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北萍
新媒體時代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教育傳播要素探究
■ 彭北萍
近十幾年來,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普遍應用,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模式成為一種很有發展前途與生命力的教育傳播模式,新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顯出來。我們把自主學習教育傳播系統分解為若干組成要素后分別加以研究,以期對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教學實踐起到指導作用。
關于教育傳播的要素,學術界有不同觀點。“四要素說”認為,教育傳播的要素有四個: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體、受教育者;“六要素說”認為,教育傳播的要素有六個: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體、受教育者、教育效果和教育環境。我們認為,自主學習的教育環境不僅包括自主學習實驗室,更受到虛擬環境的制約,自主學習和環境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環境這個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應重視受教育者(自主學習者)的地位,通過自主學習者的反饋,突顯其主體參與的地位。因此,必須將反饋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要素加以考慮。“教育效果在于表明這個系統是否有效,有效的程度。它是系統的產物,而非要素”①。在此,教育效果不列為自主學習教育傳播要素。
因此,在教育傳播四要素和六要素的基礎上,通過加減一些要素,我們認為,自主學習教育傳播要素有六個: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體、教育環境和教育反饋,即教師、學生、教學信息、教學媒體、教學環境和反饋。由這六個要素構成的自主學習教育傳播模式如圖1所示.這里充分考慮到教師、教學環境及反饋對自主學習教育傳播過程的影響,是帶有反饋的雙向教育傳播模式,也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傳播模式。

圖1 自主學習教育傳播模式及要素
1.教育者的多元化
有些學者認為“由于信息化自主學習,學習者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吸收表現為一種自主性、獨立性、直接性和排他性,即無需他人在其中作為文化因素的中介和參與,所以也沒有教育者”②。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真的沒有教育者嗎?筆者認為,教育者是具備教育教學活動能力的要素,是教育信息的傳者和導控者,同時也是反饋信息的接受者和處理者。教育者在傳播過程中可以向別人發送信息,并控制傳播過程,把經過選擇的知識、技能等信息轉換為信號傳送給受教育者。在新媒體環境中,教學設備也可以是教育者。教學設備(如計算機)扮演教師的角色,可以稱之為電子教師、電子導師。教師可以是學校、課堂中真實的教師,也可以是網絡虛擬世界中的教師。教材編制者和教育管理者也是教師,是不上講臺的教師。自主學習教育傳播過程中,大學英語的主講教師雖然由臺前轉到了幕后,但仍扮演著指導者、促進者的角色,也是反饋信息的主要接收者。由此可見,教學設備、教材編制者、課件制作者、軟件制作者、教育管理者、網絡虛擬世界中的教師以及大學英語主講教師在自主學習教育傳播過程中都充當教師的角色,使個體教師向“群體教師”轉變。
2.受教育者的自主化
自主學習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開展個性化、自主化學習。受教育者在接受信息時有很大的自由選擇度,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特點、水平,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自主地調整學習進度,由被動變為主動,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習者主動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信息的接受形式,還可以直接參與到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過程中,成為信息的發送者。學生應培養和提高正確使用媒體的素養,善于使用網絡及其它教育傳播媒體進行自主學習,在接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3.教育信息的立體化
新媒體技術給教材和其它學習資料的編寫帶來了新觀念、新方法,教學內容不再僅僅以紙質材料呈現,還以電子文本立體化地呈現,教學內容的擴展性明顯增強。例如北京林業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使用《新標準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教材充分利用多媒體聲像技術,將平面素材轉化為視頻教學與網絡教學資源。自主學習系統里的內容目前還有歷年四級真題聽力、VOA新聞、英文電影等,根據教學要求,學習內容還會不斷增加和變化。學生可以在學習系統選擇課件自學,又可以利用網絡進行資料查詢,使教學內容從課本延伸到多元化的信息世界。同時,北京林業大學教務處為了推進教學改革,共享優質教學信息,啟動網絡課程、視頻公開課、微課建設項目③,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
4.教育媒體的多樣化
與傳統媒體書籍、黑板等相比,現代教育媒體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主要包括錄音、電影、錄像、投影、計算機等,這是教育媒體發展史上一次質的飛躍。它們能實現文字、圖像、音視頻等教學信息的傳送、存儲,并能與學習者進行交互。利用新媒體進行的信息傳遞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了平等交流、共享資源的開放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即時交流工具E-mail、QQ群、微博、微信等,和老師、同學分享學習資源、進行交流討論。另外,網絡媒體有按需選擇的功能,不需要全面瀏覽,可以輸入關鍵詞、題名等快速檢索到需要的信息,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很大幫助。
5.教育環境的數字化
自主學習的環境不僅包括自主學習實驗室的實體環境,還包括虛擬環境。英語教學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為教育傳播活動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例如北京林業大學外語學院大學英語自主學習實驗室是以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技術為支撐而建立起來的新型自主學習實驗室,每周兩節的自主學習課安排在這里,學生利用規定的試聽教材或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實驗室位于學研中心,共有6個實驗室(432座)。主干網絡為光纖線纜,從學校信息中心連接到各個實驗室。網絡媒體把教學從傳統教室中解放出來、延伸出去,營造了一個多維的語言輸入輸出環境,使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可能。
6.教育反饋的即時化
反饋能把學生從消極的信息接受者變為積極的傳播參與者。學生的反饋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遞的,反饋具有即時化的特點。“即時反饋的優點是傳播與反饋之間的時間很短,教育傳者可以迅速地在大腦中將剛剛進行的教育活動和剛剛得到的教育反饋進行對照分析,從而做出判斷,找到癥結”④。教師通過反饋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了解他們的學習效果,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進度、教學方法和知識的深淺程度,改進以后的傳播行為。在這種雙向溝通的狀態下,信息的傳播更為及時和活躍,有利于教育傳播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這種傳播系統是一種優化的教育傳播系統。
教育傳播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均處在良好的狀態,才會形成良好的教育傳播過程,取得良好的教育傳播效果。新媒體給教育傳播模式與要素賦予了新的內涵,為教育傳播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切入點。
注釋:
① 南國農、李運林:《教育傳播學》(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頁。
② 李建珍:《教育傳播理論在信息化自主學習中的運用》,《電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③ 《關于啟動北京林業大學2014年“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立項工作的通知》,北京林業大學教務處網站,http://jwc.bjfu.edu.cn/jgdt/154312.html,2014年4月22日。
④ 周焱、李禹階:《教育傳播導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頁。
(作者單位:北京林業大學外語學院)
【責任編輯:李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