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靜
【摘要】大學教育逐漸呈現出同質化的趨勢,高校的辦學定位與目標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研究型高校、教學研究型高校與教學型高校的定位與培養目標有著顯著的區別。教學型高校在辦學層次、學生素質、教學資源、辦學條件、培養目標等方面和研究型高校存在著客觀的差別,這些差別的存在決定了教學型高校在學生培養模式、管理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因此,教學型高校要根據自身的特點明確定位,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目標。對于就業的意義不言而喻。
【關鍵詞】就業率;教學型高校
教學型高校教學型高校培養的人才是面向基層的,因此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與生產實際的聯系,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二次開發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為了達到預期的人才培養目標,可以有各種不同的途徑。教學型高校選擇人才培養方式和模式的原則應是:用最小的力量、最短的時間來達到最適應社會需求的培養目標。本課題的研究就對課堂有效性教學提出更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有利于教學型高校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及其轉化對于學生的直接就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教學型高校就業現狀的實證分析
教學型高校就業現狀的實證分析從就業終端開始研究,有利于實現人才培養與用人單位人才的需求相一致,有利于解決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與學校對人才培養的信息實現高效對稱問題。
二、教學型高校的課堂教學現狀研究
(一)教學型高校的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研究
教學型高校的定位對于人才培養的目標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教學型高校顧名思義主要是以教學為主的高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的可持續發展是這類高校應該思考和關注的主要問題,這一點有別于研究型高校。學校的定位主要是服務于某一區域或某一行為的發展,目標更加接近于現實的生產力。
(二)教師教學現狀研究
1.教師對教學的預期
教學型高校教師對于教學的探索更多的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度不夠,導致學生對于學習本身的目標沒有明確的認識,更談不上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教師對于教學的預期應不局限于課本本身,可以通過任務的方式延伸教學,從課堂到課下,學生也能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教師教學觀念
傳統的教學觀念是教師講授,學生預習、學生聽課、做筆記等,更多的只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我們的課堂教學,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則經常被忽略,如何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為學生的主導式學習是教師教學觀念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三)教師教學方法
1.學生對學習的預期
學生對于學習的預期更多的是停留在應試的層面上,對于學習本身的興趣探索的較少,學習的主要目的是修夠學分,最終可以拿到相應的證書。學習的短期目標是比較明確的,但缺乏對于長期目標的思考,這對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2.學生學習的態度、方法和持續性
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和持續性更多的源自于學生對于學習的預期,學習的預期直接決定著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學習方法的改進和可持續性的發展等。
(四)現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教學型高?,F有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單向的,教與學的被動式。被動式的教學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預期,教師的教學預期等。教與學雙向的預期不對稱就決定了教學本身的質量和學生的可持續學習的質量。
現狀分析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究其根源主要是學生學習的知識的轉化力不夠,學生就業后不能夠直接進入工作的角色,所學知識不能夠很快的完成相應的工作,課堂教學的有效轉化較差。如何加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教與學雙方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三、構建教學型高校課堂教學高效轉化的措施研究
(一)推廣實施高校入學前的企業實踐
學生在入學前可以選進入專業的相關行業或是企業進行相應的社會實習,在社會實習的過程中認識工作崗位的崗位職責,明確工作崗位對于相關專業所要求的專業知識情況,有利于學生在入學后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消除入學后很長一段時間學習的盲目性,為有效的規劃大學的學習生活做好準備。
(二)教與學兩方面的思維模式的全面改革(知識的單向傳遞)
通過上述現狀的分析,教師與學生從思維模式上全面改革也顯得特別的重要,只有從思想層面上認清了教與學的本質,才能為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提供正確的指導,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
(三)教師質量評價體系與學生考核制度體系的改革(學生的考核制度缺乏彈性)
隨之而來的就是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不能依賴于傳統方式,學生考試成績不能成為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新的教學質量評價的思考顯得特別的重要。學生的考核制度體系也應當變革一下,不能再以傳統的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了,應更加注重學生知識向能力的轉讓化,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力量。
(四)政府支持專項資金用于教師與學生的培訓
高校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因此為保證其教學質量的提升,讓其真正做到服務地方經濟,實現高校的四大職能,政府應當啟動相應的專項資金用于教學型高校教師的培養與學生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