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清
在多年的學生管理工作和教學實踐中,發現中職生學習能力之差,達到了讓人堪憂的程度。學習意識淡薄、目標不明確、常識缺乏、被動懶散,不覺讓人質疑他們中小學的教育。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是現在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必須解決的問題,現在從以下分析學生學習上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能力缺乏的表現
什么是學習能力呢?簡單地說學習能力就是怎樣學習的能力,就是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經驗,包括了聽、說、讀、寫、算與交流思考的能力。學習能力直接決定了學習活動的成效和成功機率。學習能力得到發展之后,會在日后的學習中產生一種成功體驗,而這種體驗反過來刺激強化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樹立信心,化被動為主動,積極摸索學習的策略、方法,以追求更進一步的成功體驗,形成了一個學習的良性循環。而我們的中職生一直是應試教育的“失寵兒” ,從未體驗過成功,更得不到正面的強化。他們現在的學習能力缺乏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意識薄弱,目標匱乏
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選擇中專的原因是“高中考不上”、“父母讓讀的”、“因為朋友在這學校,所以我也來了”等,出于自己主動選擇的學生占極少數。在混沌中,中專生活開始,等意識到該學點什么了,中專已結束,具體表現就是:曠課睡覺、遲到早退,課堂玩手機、聽音樂聊天,校園打架戀愛現象嚴重,用他們的話說就是“生活無聊,找點刺激,談談戀愛調劑生活”。學習意識的薄弱成為學校教育出現困境的一大原因,也直接導致了學生生源流失。
2.興趣不濃,動力不足
在中國教育大背景的影響下,不免出現了學校追求辦學質量升學率等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中職生更多地是被甩在應試教育大門之外,學習對于他們來說,充滿了挫敗感,少有成功體驗,父母對其學校要求不高,只求在學校安分點;其次才是學習,一旦學生逃學厭學的情緒滋長,家長往往是屈從于子女的選擇,學習壓力不足,在學校無所事事,混沌度日,甚至外出通宵上網,打架抽煙、賭博、談戀愛等。
3.被動懶散,思維能力較差
最佳的學習狀態是主動地發散性學習,內化所學知識,整合新舊知識之間的框架,形成自身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筆者認為,這才是學習的最終目標。學校教育要側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這樣才能適應知識的高速淘汰,實現終身學習。現在的中專生基本為應付考試被動學習,不能主動地攝取知識。曾在講授《政治與經濟基礎知識》時,問到“中國改革開放是哪一年”、“中共成立于何時”這樣的常識性問題時,竟無人知曉,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反思現在的教育方式和考試制度。
二、原因分析
唯物辨證法認為有果必有因,現在學生學習能力低必有其存在的原因。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必須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三位一體的教育,三者相輔相成,有機結合,現在從學校和家庭兩方面分析學生學習能力低的原因。
首先,家庭教育而言,據粗略調查現在我們學校的學生中有大部分要么隔代教育,要么只跟父母一方同住,要么雙親外出打工或久居國外,親子交流的機會很少,例如曾有劉學生有9年時間未見過父親。家庭教育的缺席和中專生未形成自律能力,導致其受到不良現象的影響,養成了不好的生活作風和學習習慣,出現思想困惑或偏差行為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
其次,學校而言,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不能避免地受到了市場化商業化的影響,在某一種程度上,有些學校借鑒了商業的運作模式來開展教育教學,曾有人戲言說學校招生部門是“原料購買部門”,學生管理部門是“生產車間”,而就業部門就是“產品輸出部”,這樣的比喻也無不可,只怕為了追求批量生產而忽略了產品質量。從這一點上,學校教育部門應牢記教育本質,而非商業利潤。此外中專生一定程度上是高中的淘汰品,學校應注重轉化他們的心理劣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然而現在很多中專學校只是停留在知識的傳授和殺雞取卵地追求“及格率”“資格證書通過率”。不改變這樣的教育理念,就難以改變學生學習能力差的現狀。
三、對策淺析
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內外因作用的結果,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尋求學生、家長、學校三者的契合點,三方溝通交流探求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之路,以下提出幾點對策:
1.調動學習興趣,樹立學習目標
現在學生選擇專業盲目隨性,學習過程又我不喜歡,我不想讀,我為什么要做我不喜歡的事等。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需對癥下藥,首先要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同時把所要講授的知識融會貫通,以他們喜歡的方式來組織教學。
(1)“小老師上課”。比如在上《哲學與人生》時抽出一小節的內容指導學生備課并上臺,結合自評、他評、老師講評,這樣的方式既調動了學習主動性和綜合素質。
(2)討論式辯論式課堂。中專生處于一個青春期階段,好奇又好辯,老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組織教學,讓學生課前10分鐘演講或故事,從中導出所要傳授的知識,在討論的氛圍中發散思考,培養思維能力,進行創造性學習。例如在講授《哲學與人生》“矛盾”這一章節時,在10動大一班開展小組為單位的討論教學,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引導了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收到較好效果。
(3)旁敲側擊式學習。學校有些課程專業理論性強、枯燥無聊,如《經濟政治與社會》,純粹的理論講授吸引不了學生的耳朵和眼球,往往是成了臺上的老師的“獨角戲”。要改變這種局面,就需要老師把教學內容和學生興趣整合加工以一種新奇的方式輸出知識,讓學生主動接受。如商品經濟一節就可以旁征博引歷史典故,引出須掌握的知識點,這樣一來不僅完成了教與學的任務還加強了學生的常識性及拓展性知識的吸收,同時也幫他們梳理了的知識體系。
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要進引導樹立學習目標。沒有目標的學習是盲目的、短暫的。老師要從低目標著手逐步提升,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逐漸強化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的學習。
2.與家長交流溝通、協同配合
要想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學校、學生、家長三者都必須取得良好的溝通交流。家長要改變以‘忙為借口回避自身責任。家長放任自由、置之不理,孩子教育的不配合,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困境。放任的不僅是學生的學習更讓他們在缺乏關愛的環境中長大,成了嬌慣蠻橫,自閉自我的性格。要想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并提升學習能力,首先必須改變的是家長的育子養子觀念。
3.學校教育本質的回歸,開拓教學
學校在借鑒商業模式運作的同時,必須回歸教育本質,以此為軸心進行辦學:
(1)鼓勵課任老師進行開拓性教學組織,定期培訓吸收新的教育教學經驗,試行166教學法和“三段式”教學。
(2)把學校的工作重點放在教書育人以教吸收生源。
(3)全校老師適當普及心理學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才能保持教育的效果。
(4)老師要及時更新知識儲備,轉變知識灌輸的傳統方式,采用各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學習不僅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思維能力,學學習能力,這樣才能保證所學知識的更新換代,才能適應終身學習的社會需求,而老師的教就是教會學生思考,教給他們學習的能力。我們要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入手,改變現在學生的學習狀況,這樣才能謀求學生和學校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