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兆煜 王升 趙磊
包頭(鋼鐵)集團預防保健中心,內蒙古包頭014010
某稀土拋光粉項目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及防護措施現狀調查
牛兆煜 王升 趙磊
包頭(鋼鐵)集團預防保健中心,內蒙古包頭014010
目的明確某稀土拋光粉企業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分布及危害程度,調查該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及效果,確定職業病危害關鍵控制點,調查并提出切實可行的防護建議。方法通過工程分析法、職業衛生學現場調查、工作場所職業病有害因素檢測及實驗室分析等方法對該項目進行職業衛生綜合分析評價。結果該項目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為稀土粉塵、氟化氫、錳及其化合物、噪聲、高溫等物理因素。檢測結果表明:粉塵短時間接觸濃度CSTEL合格率為88.2%;粉塵8 h時間加權平均允許濃度CTWA合格率為83.3%;噪聲合格率為100%。結論該項目應將氫氟酸和稀土粉塵作為職業病危害防治重點。稀土粉塵關鍵控制點為分級工序、氫氟酸關鍵控制點為氫氟酸庫,應加強相應崗位工人個體防護,以減少職業病危害。
稀土拋光粉;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
稀土拋光粉作為研磨拋光材料以其粒度均勻、硬度適中、拋光效率高、拋光質量好、使用壽命長以及清潔環保等優點,廣泛用于平板玻璃和光電玻璃等領域。為明確某稀土拋光粉項目生產及工藝過程中產生或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分布及危害程度及職業病防護措施的防護效果,該研究于2013年6—7月對該企業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了現狀調查、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及綜合分析與評價。
1.1 對象
以某稀土拋光粉項目為調查評價對象。
1.2 方法
1.2.1 職業衛生現場調查主要包括項目概況、生產工藝及主要生產設備、使用原輔材料、職業病防護設施及其他職業衛生相關資料。
1.2.2 檢測方法企業正常生產、防護設施正常運行條件下,根據《工作場所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進行采樣[1],連續測定3 d,分時段進行。按照《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進行職業病有害因素檢測及實驗室分析,檢測項目有粉塵、噪聲、氟化氫、錳及其化合物[2-5]。
1.2.3 評價依據按照《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6-7]的要求,粉塵進行了8 h時間加權濃度(CTWA)和短時間接觸濃度(CSTEL)的分析;氟化氫采用最高允許濃度(MAC)進行評價;電焊作業錳及其化合物采用PC-TWA和超限倍數進行評價;崗位噪聲強度進行8 h等效聲級的分析評價。
2.1 企業概況
該項目于1997年8月建成投產,年產1200 t稀土拋光粉。主要原輔料為碳酸稀土、氫氟酸、天然氣等。主要產品為稀土拋光粉。該企業現有員工184人,生產人員101人,機關管理人員及其他人員為83人,生產車間采用連續工作制,四班兩倒,每班12 h;混料包裝崗位和管理崗位人員每天工作8 h。
2.2 主要生產工藝及設備
少釹碳酸稀土經過濕式球磨后,加入HF進行部分氟化反應合成,經干燥,燒成,干式破碎和氣流分級等工序成品經混料包裝入庫。主要工藝流程為:碳酸稀土→濕式球磨→氟化反應→干燥→燒成→干式破碎→氣流分級→稱量、包裝、入庫。主要設備有濕式球磨機、氟化裝置、干燥窯、燒成窯、干式破碎窯、分級機、包裝混料機。
2.3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分析、識別及分布
根據本項目職業衛生現場調查資料、工程分析及其生產特點,將本項目分為球磨氟化干燥崗位、燒成崗位、分級崗位、混料包裝崗位。崗位工人在操作、檢查及電焊時接觸的職業病危害因素主要為稀土粉塵、電焊煙塵、噪聲、高溫及氟化氫、氟化物、二氧化錳。見表1。
表1 該項目生產過程中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分布情況
2.4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與分析
2.4.1 粉塵該研究對球磨、干燥、分級崗位進行了粉塵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測定,其結果均小于10%,屬于稀土塵;該研究對17個粉塵作業點進行短時間CSTEL檢測,合格作業點數為15個,粉塵短時間接觸濃度合格率為88.2%;超標地點為分級機及分級加料口,為稀土粉塵危害關鍵控制點。粉塵定點檢測結果見表2;該研究對6個粉塵作業崗位進行8 h時間加權CTWA濃度的計算,合格作業崗位5個,合格率為83.3%,超標崗位為分級崗位;檢測結果見表3。
2.4.2 噪聲該研究對5個崗位33個噪聲作業點進行了檢測,5個崗位8 h等效A聲級噪聲結果全部符合國家衛生限值的要求,合格率為100%。該項目工作場所各崗位噪聲檢測結果見表4。
2.4.3 高溫該檢測對干燥工序干燥窯和燒成工序燒成窯2個作業點進行高溫檢測,WBGT指數均低于國家高溫作業職業接觸限值。
表2 該項目主要地點總粉塵短時間接觸濃度的測定結果CSTEL(mg/m3)
表3 該項目主要崗位粉塵時間加權平均接觸水平的測定CTWA(mg/m3)
2.4.4 毒物該研究對球磨氟化干燥工序、燒成工序、氫氟酸酸庫及電焊作業4個有毒物質作業崗位進行有毒物質測試,包括氟化氫、錳及其化合物。其中采集氟化氫樣品18個,檢測結果均符合國家衛生限值的要求,合格率為100%;電焊作業錳及其化合物國家限值PC-TWA為0.15 mg/m3,未制定PC-STEL,最大超限倍數為3。該次測定電焊錳及其化合物CSTEL短時間接觸濃度結果最大值為0.03 mg/m3,符合國家職業衛生限值要求。見表5。
2.5 主要職業病防護措施
①該項目生產車間內采用自然通風和機械送風兩種方式,在干燥窯和燒成窯墻體各設有軸流風機,用于通風換氣。②該項目通風除塵凈化設備主要重力沉降室、旋風除塵器,噴淋冷卻塔,汽水分離器,不銹鋼材質高壓離心風機,汽水分離器。③該項目氟化反應裝置、干燥工序及燒成工序中產生的CO2、氟化氫、水蒸氣及少量稀土粉塵,經重力沉降室、旋風除塵器、冷卻噴淋、汽水分離后外排。收集到的粉塵回收利用。④該項目干燥工序、破碎工序、分級工序、混料包裝工序各出料口、加料口均設有單機除塵器,用于局部通風除塵及稀土粉塵的回收利用。⑤該項目使用的氫氟酸濃度為50%,存放于主廠房外酸庫內,為東西穿透敞開式廠房,以自然通風為主。盛裝氫氟酸容器為防腐蝕塑料筒,容積為50 L;氫氟酸的運入和包裝的運出不經過主廠房;加料時直接從氫氟酸筒內接管,通過計量泵打入氟化反應槽,工人裝卸酸桶時佩戴防毒面具、防酸手套及防飛濺面罩。
表4 某稀土拋光粉項目工作崗位噪聲強度檢測結果dB(A)
表5 某稀土拋光粉項目工作崗位有毒物質檢測結果(mg/m3)
該項目生產工藝采用機械化、自動化、管道密閉,減少工人直接接觸有毒物質的機會,并結合生產工藝采取通風凈化冷卻排毒措施。以上采取的防塵毒措施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8]的有關規定。
