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仰杰,段鵬松,魯慧民
曹仰杰,段鵬松/鄭州大學軟件學院講師(河南鄭州450000);魯慧民/長春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吉林長春 130012)。
教學作為高校的核心內容之一,其質量好壞不僅對學生有重要影響,也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傳統教學評估中,大多是采用督導檢查、定期聽課及相關考核等方式,評價結果受主觀性因素影響較多,不能真正反映出教學質量的優劣。因此,建立一種高效、便捷、有前瞻性的教學評估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網絡層次分析法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是 T.L.Saaty 教授在傳統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基礎上提出的一種適應復雜網絡結構的決策科學方法[1]。網絡層次分析法建模和分析的整個過程體現了人類決策思維的基本特征,將定性判斷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用數量形式表達和處理人的主觀偏好,從而為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
ANP將系統內各元素的關系用類似網絡結構表示,而不再是簡單的遞階層次結構,因此ANP能更準確地描述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系,是一種更加有效的決策方法。ANP理論中將系統因素劃分為兩大部分:控制層和網絡層。控制層主要包括問題目標及決策準則,是ANP系統最高層次,也是最高準則。網絡層是由所有受控制層支配的元素組成,其內部是相互影響的網絡結構。網絡層體現了決策元素集的本質特征,每個元素或元素集彼此都不獨立,某一元素集可能影響整個網絡整個系統中的任一元素集,反之亦然。ANP的構建較好地反映出評價系統不同評價指標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使模型描述的問題更符合實際,考慮的因素更全面、更系統。
經調查,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的教學都沒有一種統一、客觀的評估體系。有的高校采用督導檢查的方法進行評估,有的高校采用教案檢查的方法進行評估,有的高校采用學生評價的方式進行評估等等。這些教學評估方法雖各自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均存在主觀因素較多及以偏概全的缺點,不能準確地反映真實的教學效果。由于教學評估對高校工作的重要影響,如何建立一種合理、有效和較全面的綜合評價體系,就成為各個高校一直以來努力追求的目標。
由于教學評估過程中的因素較多,如涉及教案質量、教輔材料準備情況、學生出勤率、課堂氣氛、聽課情況、學生評價等因素,而且這些因素相互之間還有關聯,所以教學質量的好壞不能單從某一個方面進行評估,而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可以考慮使用網絡層析分析法來建立一種能全面反映教學效果的評估體系。
高校教學評估體系應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評價指標,并且給這些指標分級,才能更全面客觀地反映教學效果。選取指標應堅持以下原則:全面性、科學性、目的性、可操作性、可比較性和最少原則[2-3]。結合目前高校教學評估方法,全面考慮各指標出現的頻率及可獲得性,從督導組評測和學生評測兩個方面確定指標構成,具體共包含5個二級指標,13個三級指標,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ANP的高校教學評估指標體系
網絡層各個元素除了和控制層元素有關系外,同一層次的各個元素集合之間也存在內在關聯。高校教學效果評估是一個大的概念,學生、教師、課堂、督導組等相互之間都存在一定的關聯關系。在傳統的教學評估方式中,由于網絡層元素集內有的元素較難量化(如上課氣氛、教師職業態度等),而且教學評估時并不是所有的元素都參與評估,所以不能快速、真實地反映出教學效果。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利用ANP原理,結合傳統教學評估中的有效的評估手段,對影響教學效果的網絡層各個元素進行內部關聯關系分析和權重賦值計算,最終形成一種適用、準確的教學評估體系。
基于以上建立的教學指標評估體系,根據ANP原理,利用相關知識,結合專家打分或德爾菲法對上述指標體系中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綜合評價和分析[4]。首先,確定指標體系中兩兩指標間的相對重要性,并構造ANP判斷矩陣;其次,根據ANP網絡模型中各要素的相對重要性對同層的要素進行兩兩比較,并將兩兩比較的要素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出判斷矩陣。最后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建立ANP綜合評價模型的比較判斷矩陣:

其中,n代表網絡層的組成因素個數,Ck代表上一層次的準則,Bi、Bj代表網絡層的兩個比較要素。設ANP 的控制層中有元素 P1,P2,L,Pm;網絡層有元素集C1,C2,L,CN,Ci中的元素為 eil,ei2,L,eini(i=1,2,L,n)。 以控制層元素 Ps(s=1,2,L,m)為準則,以 Ck(k=1,2,L,N)中的元素eij(j=1.2.L,ni)為次準則。由特征根法得到權重向量矩陣即超矩陣W:

最后,將判斷矩陣代入ANP計算軟件SuperDecisions進行計算,得到超矩陣和極限超矩陣,由此得到各指標的精確權重,如表1所示。
針對某高校某學院學生較多,外聘教師較多,傳統教學評估手段不能及時、準確反映教學效果的問題,考慮將提出的基于ANP的教學評估體系應用到學院的教學評估中去。步驟如下:
1)對學院教學的整體概況進行分析,提煉出影響教學效果的相應元素及元素集合,并判斷元素之間是否獨立,是否存在依賴反饋關系。2)在第1)步的基礎上,構造ANP結構。3)構造適合學院教學評估的ANP超矩陣。4)對第3)步中的超矩陣進行穩定性處理。穩定性處理主要是為了對ANP超矩陣的普適性和結構平衡進行驗證。

表1 教學評估指標體系權重
經過上述四個步驟后,得到適合該學院教學評估的教學評估指標體系權重表(類似表1)。這樣,就得到了能快速、準確、便捷反映該學院教學質量好壞的評估指標體系。
把該指標體系應用到該學院實際的教學評估中3個月后,通過分別對學生調查和教師調查后,表明該指標體系能夠全面、準確地反映出教學水平,促進了該學院本科教學水平的提升,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意義。實踐證明,該種基于ANP的教學評估方法能夠全面反映教學質量的好壞,對高校的教學評估和教學改革有著較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教學是高校的核心功能之一。教學質量的好壞,關系到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將來的就業,也關系到學校的聲譽和生源。尤其是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一些傳統的教學評估手段和方法,已經不能準確地評估高校的教學效果。
[1]賀純純,王應明.網絡層次分析法研究述評[J].科技管理研究,2014(3).
[2]宋哲,王樹恩.基于ANP的企業績效管理能力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4).
[3]李彥,朱吉勝.層次分析法的一種改進及其應用[J].電子設計工程,2011(15).
[4]全世海.開放大學本科教學團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繼續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