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暉,黎斌,黃鴻程,黃倩如
(1.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福州350004;2.浙江省溫州市中醫院,浙江溫州325200)
學術探討
針藥結合治療急性腦梗塞及對血清過氧化氫酶水平影響
梁暉1,黎斌2,黃鴻程1,黃倩如1
(1.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福州350004;2.浙江省溫州市中醫院,浙江溫州325200)
急性腦梗塞;中經絡;中西醫結合;血清過氧化氫酶
急性腦梗塞是一類多環節、多因素和多途徑損傷的復雜缺血性級聯反應過程,屬中醫學“中風”范疇。本病的高發病率、高病死率以及高致殘率,嚴重危害全人類的健康,給患者日常生活、家庭及社會都帶來沉重的負擔[1]。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腦梗塞的發病率還在進一步上升,防治急性腦梗塞已刻不容緩[2]。本文就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腦梗塞(中經絡)進行臨床研究,并通過血清過氧化氫酶(CAT)水平變化探討其治療機制。
1.1 病例選擇標準
1.1.1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3]中屬于腦梗塞者。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急性腦梗塞(中經絡)辨證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5],分為風陽上擾、風痰入絡、陰虛風動、風痰瘀阻、氣虛絡瘀5型。
1.1.2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中風中經絡及西醫急性腦梗塞診斷標準;病情須處于急性期,年齡>40歲,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1.3 排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者;心源性腦栓塞者;伴有嚴重感染者;急性腦梗塞進行溶栓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合并有腦外傷、腫瘤、嚴重心臟病及嚴重造血、內分泌系統原發病,嚴重的精神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本課題所用藥物過敏者。
1.1.4 脫落及剔除標準未按研究方案進行規范化治療者;受試者自行要求退出者;臨床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
1.2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腦病科住院的120例急性腦梗塞(中經絡)患者,采取簡單隨機分組方法分組。2組性別、年齡、中醫證型分布及治療前Glassgow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和表2。

表1 2組性別、年齡、Glassgow評分比較(x±s)

表2 2組中醫證型分布比較
2.1 治療方法
2.1.1 對照組采用急性腦梗塞的西醫常規治療。
2.1.2 針藥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根據不同證型服用對證中藥,不允許服用其他中藥制劑。風陽上擾證服用天麻鉤藤飲加減,風痰入絡證服用真方白丸子加減,陰虛風動證服用鎮肝熄風湯加減,風痰瘀阻證服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氣虛絡瘀證服用補陽還五湯加減。各個證型方劑的藥味及劑量采用統一標準,每日1劑,14 d為1個療程。在患者入院后開始同時予頭針配合體針干預治療,每日1次,每次治療45 min,14 d為1個療程。取穴:頭針取患肢對側頂顳前斜線(運動區)、頂顳后斜線(感覺區);體針取雙風池穴,患側肢體上肢取極泉、曲池、外關、合谷、肩髃,下肢取環跳、足三里、陽陵泉、解溪、伏兔,并根據病情循經加減配穴。
2組均治療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2.2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符合正態性檢驗者以x±s表示。計量資料符合正態性及方差齊性的采用成組t檢驗,否則采用獨立兩樣本秩和檢驗;治療前后組間及組內治療效果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6]。計數資料比較,若資料分布為雙向無序采用卡方檢驗;為反應變量有序的則采用等級資料兩樣本秩和檢驗。雙變量相關性分析,若數據符合正態性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若不符合正態性檢驗則采用Kendall′s tau-b。
2.3 觀察項目及安全評價觀察項目為NIHSS評分、BI評分及血清CAT值,在治療前后各查1次。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血清CAT值,檢測步驟均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安全性評價[7]主要觀察2組治療前后常規心電圖、血細胞分析、尿常規、肝腎功能變化及2組藥物不良反應。
3.1 療效判定標準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參照NIHSS評分來評定。療效判定標準參照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風病的相關標準制定。
3.2 結果
3.2.1 治療前2組觀察指標比較2組治療前NIHSS評分、BI評分、CAT值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3。

表3 治療前2組觀察變量比較(x±s)
3.2.2 治療前各證型間觀察指標比較2組治療前各證型NIHSS評分、BI評分、CAT值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4。

表4 治療前各證型間觀察指標比較(x±s)
3.2.3 治療前觀察變量相關性分析表5中兩變量相關分析,NIHSS評分與BI評分、CAT值呈負相關(P<0.01),BI評分與CAT值呈正相關(P<0.01)。見表5。

表5 治療前觀察變量之間兩變量相關分析
3.2.4 2組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改善情況比較見表6。

表6 2組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改善情況比較(x±s)
3.2.5 2組療效比較見表7。

