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華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文章三者相互溝通、平等對話的過程。閱讀可以學習知識,可以獲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促進學生的個性發腱,更好地傳遞語文閱讀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以后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小學語文閱讀的文章大多充滿了趣味性,所以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學生就能對文章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要多給學生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小學生多閱讀可以增加他們的語言積累量,提高閱讀能力,加強口語交際能力,提升語文綜合素質,為以后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讓學生從小學開始喜歡閱讀,學會閱讀,終生閱讀。
小學正是閱讀量增長,閱讀范圍擴大,閱讀興趣旺盛的時候,多閱讀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通過閱讀可以積累好詞好句,增強寫作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將讀寫結合,可以讓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相互帶動,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的結合也町以改變枯燥的教學,將兩者趣味結合,把乏味的課堂活躍起來,提高課堂效率,豐富學生思想情感,升華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小學的閱讀教學需要采用快樂教學方式,針對他們天真活潑愛玩游戲的特點進行教學,結合課文內容,可以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呈現,比如音樂,視頻,實物展示等,讓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興趣,形成種閱讀課非常有趣的思想。在課堂進行閱讀含義問答時,可以采用小比賽的形式,利用學生好勝心使他們積極思考,爭相作答。教師列學生的回答也要多鼓勵,可以采用文章學過的修辭等進行夸獎,并讓學生們模仿,各自對小伙伴的回答進行點評夸獎。
閱讀教學除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還可以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學生可以從優秀閱讀篇章中提取寫作素材,例如,在學習《釣魚的啟示》這一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釣魚會有什么啟示呢?對于文章中的各種掙扎、抖動、跳躍等形容魚兒的動詞可以專門講解,在課程結束后可以建議學生和家長一起去野外釣魚,帶著對課文的思考一起面對釣魚的困難,可以結合親身體驗和課文理解寫下作文。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讓學生多進行自己的思考,拉近學生與文章的距離,所以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營造輕松自在的氛圍,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現個性化的過程,讓學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獨到體驗。例如課文《匆匆》中有一段話: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用排比的句式捕繪的春景,表明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大自然四季更替,周而復始,但是我們的日子卻一去不復返,看似在反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卻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學生在寫作對時間飛逝的惋惜時可以借鑒這種排比和問句,先列出一類循環往復不變的事物,最后進行時光流逝的感嘆,可以加強對讀者的沖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學生有效閱讀最好的幫助就是讓學生對閱讀感興趣,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有了興趣,閱讀的過程才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完成任務,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主動性,會在閱讀時積極思考,挖掘新思維,就可以提高閱讀的有效性,所以要進行有效閱讀首先要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從而使外部教育產生內化作用,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只有學生自己感興趣的自主閱讀,才能消除文章與他們之間的隔閡,才能自己營造一個浪漫的語文世界,體會閱讀的樂趣,收獲閱讀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