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遠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學生處,江蘇 無錫 214000)
導生制是一種新的教學組織模式,現已廣泛運用在各大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這種教學組織模式起源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安德魯·貝爾和約瑟夫·蘭卡斯特,因此也稱其貝爾-蘭卡斯特制。[1]而早在我國西漢時期,《漢書》、《后漢書》中就有“弟子以次相傳”、“高足弟子傳授于”等弟子代師傳授技藝的文字記載,而這種同伴導學的思想早已蘊含其中。[2]此外,我國20世紀初,陶行知推廣了“小先生制”。無論是西方的貝爾-蘭卡斯特制,還是我國的同伴導學制,其內涵都是一樣的,都是當今導生制的雛形。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學生管理工作面臨新的挑戰。自高等教育普及之后,高校一方面逐年擴大教學空間,滿足日益增長的學生規模,因此,很多高校存在師資和學生管理人員不足的困境。按照《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應該在1∶200以內。而在現實情況下,師生比例往往超過這一規定,師生比例不協調導致學生管理工作的低效率、低質量,導生的加入恰恰緩解了這一矛盾。導生身份特殊,更易接近學生,學生也更樂意接受其給予的建議。導生制在新的學生管理工作模式中發揮著自身的優越性,是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的產物,當然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仍需要不斷地完善與改進。
導生制是指思想政治素質好、學習優秀、綜合能力突出的一定數量的在讀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在校內團學組織的領導下,對低年級學生,尤其是新生進行日常管理和教育引導。[3]導生工作主要以引導、教育為主,協助專職輔導員開展學生管理工作。導生制的工作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導的內容。主要是在思想、課業、文化、生活等幾個方面做出引導。二是導的方式。應該用“傳、幫、帶”的方式對低年級或者新生進行教育引導。三是導的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師資矛盾,滿足學生需要。此外,對導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是做好教育引導工作。導生制的應用對于幫助新生盡快適應高校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經歷角色的轉變,新生面對高校陌生的人文環境,很可能在學習或生活中出現一系列的困惑。而導生作為經驗豐富的引導者,不僅可以分享自身所總結的經驗教訓,還能給予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建議。此外,導生也是新生與輔導員之間溝通的橋梁,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導生可以很好地傳達輔導員下達的各類信息,同時又可以收集歸納學生的反饋意見。
二是提升導生綜合能力。導生角色的多樣化鍛煉了其自身綜合能力。導生在學生管理模式下需要處理三組人際關系:導生與學生;導生與導生;導生與教師。因此,多元化的人際關系促使導生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思路與方法,激發導生自我學習的動力,增強自身責任意識,提升自我創新能力與綜合管理能力。
三是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量”與“質”。當今高校學生管理模式下,一名輔導員往往要管理上百名學生,輔導員配備不足導致學生管理工作質量的下降。而導生的存在不僅可以分擔一部分專職管理人員的工作量,其學長的身份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其傳達的信息,進一步提高了管理工作的執行力。
“角色”在社會學概念中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與行為模式,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它構成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4]導生在學生管理過程中的多重身份導致其角色定位模糊。如圖1所示。

圖1 導生、教師與學生角色分析
在實際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導生直接承擔了專職學生管理人員的部分工作,視其為單一的助手,忽視了其具備的教育引導功能。導生在完成自己學業的同時,還要分擔專職管理人員的部分工作,繁重的工作壓力及多重身份的角色轉換使其陷入了“角色沖突”。管理工作還會占用其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不僅會影響導生的學業,自身的特有價值也不能得以實現,大大降低了其在學生管理事務中的能動性。
導生多數是在學生干部中選拔,且多為輔導員或者班主任指定人員,有“任人唯親”之嫌,選拔途徑缺乏民主性。如此選拔方式有違民主原則,導生素質良莠不齊,大部分都缺乏專業素養與師范素質,這類導生不僅不能起到“導”的作用,還會給所帶班級造成不良影響。經選拔進入導生隊伍的學生,應該組織專業教師對其進行專門的培訓,而現實情況下,高校并未重視這一環節,導生不具備專業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引導技巧、團隊管理能力等。此外,為了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對導生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導生自身能力的過硬,更需要高校重視對導生的選拔與培養。