該項目在生產過程中主要職業病危害為稀土粉塵、電焊煙塵、氟化氫及氟化物、錳及其化合物、噪聲、高溫。粉塵檢測結果表明分級崗位8 h時間加權濃度CTWA超標,分級機及分級機上料口2個作業點CSTEL超出國家衛生限值的要求,為粉塵危害關鍵控制點,超標主要原因為設備密閉不嚴,應針對該崗位工人加強個體防護,配備符合國家防護標準的防塵口罩,減少職業危害。該項目主要有毒有害物質HF。氟化反應、干燥及燒成過程產生的廢氣中含有HF氣體;崗位工人裝卸氫氟酸罐、加藥時也會接觸HF。氫氟酸酸庫為該項目化學有害物質關鍵控制點。
該項目在防護措施運行正常、個體防護措施到位、職業衛生科學管理的前提下,其職業病危害得到一定的控制。但在生產異常、操作失誤或防護設施失效、個人防護用品佩戴不當時,仍可能導致作業人員健康損害或職業中毒。
針對關鍵控制點[9],企業酸庫內應按要求設置噴淋、洗眼設施、泄露報警設施;應加設防止氫氟酸泄露的圍堰及應急救援綠色通道,保證通道安全暢通。工人在加藥、搬運氟化罐時,應加強個體防護,佩戴防毒面具。電焊作業工人電焊時會接觸電焊煙塵、氮氧化物、紫外輻射、臭氧等職業危害,應加強通風及個體防護;加強設備的定期檢查,防止氫氟酸泄露。針對生產過程中存在職業病危害的工作場所,設置警示標識區域警示線并有警示說明,及應急救援措施等內容[10]。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 159-2004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T 192.1-2007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第1部分:總粉塵濃度[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T 189.8-2007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第8部分:噪聲[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T 160.36-2004工作場所空氣有毒物質的測定氟化物[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T 189.7-2007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第7部分:高溫[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 2.1-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7]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 2.2-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8]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 1-2010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9]肖曉琴,徐啟榮,黃海文,等.稀土分離行業職業病危害識別與關鍵控制點分析[J].中國衛生工程學,2014,13(5):363-365.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T194-2007工作場所防止職業中毒衛生工程防護措施規范[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Occupational hazard Identification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of investigation in rare earth polishing powder project
NIU Zhaoyu WANG Sheng ZHAO Lei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center of baotou steel(group)company,Baotou,Inner Mongolia,014010,China
ObjectiveAnalyze the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distribution and the damage degree Of a rare earth polishing powder production project,Survey occupational-disease-prevention facilities and effects,Determine key control points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hazard.MethodsThe data and information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ystem engineering analysis occupational health field investigation、detection and this project were carri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ResultsThe main occupational risk factors were rare earth dust,hydrogen fluoride,Welding smoke and dust,high temperature and noise. Test results show that:Dust in short time exposure concentration CSTELpercent of pass is 88.2%;Dust 8 h time weighted average of the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CTWApercent of pass is 83.3%;Noise percent of pass is 100%.ConclusionHydrofluoric acid and rare earth dust was a ke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hazards.the grading process are the key point of rare earth dust;hydrofluoric acid library is the key point of toxic substances.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rresponding post worker individual protection,in order to reduce occupational hazards.
Rare earth polishing powder;Occupational hazards;Identify
R19
A
1672-5654(2015)01(b)-0155-03
2014-10-17)
牛兆煜(1971-),女,內蒙古包頭人,本科,主管醫師,主要從事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