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江
【摘 要】信息技術是新時期新興的學科,它是科技發展的產物,不學習信息技術就不能適應科技的高速發展。高中信息技術是高中生的必修科目之一。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
當前,信息技術的應用日益普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把人類社會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它已對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及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術課列入必修課范疇,在未來五至十年內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學將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學科。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為其他學科更好地開展多媒體教學提供良好的技術基礎,使信息技術更好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中。
一、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高中信息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發現、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只是一種工具,學習信息技術的目的是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實踐操作來學習新知識,同時,努力改變目前教學中的被動學習為學生主動學習。課程的教學活動是以教師自己設計課題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學活動從引導激發興趣出發,通過讓學生觀察、歸納、猜測建立解決課題的各種假設方法,再通過上機實驗,回答自己的假設,得到一種新的認識。進而從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養學生一種不斷去探求未知的沖動和能力,既教會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又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使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來。比如我讓學生交份電子小報作品,他們給我交來的電子小報讓我大吃了一驚,除了從網上收集到的一些文字資料外,整個小報幾乎沒有任何修飾,更不要說體現報紙的基本要求,版面風格了。難道他不會WORD中的插入藝術字,插入圖片,不會使用自選圖形?經查證,這些他都會,但卻不知道該如何將這些知道運用到作品的制作當中來。也就是說,雖然這些學生在當時的信息技術課堂上學會了WORD中的操作方法,但他們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提升,沒有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來。
二、培養學生信息意識的策略
“教以生為本。”高中新課程理念倡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個人探索和主體體驗,避免將已有知識或經驗的結果直接灌輸給學生。信息意識具有內在性的特征,是一種隱性知識,往往隱含于社會、生活的實際中,不像常規的書面知識便于學習和接受,僅憑教師層面的挖掘和引導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實踐活動和感悟習得,教師的教學應重視過程的設計、引導,從而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此培養學生信息意識的關鍵是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與感悟。
目前,高中學生課業負擔重,升學壓力大,課余時間和精力有限,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課堂,培養學生較強的信息意識變得非常重要。下面談談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培養學生信息意識的幾種方法與措施:
1.科學的認知是培養信息意識的前提
信息意識首先是對信息時代到來的歷史必然性的一種自覺認識,在這個新的時代,信息作為最新、最有價值的知識的體現,經濟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必然表現為信息的競爭。因此,要讓學生認識到提升自己的信息意識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筆者在教學中一方面從具體的數據出發列舉出信息技術對經濟生活的影響:《紐約時報》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紀一個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的總和,2011年5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4.77億;另一方面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這就使得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特點,信息技術學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發展狀態之中,所以應選取學科中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作為教學內容,因為越是基礎的東西越具有普適性和遷移性,也就越適應于中小學的素質教育及信息意識形成的需要。
2.恰當的案例是開發信息意識的工具
開發和加強學生信息敏感性是培養信息意識的關鍵。而信息敏感性的培養不同于一般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它不易傳授、說教。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注意精選案例、創設情境,適時地體驗、激發和感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信息技術是一門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充分利用其趣味性,結合學生喜好,采用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案例,穿插一些興奮點,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積極的活動是形成學生信息意識的載體
活動是產生主體體驗的重要途徑。相比于單純聽教師的說教、親身參與活動而形成的體驗是刻骨銘心的。信息技術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它涉及到眾多的邊緣和基礎科學,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又具有實踐性、工具性等特點,因而筆者在教學中經常通過各種主題探究活動,與相關學科在內容上相互滲透,拓寬學生知識面,為其信息意識形成提供智力背景。同時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通過觀察、模仿、分析、推理、運用、交流、解釋、調查等一系列方法活動,獲得知識與現象的內在聯系,使其內化為學生的自然意識和自然需求。這樣通過不斷地活動、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能廣泛地遷移知識與方法,提高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滿足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三、巧妙運用方法方式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深入分析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巧妙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
(1)各種教學方法合理采用、百花齊放。講授、演示、任務驅動、分層教學等教學方法是信息技術課堂最常用的幾種教學方法。在以任務驅動為教學模式的信息技術課教學中,變教師向學生硬性灌輸為學生主動探求知識、主動向教師請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多種學習方式優勢互補、相輔相成。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先進學習方式給信息技術課堂帶來了福音。由于學生起點參差不齊,通過教師的統一演示或個別輔導,有時效果并非很顯著,因此可以將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筆者的做法是根據前期的電子檔案資料對學生進行“異質分組”,也就是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能力強弱、興趣愛好進行異質分組,然后組內學生協作學習、相互幫扶、取長補短,組間學生通過競賽方式完成課堂任務,優勝組可獲得一定的平時加分。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會出現小組內部分同學完成所有任務的情況,這就要求組內小組長擔負起監督的職責,給每位組員分配合適的任務并填寫詳細的任務單。只有小組內成員都達到了預定目標,小組才能算獲得成功。
(3)網絡教學平臺按需創設、自由選擇。通過搭建一個功能強大的集教學指導、教學交流、作品發布、作業評價等功能為一體的網絡學習平臺,可幫助學生及時解決課堂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四、積極的評價是激勵信息意識的手段
激勵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內在潛能,使其朝著所期望的目標不斷前進。但是在評價過程中不在于評價學生記憶的準確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練等活動的質量和行為表現,而在于學生觀察、調查、實驗、討論、解決問題等活動的質量和行為表現,以及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興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態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
總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作為發展性教育,是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主陣地,我們應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運用一定的教學藝術和方法,加強教學研究,探索各種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為依據,堅持高效課堂的創新精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一定會更高。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信息技術(必修)[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
[2]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信息化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