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
(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 江蘇南京 211162)
對“自主—磨煉—愉悅”體育教學模式的探究
胡海
(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 江蘇南京 211162)
該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實地考察法和對學校部分師生的訪談,對“自主—磨煉—愉悅”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探究,研究結果顯示: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運動興趣的培養、運動技能的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這種教學模式也存在不足,并提出建議,以期為“自主—磨煉—愉悅”體育教學模式推廣和發展提供幫助,為其他學校提供借鑒和學習的素材與榜樣。
自主 磨煉 愉悅 體育教學模式
傳統的體育教學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身體教育,相對重視對學生的運動技能和技術的教育。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們失去對體育課的愛好和興趣,教師在課堂中成為主體,使得學生們大大減少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F代的體育教學將傳統教學的生理教育、技能教育和社會適應能力教育相結合。體育教學以“健康第一”的宗旨為指導思想,提高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體育教學的發展潮流進行改革,提出了“自主—磨煉—愉悅”的體育教學模式。通過對“自主—磨煉—愉悅”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深入探究,剖析其優缺點,為體育教學模式的發展提供幫助。
1.1 文獻資料法
該文主要查閱書籍和相關的雜志、報刊、論文電子期刊等文獻資料,為后續研究打好基礎。
1.2 訪談法
根據研究任務的需要,對部分體育老師從教學模式、教學過程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進行深入的訪談。
1.3 實地考察法
通過實地考察對相應的教法體系進行了相應的了解。
模式是指“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者是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形式”。有時把模式理解為經驗和理論之間的一種知識學說,“模式”是來自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單化形式。體育教學模式是主要定義在體育領域的教學模式。
3.1 對“自主—磨煉—愉悅”的教學方法的概述
體育教學模式由三個部分組成:教學指導思想、教學過程結構和教法體系,所有的教學模式都離不開這三要素。因此,該文主要對這三要素進行研究。
(1)教學指導思想。體育課的理念是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快速地成長?!白灾鳌挕鋹偂斌w育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通過利用學生的好勝的心理去磨練他們的意志品質,從而獲得最后的勝利,最終獲得一種成功的心理體會,通過鍛煉來獲得欣喜感。這樣,不僅能促進的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還能夠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最終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好習慣。
(2)教學過程結構。每節課上課之前,體育教師應做好充足的準備,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讓學生明確上課的內容,設置鍛煉中應該遇到的困難,學生要進行個人思考和小組討論自主創新學習方法,受到困難的磨煉,從而獲得一種成功的喜悅感。如圖1所示,這種體育教學模式是三位一體的,相輔相成的。
圖1 教學流程示意圖
①對自主的概述。
自主是指行為獨立,以自己為主,不受外界干擾,并獨立承擔責任的一種行為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獨立學習則應理解為區別于傳統的接受式或填鴨式教學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貫徹學生主體的思路,研究上應理解為主體教育,同時也是當前教育行為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自主學習也可從“教與學”兩方面理解,在教的環節中,自主學習是教師應著力貫徹的培養思路,在學生學的方面,學生應力求在教師的主導下獨立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完成自主學習,并獲取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和方法,有利于學生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學生持續、獨立加強知識與技能是一種學習能力,有利于自我收獲與提升。
②對磨煉的概述。
體育教學中的“磨煉”簡單理解就是通過設定教學目標和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心理素質、身體素以及身心健康方面得到一定的鍛煉和提升,不僅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刻苦鉆研的意識和習慣,同時為學生適應社會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礎。當前學校教育面對的大多是獨生子女,相當一部分這類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遇到困難后缺乏獨立解決的能力和勇氣,身體與心理的承受能力較差。為了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解決困難問題的勇氣和能力,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有計劃地安排一定活動,結合體育項目,在學習過程中融入對于未來社會的一種體驗,從而在心智上使學生有所升華。
③對愉悅的概述。
教學過程中的愉悅一般是指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通過教師有意識的指導與帶動下,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不僅做到被動的參與和單純的遵守課堂要求,而是帶著愉悅的心情自覺進行運動項目或課堂內容的學習和鍛煉,這個過程應該是積極主動的,沒有心理上的負擔,保持心情的愉悅。體育教師應力爭做到使體育課堂充滿“汗水”的同時也充滿“歡笑”,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通過一定教學的組織,氣氛的調動來激發學生運動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有意識的投入到學習與練習過程中,遇到困難也能夠采取積極的心態去思考、練習、摸索,逐步了解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困難。體育教師也會在體育課上常要采取各種形式與方法,學生在充滿興趣中學習知識,鍛煉技能。
