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山西省蠶業科學研究院,山西運城 044000)
限性春秋兼用桑蠶新品種“晉蠶三號”的選育及推廣
王玉霞
(山西省蠶業科學研究院,山西運城 044000)
摘要采用雜交育種技術,用特色資源作為親本材料,通過親本選擇、雜交、選育、配合力測定、雜交組合的組配、篩選、培育-實驗室鑒定、農村中試等環節,將抗逆性強、優質高產、原蠶皮斑限性等優良基因,通過雜交組合、多代積累和純化固定,育成了強健優質限性春秋兼用桑蠶新品種“晉蠶三號”,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成為廣大蠶區“一縣一業”的主推品種,使蠶農和繭絲綢企業能夠生產出優質蠶繭和高品位生絲,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支撐和引領作用,為我國繭絲綢行業的健康發展和山西省轉型跨越發展提供了新途徑。
關鍵詞皮斑限性;春秋兼用;晉蠶三號;品種選育;推廣;應用
山西省是世界蠶絲業的發源地,嫘祖養蠶起源于夏縣西陰村,晉城潞州絲綢歷史輝煌,為我國蠶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目前山西省推廣的蠶品種,由于強健性差、產量低、原蠶繁育系數低,嚴重影響著蠶農、種場、絲廠的效益和生產積極性。栽桑養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由于近年來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主要依靠老人和婦女,勞動力嚴重短缺,新的形勢下亟需培育強健好養的蠶品種和實現養蠶省力化。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和振興蠶桑事業,山西省蠶業科學研究院開展了強健優質限性春秋兼用桑蠶新品種的選育及推廣應用工作。通過親本選擇、雜交、選育、配合力測定、雜交組合的組配、篩選、培育、實驗室鑒定、育種材料的匯總分析,育成新品種“晉蠶三號”,并于2008年通過北方蠶業科研協作區品種委員會的審定[1],于2010年5月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晉審蠶(認)2010001][2]。該品種具有原蠶皮斑限性、抗逆性強、健康好養、繁育系數高、蠶繭單產和經濟效益高等優點,繭絲長、解舒率和凈度均達到國家標準,適合在山西省、北方蠶區及相近氣候環境蠶區飼養。
1選育經過
1.1育種素材運用遺傳學原理,對育種材料進行篩選、組配、測試、固定,參考國內限性品種的選育方法[3-4]。從山西省蠶業科學研究院保育的60多個育種材料中選取16對經濟性能好的育種材料,從1998年開始選擇原原種并組配雜交原種,進行測試,在F1~F3代實行混合育,進行原原種的強健性選擇,利用春秋不同環境,結合產卵進行品種抗逆性選擇,F3代以后實行蛾區育。以蛾區選擇為主,選擇發育快、蟲蛹率高、產卵量多、絲質相對優,同時組配中×中、日×日及(中·中)×(日·日)進行雜交原種及四元雜交種的配合力測定。
1.2雜交原種組配進行多品種組配雜交,先后組成了40多對雜交原種,組配成42對(84個)四元雜交種。最后,篩選出綜合性狀優良、符合選育目標的(755·795)×(782·796),再進行雜交固定,755×795之雜交固定種,代號為9801,782×796之雜交固定種,代號為9802,即 9801×9802。“晉蠶三號的中系原種9801和日系原種9802的育成經過分別見表1和表2。在選育原種的同時進行原種繁育能力的測定,結果表明原蠶的繁育成績明顯好于對照菁松和皓月(表3)。

