十分艱巨。
大慶市圍繞石油開發與采集的初級加工業為主導產業,多年高強度的開發,原油逐漸減少、城市體制制約、產業結構畸形、就業壓力增大、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逐漸暴露,這些問題都將影響著大慶市的經濟發展。怎樣在這種石油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實現經濟轉型成為重要研究的課題。此時此刻,大慶市如果不能建立其替代產業、優化產業結構便會逐漸走向消亡。反之,如果大慶市及早的進行經濟轉型,便可保持經濟的繁榮發展。因此,經濟轉型則是大慶市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
城市競爭力靠的是該城市主導產業的競爭力。石油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因此其發展必定受到限制。石油資源逐漸衰落,城市的競爭力也在逐漸的由盛轉衰。但是,如果進行經濟轉型,重新培育經濟增長點,大慶市便可重新發展,甚至依據其強大的基礎發展更為快速和高效。因此,大慶市應充分利用石油生產帶來的資金積累,逐步實現經濟轉型,讓大慶市的競爭力有所提高。
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表述,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構成危害的發展。”目前,大慶市面臨著難以持續發展的嚴峻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經濟結構的調整,運用石油產業發展的恰當時間來尋求經濟轉型。我們要優化產業間的聯系,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保證其可持續發展。
大慶市經濟轉型就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畢竟之路,同時要注意處理好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從而推動整個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所以,大慶市經濟轉型是其必然選擇。
[1] 劉云剛.大慶市資源型產業結構轉型對策研究[J].經濟地理,2000(9):32-33.
[2] 李秀果,鄭德剛.大慶區域經濟調整規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3] 國家統計局.黑龍江省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4] 張冬冬.我國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