表7 2組療效比較
3.2.6 2組各證型觀察指標改善情況比較見表8。因陰虛風動及氣虛絡瘀例數較少,未納入統計。3.2.72組不良反應情況2組治療前后比較,安全性觀察均未出現與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用藥安全。
急性腦梗塞病機總屬陰陽失調,氣血逆亂。醫圣張仲景認為“絡脈空虛”是中風發生的主因,并從邪中深淺、病情輕重而分為中經中絡、中臟中腑[8]。研究表明缺血中風急性期采用中醫綜合療法能夠改善中醫癥狀體征、提高患者生存質量[9]。對于缺血性腦中風一般在發病后即可采用頭針進行治療,提倡早期應用體針,治療越早,治愈率越高,致殘率越低[10]。對缺血性腦中風,體針早期干預能夠促進運動功能恢復,取得很好療效[11]。本研究中針藥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體現中西醫綜合治療本病的臨床優勢。
此次研究表明急性腦梗塞(中經絡)的風陽上擾證最常見,其次為風痰瘀阻證、風痰入絡證,較少見的是陰虛風動證、氣虛絡瘀證。程崢青等[12]研究發現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經絡患者最常見依次為氣虛血瘀型、風痰阻絡型、陰虛風動型、肝陽暴亢型和痰熱腑實型。究其差異考慮為診斷標準及時間、地域和樣本量等不同引起。
本研究采用NIHSS評分、BI評分等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綜合評價急性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表現[13]。本研究結果表明各證型在急性腦梗塞臨床評價指標之間無明顯不同,提示中經絡各證型和病情的嚴重程度無明顯相關。針藥組各證型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體現急性腦梗塞(中經絡)在臨床上因不同癥狀體征表現為不同的證型,本研究針對各個證型的治療均采用對證中藥及針灸,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

表8 2組各證型觀察指標改善情況比較(x±s)
氧化應激指由機體產生的活性氧所介導,氧化物質與抗氧化物質失衡,引起組織細胞氧化損傷[14]。腦組織因其氧代謝旺盛,在急性腦梗塞發生時,機體自由基的產生超過自身內源性抗氧化系統的清除能力,氧化應激反應程度較高,氧化應激導致了腦細胞產生不可逆性損傷,是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重要機制之一,是腦缺血發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15]。機體內具有活性的抗氧化酶系統能夠及時、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拮抗氧化應激反應帶來的損傷[16]。血清過氧化氫酶(CAT)就是機體清除自由基的重要抗氧化酶,體內含量的變化會反映出機體抗氧化應激能力的強弱[17]。
本研究發現入院時NIHSS評分與BI評分、CAT值呈負相關,BI評分與CAT值呈正相關(P<0.01),中西醫綜合治療后NIHSS評分降低、BI評分和CAT值升高,表明急性腦梗塞病情嚴重時CAT含量低,病情改善后CAT含量升高,說明CAT可作為急性期腦梗塞患者評定抗氧化應激能力強弱的指標。中西醫治療兩種方式均能過增強抗氧化應激強度來改善急性腦梗塞時缺血再灌注的抗氧化能力,且中西醫綜合治療的抗氧化能力優于單純西醫治療,值得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初步討論了急性腦梗塞(中經絡)采用中西醫綜合治療,力求辨證分型對證治療,做到理法方藥的統一。但由于課題資源少、收集樣本量較小、未進行動物實驗驗證等問題,故僅初步探討其能夠改善急性腦梗塞的氧化應激方面的機制。下一階段應進行大樣本臨床隨機對照實驗及嚴謹的動物實驗,同時堅持中醫辨證論治與西醫相結合的方法對本病進行治療,從而使中西醫綜合治療急性腦梗塞(中經絡)更上一個臺階。
[1]任長虹,高明清,李寧,等.腦卒中生物標志物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現狀[J].軍事醫學,2012,36(2):150-152.
[2]王健.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中風臨床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15):85-86.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S].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28):4013-4017.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99,103-104.
[5]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320-323.
[6]畢京峰,陳素紅,魏振滿,等.中醫臨床研究治療前后數據比較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傳染病信息,2011,24(5):294-296.
[7]袁芳.治療藥物安全性評價的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3(12):109-110.
[8]練春玲.腦梗死的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13):50-51.
[9]蔡業峰,付于,郭建文,等.中醫綜合治療方案對急性缺血性中風中醫癥征影響的研究[J].陜西中醫,2007,28(8):1037-1041.
[10]陳麗,孫忠人.頭針療法治療腦中風的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134-136.
[11]王東順,李孟瑞.針灸加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1,33(1):137-138.
[12]程崢青,杜程昊,張云云,等.不同中醫證型腦卒中患者的危險因素、臨床特點和預后[J].中醫雜志,2009,50(9):826-830.
[13]段洪連,劉美云,張擁波,等.缺血性腦卒中常用評估量表及其最新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5):4018-4021.
[14]OCK C Y,KIM E H,CHOI D J,et al.8-Hydroxydeoxyguanosine:not mere biomarker for oxidative stress,but remedy for oxidative stress-implicated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2,18(4):302-308.
[15]徐運.氧化應激與腦缺血再灌注損傷[J].中國卒中雜志,2008,3(3):195-197.
[16]OZKUL A,AKYOL A,YENISEY C,et al.Oxidative stres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Clin Neurosci,2007,14(11):1062-1066.
[17]陳寧.阿托伐他汀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影響的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3:7-8.
R246.6
A
1000-338X(2015)04-0001-03
2015-05-09
福建省中醫臨床研究基地中醫專業(專?。┲饕》N臨床診療優化方案科研資助項目(ZLCXNG05)
梁暉(1964—),男,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病臨床研究。
黎斌(1989—),男,醫學碩士。E-mail:3745218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