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赟
新課程教學提倡實踐、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更新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從而改變學生單純地接受學習。教學中教師更要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即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此,我在平時教學中注重從以下幾方面教學:
一、引導學生分析本學科特點,抓住學科特點去學
思想品德課有其自身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找出規律,有針對性地學習。
(1)思想品德課教材,遵循由形象到抽象,由材料事例到事理的一般認知規律。先以新穎的事例材料,圖文并茂地吸引我們,然后輔以“想一想”、“議一議”、“試一試”、“相關鏈接”等欄目引導我們分析事例,提出和啟發解決問題。最后課本正文部分總結出上述事例所說明的道理,進行闡釋。往往每一段正文的首句、末句或中間一兩句揭示要點道理。把握好課本的這一特點有助于搞好自學。
(2)思想品德課主要解決三類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無論學習哪一課,都可以有意識地從上述三個角度嘗試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在學習做自尊自信的人時,可以嘗試提出以下問題去思考:“什么是自尊?自信?自尊自信者有何表現”、“自尊與虛榮,自信與自卑,自信與自負有何區別”,“做人為什么既要自尊也要尊重他人?為何說自信是成功之基”、“怎樣才能贏得自尊”、“怎樣才能使自己更自信(或你打算如何唱響自己的自信之歌?)”、“如何培養民族自信心”等等。相信經過鍛煉,就會逐漸發現學習這門課的訣竅。
(3)對課堂教學中講明的重點問題和理解的要點,要求學生及時地標注到課本上。如把問題記到答案的旁邊;劃出段落中的關鍵詞、句,標上序號①②③等。課堂上的筆記要簡練,自己能看明白就行,不必面面俱到。完全可以通過課后復習時再加以完善。
二、鼓勵學生運用“讀”的學習方法
“讀”在學習方法中是一項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在政治教學中也尤為重要。政治開卷考試的形式更加注重了學生的知識理解與語言的表達,在新一輪課改以后,新教材的趣味性更強,教材中蘊含著許多故事、名言、案例等,不再枯燥,可讀性增強。在讀書的過程中要注意節題、框題、目題之間的聯系。讀政治課本可以使我們獲得許多益處:
(1)再現、再認知識點。有許多同學在政治課的學習中會出現遺忘的現象,通過閱讀來達到對知識點的再識記。
(2)把握知識結構,增強前后聯系。通過閱讀能夠梳理知識,理清層次,建構知識網絡,明確知識點的位置。
(3)幫助查漏補缺。課本中知識,老師在授課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通過閱讀,可使學生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環節。
(4)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每讀一遍,學生的感性認識就會再進一步,越能深刻地理解其內在含義。
(5)提高政治術語的表達能力。通過閱讀,學生的語感增強,對某問題就能夠用政治術語來解釋。
三、試卷講評采取“互評”法
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作用應該是引導、啟發,課堂應該主要是學生的課堂,課堂上應該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有效地發散和聚合,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真正的鍛煉,也就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的主體,我嘗試地使用了“學生互評”的方式來分析卷。
我是這樣做的:讓學生以同桌為單位,互相針對對方的錯題,進行分析講解,或者共同探討;且每道題的評析都要求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從而給學生以緊迫感,促使其積極思考、提高效率;在學生“互評”之后,再向全班提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由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探究。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態度端正,全員參與,思維積極,氣氛活躍,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四、啟發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教材
華羅庚先生有句名言:學習的過程就是把一本書由厚變薄,再由薄變厚。
所謂“由厚變薄”就是把知識形成網絡,會總結概括知識。為此,我總是要求學生先看課前的目錄,理清每一單元、每一課、每一框、每一目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心中形成知識網絡,明確每一知識點的位置,能用簡要的幾句話甚至幾個詞來概括所學的整本書。如初二下冊就概括為:集體、環保、現代科技、依法治國。
所謂“由薄變厚”就是根據綱要填充基本的知識點,再現知識網絡。如初二下冊的第五單元就可以根據“集體”來再現整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如集體的形式、特征,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怎樣處理這一關系,怎樣面對大集體──社會,怎樣為集體、為社會作貢獻等等。
總之,教無定法,學無定法,能被學生接受,能起到良好作用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