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傳玉
進入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課程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未來的中國需要的是有責任心、靈活多變、具有創造性和實踐能力、并能適應瞬息萬變社會的高素質人材,而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已很難適應這種要求。陶藝教育和研究性學習,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異曲同工,兩者的整合在當今國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形勢下,無疑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
一、陶藝教育及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1.陶藝教學
陶藝是“陶瓷藝術”的簡稱,它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瑰寶,蘊含著深厚宏博的中華文化精神。而陶藝教育卻是一個嶄新的話題,它進入中小學校只有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在美、英、日本等國家,陶藝教育是中小學的必修課;在美國,甚至所有大學都開設有陶藝課程;在我國,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中小學陶藝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逐漸重視,教育部在新的中小學課程標準中已將陶藝教育正式列入教育內容。實踐證明,陶藝教育的價值很高,在藝術教育中,陶藝教育更能開發人的大腦,動手動腦、寓教于樂,能創造一種輕松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求知欲。它使學生找到了發展個性、開發潛能、實現自我的天地,并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學生還能在創造過程中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受學生的喜愛。陶藝教育內涵豐富,涉及到文化、藝術、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等多種學科,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非智力因素、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以及推進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有特殊作用的課題之一,能適應新世紀對人才培養的需要,為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創造性思維,開辟了無限的空間。
2.研究性學習
廣義上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方法,適用于學生對所有學科的學習。從狹義看,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研究性學習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這種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由選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與以往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陶藝教學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理想課程
在當前進行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基礎教育理論改革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是對廣大師生的一種挑戰,一方面使師生從課程的執行者與學習的接受者變為開發者;另一方面解除了傳統課程對師生的束縛,為師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展示與發揮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后現代主義課程專家指出:“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成為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發展過程?!笔刮覀兦逍训匾庾R到,尋找適合探究型課程的教學內容是我們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這也是決定此次課程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之一。
隨著陶藝教育的不斷推廣和普及,陶藝教育的價值日趨顯著,它在推進學校素質教育方面的獨特地位和作用,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認識和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而研究性學習因其相對于接受式學習更具有的主動性、實踐性、開放性,在新課改中被列為專門的課程,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也成為教改的核心精神之一。陶藝制作的諸多特點決定了陶藝課是一門研究性極強的課程,其可供研究的課題從淺至深都有,適合從初中到高中各年級學生的研究。進行陶藝教育,實際上學生做的東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受到教育,在文化,知識,技能上得到提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才是進行陶藝教育的主要任務。人們都知道,一件陶藝佳作的產生,光有巧妙的構思是不夠的,還要有足夠的技術和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陶藝制作工序性很強,景德鎮曾有“一件陶瓷過手七十二次方可成器”的說法,可以說學陶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失敗,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恰恰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理想途徑。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也就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得到鍛煉,因此,陶藝教育以其在推行素質教育方面的獨特作用成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理想課程。
三、陶藝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設計
陶藝教學作為以培養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取向的課程,強調以泥為載體, 通過開展一系列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和求知欲,培養學生對"陶藝"的情趣,提高學生在創造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并學會解決生活中與陶藝學習有關的實際問題。把研究性學習合理有效地滲透到陶藝教學中,利用這一新型學習方式,通過以項目為引導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挖掘出陶藝教學中所蘊含的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從而更好地實現陶藝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充分體現出陶藝教育的多元價值,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那么,如何將陶藝教學與研究性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呢?眾所周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精神之一,而陶藝課恰恰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鍛煉機會,要制作一件構思獨特,充滿藝術個性的陶藝佳作,必須是慧心和巧手的完美結合。因此,在陶藝教學中可將研究性學習方式自然地溶入,強調主動探究,要求學生開展陶藝制作創新實踐活動,這個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先通過搜集的圖片和實物欣賞陶藝作品,激發興趣,引起學生學習熱情;再請陶藝方面的專家開設陶藝知識講座,使學生了解陶藝作品的制作過程,學習陶藝作品的制作技能;然后才開始實踐創作,在構思時要求學生盡可能求新、求異、求變,既不重復自己,也不抄襲他人,努力使自己的作品獨一無二。剛開始,可能許多學生會無所適從,發現自己的創造力和形象思維非常貧乏,這時教師應鼓勵他們放開手腳,隨心所欲地去表現,并強調與眾不同并非要十全十美。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們就能通過形象思維,把頭腦中的造型通過手的捏塑變成立體的作品,并不斷修改完善自己的構思,同時在同學之間形成創造力、想象力的良性競爭,在競爭中,學生的創造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得到了激發和鍛煉。通過這些有聲有色的活動,學生們從自己的興趣愛好中找到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樂趣,覺得探究學習并不難,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習中、游戲中。同時,這樣的探究活動也打破了教育只在校內、課堂的局限,使它走向了社會,走向了生活。
綜上所述,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必須以探究型課程資源為依托、為基礎,否則,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陶藝教學資源的開發恰好極大地豐富了探究型課程的內容,同樣,研究性學習的介入則推動了陶藝教育目標的實現。兩者的整合將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