(3)教學方法。該種教學模式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自主性和探究性學習法、討論法、比賽法、問答法、游戲法、互動法等,在教學中可以同時使用采用一種或多種教學方法。這樣更能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自主學習能力。
3.2 對“自主—磨煉—愉悅”體育教學模式的分析
體育教學模式效果的優劣可以通過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進行評判。體育課程目標主要有:(1)增強體能,學會運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2)增強運動的興趣和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3)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以及鍛煉團結協作的競賽,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4)提高個人健康與群體健康,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形成積極、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下面將從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進行分析“自主—磨煉—愉悅”體育教學模式。
3.2.1 優點
(1)有利于養成良好的運動興趣。
“自主—磨練—愉悅”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給學生創造真實的情景,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難,從而獲得成功,得到的想要的愉悅和快樂,進而培養學生對運動項目的興趣。
(2)有利于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能力提高。
“自主—磨煉—愉悅”這種體育教學模式能夠給學生新鮮感,灌輸最新的思想,通過體育課的鍛煉,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創新,合作,參與,愉悅的狀態,從而利于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在其他學科中也可以得到發揮和利用最后使得學生更方面得到發展和提高。所以要經常組織學生一起探討學習一起組織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動手創新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3)有利于運動技能的形成。
通過體育教師實施“自主—磨練—愉悅”的體育教學模式教授的體育課,不僅能使學生們體會到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也能從課中學到了各項體育運動技能,學生們學習技能技術的積極性很高,幾節課就會掌握一項運動項目的技術要點。
3.2.2 缺點
(1)體育教學模式本身設計的缺陷。
當今體育教學模式更加注重體育技能的形成與培養,從而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意識,而“自主—磨練—愉悅”體育教學模式的更加注重學生心理素質和團隊配合的培養以及社會適應能力,而相對缺少了對學生運動技能的培養,限制了其更大程度的發展。
(2)對體育教師要求高。
“自主—磨練—愉悅”的體育教學模式對體育教師綜合要求很高,體育教師不僅僅要有很扎實的體育技能功底,也要有大量的文化知識底蘊,還要有一定的創新教學方法去設置大量的體育課情境,給學生在體育課上設置困難阻礙使得學生去克服困難、突破阻礙從而真正的體會到體育課帶來的真正樂趣。
(3)對學生要求高。
“自主—磨練—愉悅”的體育教學模式,對學生要求很高,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極少吃苦,怕臟、累、苦、冷、熱的現象極為嚴重。學生們的自主主動積極性不高,所以學生的熱情、興趣、投入、態度等因素對于上好一節體育課尤為重要。
(1)體育教師在實施該體育教學模式的時候,更大程度的注重體育技能的傳授,這也符合現代體育教學模式的宗旨的發展,適應學生的發展方向。
(2)體育教師從學校教學本身考慮做起,體育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設計新穎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情境,并且提高體育教學的趣味性。
(3)體育教師應該不斷充實自己的自身體育技能,可以在學校體育組內部進行比試比武較量,相互學習相互知道,從而達到教師之間的相互進步共同提高。
(4)體育教師還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不僅是身體和技能素質,文化素質也非常重要。
(5)體育教師和學生進行心靈間的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幫助,教師必須做好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思想工作,告誡學生必須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必須經常和學生談心,另外,體育教師也要和學生其他課程的老師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感、生活情況,并且把學生在體育課上的表現反饋給班主任老師相互幫助。
(6)體育教師要盡可能低創設更多的教學情境,激發出學生對運動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導師,有興趣的學生就會主動認真的進行有效的學習。運用情境教學能使單調的教材和練習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學得開學,練得愉快,很認真地投入,再苦再累都愿意去干,這樣對培養學生的頑強的拼搏精神有著積極的作用。
(7)體育教師要掌握適中的運動量,過量了學生身體吃不消,運動量少了又達不到鍛煉的效果。因此,在課堂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生達到極限時,再鼓勵學生咬緊牙關再堅持一下,這樣學生在心理、生理上都將有所收獲。
[1]中小學通用教材體育編寫組.中學體育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2]顏慶,邱勇,周躍,等.中學體育教材教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王啟明,王海燕,李建英,主編.中學體育與健康教材教法[M].人民體育出版社.
[4]周登嵩,主編.學校體育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G80-32
:A
:2095-2813(2015)10(b)-010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