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澤祥
我們結合本地區特點,充分利用本地化學資源,讓外來工學生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用他們學到的知識解決農村生活和生產問題,比起在課堂上枯燥的理論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幫助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使他們切身感受化學帶來的樂趣。
根據調查,我校周邊地區有礦石廠、養殖場、自來水廠、紡織城、食品廠、還有朗頭古村落等等,利用這些課程資源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一、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人類離不開水,在教學中我除了講授水資源基礎知識外還進行以下嘗試來讓學生了解水是如何經過凈化而走進我們的家庭:1.帶領外來工學生到炭步的自來水廠進行參觀,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理。2.參觀自來水廠是如何把污水凈化成走進千家萬戶的飲用水的全部過程。自來水廠凈化水的第一步是加入絮凝劑,跟著就是反應沉淀池、過濾池、活性炭吸附池,這些過程與學生在實驗課上的操作可能有所不同,但主要的原理是相同的。在工作人員講解的同時我指導學生聯想課堂上實驗室是如何進行水的凈化這一操作,還指導學生到藥店里買明礬放到污水中體驗明礬的凈水效果,老師再對此作出指導比較以拓展知識。3.參觀完畢后,指導學生總結整個參觀過程與課本知識的聯系。同時還帶他們到朗頭古村參觀,除了參觀古村落外,還帶他們了解村民取用飲用水的方式,主要是取用地下水,并且將地下水外銷,形成了在炭步鎮內小有名氣的朗頭水的品牌。然后收集朗頭水回家進行硬水和軟水的鑒別。許多外來工學生的興趣都很濃,也很積極,第二天回校紛紛向老師匯報鑒別結果:雖然朗頭水入口甘甜,但原來是硬水。教師因勢利導,讓他們寫出炭步鎮飲用水質量調查的實驗報告。
二、組織外來工學生到農村社區的各個水資源污染嚴重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
1. 由于本地區擁有一個紡織城,所以組織學生深入紡織廠里面,在了解化工原理的同時著重學習紡織廠的污水處理過程,理解其工作原理及相關的化學知識。2.帶領學生收集紡織廠的污水進行研究,并提出問題:怎樣測定污水的酸堿性和酸堿度。由于身臨實地,學生興致很高,經過思考都能提出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測定污水的酸堿性和酸堿度。通過上述方法,學生對如何鑒別溶液的酸堿性和酸堿度的方法就非常熟悉了,也初步了解如果污水排放到河流所造成的危害。3. 指導學生針對污水對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嚴重影響進行學習和總結,讓他們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更能鞏固所學的知識。
三、碳與碳的氧化物的實驗嘗試
在上第六單元的時候,因為有一個學生實驗要制取二氧化碳,我要求學生自已準備石灰石。有一個學生帶了一塊生石灰回校還以為是石灰石。我意識到,平時在講課時以為已經講清楚了,但由于學生沒有實物方面的知識,還不會區分石灰石和生石灰。因此我想到了利用我鎮的資源,由于我鎮有大量的石灰廠,剛好有一個外來工的學生的家長就在石灰廠打工,因此我通過學生的家長聯系,組織學生參觀附近石灰廠。本地區的石灰廠主要是通過對石灰石進行高溫煅燒后獲得生石灰的過程,在參觀講解前,有學生會有疑問:為什么一塊塊灰色大石頭堅韌難錘,進入高溫煅燒爐后會變成白色易碎還散發著熱氣的生石灰塊呢?這就是發生化學反應所得的結果。我一邊帶領學生參觀一邊向學生講解這個化學反應:1. 從肉眼觀察的灰色大石塊作為反應物,含有大量的CaCO3,而白色生石灰主要從原材料分解得來,而制作原材料為灰色且較堅硬是由于材料摻有雜質。2. 同時我們在參觀中感覺到環境溫度較其他地方要高,且整個煅燒過程需要高溫爐,說明反應條件需高溫。3. 從觀察中可以了解生石灰的性狀:該反應還生成另外一種物質CO2,但這種物質不能真實觀察出來,這里則需要指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思考如何驗證CO2的存在。經指導有認真細心的同學可以觀察到石灰廠和其它周圍植物的對比,石灰廠的植物枯萎發黃,這表明可能是生石灰生產過程產生大量的CO2對植物造成了危害。同時還現場找了一塊生石灰放入到水里,當生石灰倒入水后,液面會產生很多的氣泡,整個池的溶液產生一種沸騰的狀態,由此聰明的學生就會想到這個反應還是一個放熱反應。這樣,通過參觀石灰廠,直觀展現生石灰生成反應的每一個部分,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同時對該反應也印象深刻。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