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媛
【摘要】本文通過對社會形勢方面的分析,淺談了殘疾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其根源,并對其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幫扶性政策,切實地幫助解決其問題。
【關鍵詞】殘疾大學生;心理問題;輔導員;對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和文化、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人們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社會競爭越發激烈,觀念意識、情感態度也開始復雜嬗變,人們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在這種形勢下,大學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等開始變得迷茫和模糊,其心理和思想都在發生深刻而劇烈的變化,承受的心理壓力遠大于以前,心理健康問題也就逐漸凸顯出來。
1990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并實施了《殘疾人保障法》,規定了殘疾人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2008年7月開始實施《中華民族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該法使我國殘疾人的人身權利進一步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在政治上、教育上、擇業上等,他們都享有與正常人平等的權利。依據國家政策,近年來在招生政策上要求不得歧視殘疾考生和高校的不斷擴招的形勢,使得相當數量的殘疾考生進入大學殿堂。而對于這樣一個特殊群體,作為與學生接觸最為親密的高校輔導員來說,其心理問題必須認真對待,深入了解殘疾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探析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尋找減輕或解決問題的對策,真正地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健康的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他們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一)孤獨、自卑心理
大學作為大學生步入社會的前奏,是社會的小小縮影,更多地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處理生活、學習和人際等方面的問題。大家不再只是一味地追求成績優秀,而開始拓展各方面素質的發展。而殘疾大學生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如行動障礙、語言障礙等,致使他們的活動半徑很小,許多學校的集體活動也都無法參加,這就造成了與同學脫節,不能愉快地融入大學生活之中的現象。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缺乏交流的場所,可以交流的朋友也變得十分有限,從而無形地加深了其內心孤獨感和自卑感。
(二)抱怨心理
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導致了他們在學習、生活、就業以及戀愛等等方面都會遭遇到比健全人更多的困難。一些殘疾生甚至自以為身體殘疾,“人人為我”是天經地義的事,各方面理應受到照顧和呵護,養成依賴的習性。當他們所做的事情遇到困難難以解決,不能得到足夠的支持和幫助,就會產生抱怨情緒,抱怨自己命運不好,抱怨他人,甚至采取極端行為。
(三)自尊心強
他們渴望受到關注和幫助,害怕被人忽視,但又非常在意自己的缺陷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他人有意或無意地說出一些不恰當的言語,就會引起殘疾生的反感和排斥心理,自尊心一旦受到傷害,就會產生憤怒的情緒,甚至會有報復等過激的行為。
(四)情緒不穩定
他們性格一般比較敏感,造成了他們情緒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也致使他們更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由于考上大學比一般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家里親人也寄予了厚望,所以他們十分珍惜上學的機會,但往往壓力過大,心里的承受能力卻十分有限,就會導致他們在一些時期特別容易出現問題,如考試前后、放假前后,重大活動前和季節交替前后等等。
(五)敏感多疑、不信任他人
殘疾生自身的殘疾狀態,致使其內心駐建了一道堅實的心理防線,習慣性地用自己的思維來思考別人對其的看法,高估了別人對其殘疾的關注度,很難與他人深入交流。與他人的交往中,心存芥蒂,往往不信任他人。當有人幫助其時,經常會質疑他人的出發點和目的,甚至是接受其幫扶后心理依然對其保持一定的距離。
二、殘疾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
(一)社會對殘疾生的關注度不夠,保障的制度不夠完善
由于生理殘疾的障礙,很多大學生畢業后無法適應社會的激烈競爭。加之社會對殘疾人存在歧視和偏見,對其的優惠保障制度也不夠完善,使得殘疾大學生在生活、學習、婚姻、社交等多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都會給其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產生心理問題。
l.家庭教育引導偏差,家庭條件因殘致貧
大部分殘疾學生因為從小殘疾,家人對其百依百順,致使其對家人存在嚴重依賴心理的同時,也形成了其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比較偏執。再加之其成長教育培養的費用相對較高,使得他們的家庭因殘致貧。除此之外,家長對于其考上大學抱有很大的期望,這些都讓他們比其他學生面臨更大的壓力和困擾,更加容易引發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2.學校缺乏正確的幫扶,心理健康教育匱乏
從小學到高中,學校一味地追求優異的成績,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出現心理問題時沒有及時地扼殺在搖籃中而任其自由發展,使其心理問題生根發芽,一發不可收拾。還有一些殘疾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具體的規劃,處于迷茫狀態,如果學校沒有對其進行針對的幫扶,久而久之就會給他們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
三、輔導員對于殘疾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相應對策
(一)建立心理咨詢中心,做好殘疾生的心理疏導
要克服殘疾生的心理問題,必須通過科學的教育方法和輔導方式,所以在高校中建立心理咨詢中心,是至關重要的。輔導員老師要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建立殘疾生心理咨詢臺賬,深入學生間溝通交流,了解其思慮憂喜,做到對其心理情況了如指掌,通過系統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輔導,幫助他們及時解決心理問題。
(二)組織幫扶小組,幫助殘疾生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
一些殘疾大學生生性敏感多疑,很少參加學校的活動,與大家的溝通交流也存在一些問題,時常和外界發生沖突,具有反感和逃避社會的行為傾向。針對這種情況,輔導員老師應該針對性地對每個殘疾生配備一個幫扶人員,關注其心理,幫扶其學習,深入其心靈,讓其感受到師生的溫暖,使殘疾生的心理障礙得以緩解和排除,引導他們樂觀地融人大學生活中。
(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及時地掌握殘疾生的心理動態
家庭教育是殘疾生成長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家庭環境和家庭成員如何對待他會對其自身的成長及性格的塑造帶來直接的影響。一些殘疾生內心比較封閉,不愿意和老師、學生交流,因此輔導員應該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從家長那里及時地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慮,正確地引導殘疾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優化學校制度,豐富校園活動,切實創造條件,為殘疾生的就業問題出謀劃策
輔導員老師可以通過組織策劃多種形式適合于殘疾生的集體活動,讓其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感受自己的價值,與同學的交往中學會正確地評價自我和戰勝自我。學校可以根據殘疾生的身體狀況,制定符合其特殊性的學籍管理制度和獎助制度,有利于幫助和鼓勵其發奮學習。除此之外,可以切實為其創造條件,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提供考研和就業的個性化指導,解決其后顧之憂。
周恩來總理說過:“一個人坐在房子里孤陋寡聞,這樣不行,應該在千軍萬馬中敢于與人家來往,說服教育人家,向人家學習,團結最廣大的人們一道斗爭,這樣才算有勇氣,這種人叫大勇。我們青年很需要養成這種作用。”解決殘疾大學生心理問題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漸進,并要聯合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力量。新時期的殘疾大學生應當樹立新型的殘疾人觀,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培養其“自信、自強、自立”的品格,加強人際交往的能力,構建健全的心理。
參考文獻:
[1]甘開鵬,劉洪.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其調適[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7.
[2]汪禹.淺談搞笑殘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對策[J].科技信息,2012.
[3]趙聶.試論消除殘疾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幾種渠道[J].教育與職業,2010.
[4]賈玉霞.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
[5]蔣雪梅.淺談搞笑殘疾大學生心理問題及解決對策[J].青春歲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