高校對于導生工作開展情況并沒有一個完整的考核體系,評價角度單一,只包括輔導員、管理人員的評價。還缺少學生的評價及導生的自評,導生評價體系需要完善。此外,高校也并未制定具體的考核指標,考核工作缺乏規范性。這樣的考核方式不能對導生工作有一個全面準確的評價。經過考核后,對于考核合格的導生,學校會給予一定物質與精神上的獎勵,具體給予多少經濟補助基本有一個標準,但是與勤工助學的補助標準大體相同,導生與勤工助學的同學工作職責不同,不能用同一的獎勵標準。對于表現突出者有些學校會在就業方面給予更多的推薦機會等。但是對于優秀的導生學校也不能保證畢業后一定給予推薦一份好的工作。當然在工作期間表現不佳,造成惡劣影響的導生,學校也沒有出臺相信的處罰措施。
導生的主要角色是學生,在完成自己學業的同時,承擔一部分學生管理工作。導生的工作應該是“重引導,輕管理”,不能完全取代專職管理人員的職能,在輔助專職管理工作的同時,發揮自身特有的功能,即“引導”。在實際的學生管理過程中,導生在所帶班級中傳遞著個性化的學習經驗,接受和傾聽學生的想法與需求,鼓勵和引導同學以有效的方式進行學習,搜索和提供學生各類學習資源,檢查、監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等。其承擔的角色可以概括為:靈敏的觀察者、激勵者、任務監控者、經驗傳遞者、人際關系維系者、資源提供者[5]等。多維度的角色分析得出導生在學生管理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不應簡單將其定性為輔導員的助理或者普通的學生干部,應該發揮其自身特有的管理價值。
對于導生資格應該有一個量化的標準,必須具備思想政治素質好,學習成績優秀,工作能力較強等基本條件。選拔程序上應該秉承公平公正、民主公開的原則。經過初選后,還應對入選人員進行培訓。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讓導生了解工作內容、具體職責;二是加強導生的師德、師言、師行等教育。三是對團隊管理、教育引導技巧及心理素質進行培訓,為導生更好地開展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從學校層面考慮,完善選拔培養機制可以保證培養高素質的導生;從導生自身出發,這也是為其再學習提供支持和保障。
有效保障導生制的貫徹落實,真正達到導生制的實施效果需要構建完整的導生評價體系,規范現有的導生獎懲機制。由于導生的工作職責較為寬泛,應該從多維度來考核導生工作情況,如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強度、工作效果等。制定導生工作考核表,將“量”與“質”的指標有效結合起來。改革單一的考評方式,應引入學生評價與自我評價考核模式。學生是導生工作的對象,對導生工作的完成情況最有發言權。向導生所帶班級發放調查問卷,或者隨機抽樣學生進行訪談,對導生工作進行評價。此外,導生自我評價有利于總結自身在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對于存在的不足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糾正,而自身成功的例子可以分享給其他導生。多維度的考核模式及明確的考核指標可以對導生的工作情況做一個全面完整的評價。對于表現突出的導生予以獎勵,有些學校在給予精神獎勵的同時,每月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當然這不能與外出兼職打工的經濟報酬相比。導生工作旨在培養和鍛煉學生綜合管理能力,提升學生個人素養,這是很多兼職工作無法相比的。相反,對于考核不合格,表現不佳的導生,應該予以淘汰。對表現惡劣、造成不良后果的導生應予以嚴肅處理。在嚴把“進口”的同時,應引入“退出機制”。
為了保障導生制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高校應制定相關的《導生工作條例》、《導生例會制度》、《導生工資管理辦法》、《導生行為規定》等規章制度。導生按照相關的條例規定來開展工作、約束自身行為。這不僅明確了導生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使導生工作更加科學化、規范化。此外,高校還應該完善輔導員制度、班主任制度等,在學生管理工作模式中,導生制與輔導員制、班主任制等相互配合、支持,在充分發揮導生制獨特作用的同時,保障學生管理工作有效、有序地展開。
本文在國內外理論基礎上對導生制的演變與發展做了歸納總結,結合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現狀,導生制的推行勢在必行,不僅可以緩解輔導員力量不足的困境,對于提高學生管理工作效率具有積極意義。
在當今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導生制還處于探索階段,其運行模式的各個環節中仍存在一系列的問題,要真正發揮導生制的優越性,需要針對其薄弱環節進行全面地改進與完善。文中就幾項問題提出了幾點改進措施,強調嚴把導生“進口”,注重對導生的培養,完善導生評價體系,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學生管理隊伍。
[1] 滕人春.外國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82.
[2] 李啟謙.孔門弟子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87:86.
[3] 丁云霞.“導生制”在大學新校區學生事務管理中的應用與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2010(4):61-64.
[4] 社會角色[EB/OL].(2011-03-01)[2014-12-09]百度百科網.http://baike.baidu.com/view/385162,htm.
[5] 李海花.導生角色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