表1 9801的育成經過
注:〇.混合育;□.蛾區育。

表2 9802的育成經過
注:〇.混合育;□.蛾區育。

表3 原種繭及制種量分析
2品種性狀
越年卵色正交為灰綠,卵殼淡黃色,卵粒數為1 630粒/g,反交紫褐色,卵殼白色,卵粒數在1 850粒/g。蠶卵孵化齊一,孵化率高。正交蟻蠶呈黑褐色,蟻頭數在2 190頭/g左右;反交蟻黑褐色,蟻頭數在2 170頭/g左右。正交稚蠶有密集性、趨光性,反交有逸散性。蟻蠶孵化齊一,蠶兒體質強健,容易飼養;眠性快,食桑中等,壯蠶體型粗壯,食桑快,體色青白,普斑;老熟齊涌,多營中上層繭,繭形大,橢圓,繭色白,縮皺中等,雙宮繭率低,上繭率高,死籠率低,產量高。
全繭量1.898~2.160 g,繭層量0.447~0.538 g,繭層率 23.61%~25.48%,5齡經過7~8 d,幼蟲全齡經過 23~24 d。萬頭收繭量為19.13~20.85 kg,萬頭繭層量為4.51~4.97 kg,萬頭產絲量3.414~3.938 kg;繭絲長1 190~1 319 m,解舒率78.4%~85.2%,鮮毛繭出絲率為17.95%~20.0%,繭絲纖度2.95 D,凈度為92.1~99.25 D[5-8]。
由表4可知,9801×9802蟲蛹率96%,全繭量1.898 g,繭層量0.462 g,繭層率24.4%,萬蠶收繭量19.29 g,萬頭繭層量4.66 g。由表5可知,9801×9802萬頭產絲量3.938 kg,鮮毛繭出絲率20.1%,繭絲長1 190.5 m,解舒率78.4%,解舒絲長933.4 m,纖度2.95 D,凈度94.1分,上車繭率95%。

表4 北方蠶業科研協作區及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聯合鑒定的養蠶成績
3推廣與應用
3.1農村中試在山西省陽城、沁水、高平、垣曲、柳林5個縣和陜西、山東、河南等省份設點進行農村中試,試驗表明其中試成績優于國家對照品種菁松×皓月,為其大面積推廣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表5 北方蠶業科研協作區及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科學研究所聯合鑒定的絲質成績
3.2技術培訓為了更好地推廣“晉蠶三號”,山西省蠶業科學研究院制定了詳細的技術操作規程,聯合山西、陜西、山東、河南等省份科研院所蠶桑專家,組成技術培訓小組,采用集中學習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分赴各地開展技術培訓與跟蹤指導,從2010年至2014年在農村中試及大面積推廣過程中累計培訓蠶農12 000多人次,受訓蠶農積極性非常高,確保了各項技術措施的貫徹落實。
3.3應用效果2012~2014年在山西省5個縣(市)及陜西、山東、河南等省份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推廣速度快、應用面積大,在推廣應用中集成了最新養蠶技術,分別使用了小蠶共育技術、大蠶地蠶育技術、大棚飼養技術、塑料折簇和方格簇上簇技術,提升了品種推廣的科技水平。經統計,3年累計推廣蠶種94.62萬張,累計經濟效益174 593.39萬元,增加經濟效益12 188.512萬元。
3.4市場前景國家蠶桑產業結構調整及“東桑西移”工程的實施為山西省的繭絲綢行業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山西省陽城、沁水、高平、垣曲、柳林等縣(市)已將蠶桑列為“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和農村轉型跨越發展的重點產業,“晉蠶三號”被列為“一縣一業”的主推品種,實現了品種的更新換代,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提升我國蠶繭在國際繭絲綢市場的競爭力與實現山西轉型跨越發展和綜改試驗區建設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北方蠶業科研協作區蠶品種審定委員會二零零八年十月二十六日關于印發<北方蠶業科研協作區蠶品種審定委員會蠶品種審定結果報告> (第13號)的函附件[A].2008:1.
[2] 晉農種子發[2010]11號《關于公布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五屆七次會議審定通過品種的通知》[A].2010.
[3] 李衛國,王彥文,崔為正,等.春秋兼用限性家蠶新品種9502×BsA的育成[J].蠶業科學,2002,28(2):177.
[4] 郭定國,吳正忠,靳永年,等.家蠶夏秋用斑紋全限性品種洞·庭×碧·波的育成[J];蠶業科學,2001,27(1):29-33.
[5] 王玉霞,靳月琴,杜麗梅,等.2008年北方蠶業科研協作區桑蠶新品種試驗室鑒定(山西點)報告[J].北方蠶業,2008,29(4):22-24.
[6] 王玉霞,杜麗梅,王燕翔,等.2009年北方蠶業科研協作區桑蠶新品種試驗室鑒定(山西點)報告[J].北方蠶業,2009,30(4):12-14.
[7] 王玉霞,杜麗梅,王東,等.2010年春北方蠶業科研協作區桑蠶新品種實驗室鑒定(山西點)報告[J].北方蠶業,2011,32(1):16-19.
[8] 王玉霞,王東,杜麗梅,等.春秋兼用家蠶新品種“晉蠶三號”[C]//2011年中國蠶學會第八屆家(柞)蠶遺傳育種與良種繁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蠶學會,2011:30-33.
中圖分類號S8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5)30-119-02
作者簡介王玉霞(1967- ),女,山西臨猗人,高級農藝師,碩士,從事桑蠶品種保育和選育工作。
收稿日期201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