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要:在中學生的語文教學和學習當中,學生閱讀教學部分在整個語文學習當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學生閱讀能力決定著其整體的語文素養,更反映了教師在語文教學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本文作者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角度,分析當下語文教學當中閱讀教學現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教學資源和學生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對策,助推中學生閱讀教學,讓閱讀教學在實踐當中更有效果。
關鍵詞:中學語文 閱讀教學 問題 對策
閱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搞好閱讀教學,有利于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有利于陶冶他們的情操。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要想方設法搞好閱讀教學,讓學生愛上閱讀,愛上語文。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下如何搞好閱讀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注重形式教學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不僅是教授學生語文語法知識和生詞,教師還應該注重語文閱讀技巧的傳授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但當前,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很多的教師一味地強調語法教學,使得其在教學中忽略了對學生閱讀方法和技巧的傳授,同時也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需求。重形式而輕閱讀,導致了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認識停留在“成績提升”這個層面,而不是將其提升到情感需求的層面。由于對成績的重視,使得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過于重視考點方面的教學,而考點以外的知識不作為重點來教授,導致了學生的閱讀范圍縮減,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1.2學生被動閱讀
當前,我國普遍存在中學生被動閱讀的現象,學生被動閱讀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中學階段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差,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中學生偏愛動漫、網絡小說等閱讀內容,因為這些閱讀材料容易理解,學生比較喜歡,但這些閱讀材料中存在的負面內容容易對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其次,中學生普遍缺乏閱讀興趣,為了能夠更快地提升成績,學生通常會選擇教材指定的閱讀材料,會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寫作分析、生詞、成語積累上,過于重視考點的研究,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再次,由于中學生課業任務多,幾乎沒有時間進行閱讀,因此無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后,家長對學生成績的過度重視,忽略了課外閱讀對學生的重要性,或者要求學生閱讀一些與課本有關的內容或教材指定的書籍,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對閱讀失去了興趣。
1.3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弱
筆者在閱讀教學中發現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無法深入理解文章中的內容和作者的感受。這是因為很多閱讀教學選用的文章內容來自生活,但中學生普遍缺少對生活的深刻體會和理解,因此,在閱讀文章時無法深入體會到文章的內涵,也無法感受作者的情感。
2、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2.1把握課文內容,激發閱讀興趣
閱讀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賞析精彩句段、把握文章主旨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方式。初讀感知,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自由朗讀的方式,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鍛煉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引導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提倡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夠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體課件播放《三國演義》的片頭曲一一《滾滾長江東逝水》,戰爭時的鼓角爭鳴,讓學生自然而然就聯想到了三國這個充滿紛爭的時代。聽完歌曲,我乘機發問:“《三國演義》中你們最欣賞哪一位英雄?”有的說:“喜歡張飛,他勇猛豪爽、天真魯莽。”有的說:“喜歡趙云,他忠肝義膽、武藝超群。”有的說:“喜歡黃忠,他老當益壯,有獻身精神。”還有的說:“喜歡周瑜,他年輕有為、足智多謀。”當學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后,我話鋒一轉:“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我國宋代的大才子蘇軾最欣賞的是誰呢?三國時代涌現出這么多的英雄人物,為什么蘇軾偏偏就對他情有獨鐘呢?現在就讓我從中尋找一下問題的答案。”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有的放聲朗讀,有的默誦,有的一邊朗誦一邊表演,大家興致勃勃。
2.2創設閱讀情境,抓住情感線索
在閱讀富有情感的文章時,教師應創設閱讀情境,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先發現文章的情感線索,從整體上把握人物情感的發展變化,再抓住描寫人物或作者的心理活動、神情、態度、情感、動作、行為等詞句,聯系上下文或背景細細領會,體驗情感。如教學劉湛秋《雨的四季》 -課時,我創設情景,指導學生在美妙的音樂聲中閱讀課文,要求學生找出并抓住課文的感情線索來理解課文。通過閱讀,學生發現了文章開頭一一“我喜歡雨”干凈利落地開篇點題,并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調,這也是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我肯定了他們的發現,并強調說:“全文就是圍繞‘喜愛雨和‘贊美雨這兩點來展開描繪的,寫出了春雨的嬌媚、柔情,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寫出了夏雨的‘熱烈而又粗獷,寫出了秋雨的‘端莊而又沉思,寫出了冬雨的‘自然、平靜。”
2.3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創造意識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環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具體來說,教師可為學生設計不完全的或未必有結論的問題或背景,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或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自行提出疑難,自行思索解決,以鍛煉學生質疑問難的主動性。如教學《荷花淀》-課時,有學生提出疑問:“小說反映抗戰生活,但在作品描寫的背景上看不到硝煙彌漫、鮮血淋漓,看到的是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這是不是一種失真?”該學生的發問就非常有價值,是學生創造意識覺醒的體現,要好好地保護和提倡。教學實踐證明,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會質疑,學會問難,這不但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帶動學生盡快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而且有利于學生感悟課文關鍵詞句對表達中心主旨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總結
良好的閱讀能力能夠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作為語文教師,要在未來的實際工作當中不斷的積累教學經驗,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的做出調整,保證教學的連貫性和有效性,讓學生在語文課堂當中收獲知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學生的閱讀量,促進語文教學高質量完成。
參考文獻
[1]李憲君,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初探[J].學周刊,2011,(26).
[2]于瑞生.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靈魂[J].快樂閱讀,2011.(17).
[3]鄭修珍,淺談打造高效課堂的幾點做法[J].新課程學習(下),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