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針刀結合臭氧治療髕下脂肪墊勞損120例
周世民
(長春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關鍵詞〔〕小針刀;臭氧;針灸;推拿;髕下脂勞損
中圖分類號〔〕R274.32〔
第一作者:周世民(1962-),男,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中醫骨傷科學研究。
髕下脂肪墊勞損又稱髕下脂肪墊損傷、脂肪墊肥厚及脂肪墊炎。一般認為損傷或勞損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也可由關節內其他疾病繼發引起,多發生于運動員及膝關節運動較多者,是膝痛癥中最多見的病種之一,主要臨床表現為膝前痛及膝關節功能受限,易被誤診,纏綿難愈。本文分別運用小針刀松解結合臭氧和針灸推拿治療本病效果滿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原發性髕下脂肪墊勞損120例,隨機分為小針刀松解結合臭氧治療(治療組)和針灸推拿治療(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男25例,女35例,年齡41~69歲,平均61.78歲,左側患者22例,右側32例,雙側6例;對照組男23例,女37例,年齡 40~68歲,平均61.66歲,左側患者21例,右側30例,雙側9例。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1)患側膝眼處腫脹、疼痛或酸痛無力,站立、運動或膝關節過伸時癥狀加重,疼痛可放散至小腿或踝部,影響膝關節活動。(2)髕韌帶兩側有輕度腫脹、壓痛,脂肪墊擠壓試驗陽性,膝關節過伸試驗陽性。(3)X線檢查,可排除骨與關節病變。入選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年齡40~70歲,性別不限。排除標準:骨折、腫瘤、結核、髕腔周圍炎、髕下滑囊炎、髕骨軟化癥、心臟病、高血壓及出血性疾病未控制者等。
1.3療效判定治療效果用視覺模擬評分(VAS法)進行評定,記錄治療前和治療后的VAS評分。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功能恢復正常,VAS評分≤1 分,VAS加權值≥75%~100%;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體征明顯好轉,功能基本恢復正常,VAS評分≤3分,VAS加權值50%~75%;好轉:臨床癥狀、體征減輕,但仍遺留部分癥狀、體征,功能障礙,VAS評分>3分,VAS加權值25%~50%;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變化,VAS加權值0~25%〔1〕。
1.4方法
1.4.1治療組患者取仰臥位,屈曲膝關節70°~80°,使足平穩放于治療床上,常規消毒,鋪無菌洞巾、戴無菌手套,在髕骨下緣和脛骨粗隆之間的壓痛點上進針,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行表皮及局部組織麻醉,5 min后,取漢章牌一次性l型4號針刀,嚴格執行定向、加壓分離和刺入的針刀進針原則,使針刀與皮膚垂直,與病變部位肌肉、韌帶的纖維方向一致,快速刺入皮膚,通過皮下組織、髕韌帶,達髕韌帶下與脂肪墊之間。分別在脂肪墊的正中線上和內外膝眼方向,由上而下縱行切開剝離脂肪墊 3~4刀,深度約5 cm (不穿透脂肪墊),務必使髕韌帶與脂肪墊組織之間充分松解后出針刀〔2〕;取臭氧(濃度為30 μg/ml)10 ml于注射器內,行針刀施術處注射,術畢按壓針孔處3~5 min,無出血后,施術處消毒后敷以無菌輔料,仰臥位休息30 min后離院,囑患者3~5 d內禁浴,常規口服廣譜抗生素3 d。每10 d治療1次,2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4.2對照組參照宋柏林等主編的衛生部“十二五”規劃、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推拿治療學》〔3〕。取梁丘、血海、內外膝眼、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伏兔穴位,用1.5寸針灸針,直刺行針得氣后留針20 min,出針后,針孔處酒精棉球擦拭。5 min后,醫生用一手拇、食二指推按兩膝眼處,以酸脹為度,著力不宜過重,再以手掌根部在患處作輕度揉捻、按壓、推法,用力應由輕漸重并有滲透感,以局部有酸脹熱感為度,然后將膝關節各屈曲90°,醫生一手扶膝,一手握踝部。牽引下環轉搖晃小腿6~7次,然后使膝關節盡量屈曲后再拔直。最后醫生用一手拇指持散兩膝眼處,并以手掌捻散膝關節兩側,再將小腿及大腿的肌肉理順。1次/d,10次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
2結果
2.1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無效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n(%), n=60〕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VAS評分〔治療組(7.82±0.87)分,對照組(7.74±0.74)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7,P>005);兩組治療后VAS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明顯降低(P<0.01);治療組治療后評分〔(2.01±0.95)分〕明顯低于對照組〔(13.03±0.82)分〕(t=7.24,P<0.05)。
3討論
髕下脂肪墊呈三角形,充填于膝關節前,位居膝前滑膜之外,髕韌帶的深面,附著于髕骨下1/2后方與髕韌帶后方,由脂肪組織構成,表面覆有滑膜,有增加關節穩定,減少髕骨、髕韌帶與關節囊、骨關節摩擦的作用,起著襯墊緩沖作用和潤滑作用〔4〕。髕下脂肪墊在活動過程中最易受到摩擦而損傷,發生脂肪墊內小血管擴張、血管內充血及小片狀出血、脂肪間質腫脹,淋巴細胞、漿細胞、肥大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脂肪墊表面滑膜增生及滑膜絨毛狀增生等無菌性炎癥反應〔5〕,而髕下脂肪墊無菌性炎癥的存在使膝關節負重力線不均,關節活動變得不協調,刺激髕下脂肪墊神經末梢,致使患者發生持續性疼痛,關節功能受限〔6〕。
本病屬中醫“痹證’、“經筋病”范疇。《素問脈要精微論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邪結于筋,筋傷絡阻,經筋失養,感受風寒,風寒痹阻,血脈不暢所致,不通則痛,故可見膝部經筋疼痛、拘急、活動受限。
小針刀能在病灶處或壓痛點進行疏通、剝離,將瘢痕組織鏟除,解除髕周滑膜嵌頓,使受損處的攣縮、粘連得到松解,促進血液循環,加強營養作用,消除無菌性炎癥,減輕腫脹,改善內環境,打斷惡性循環,恢復關節的動態平衡〔7〕。
局部注入臭氧可以拮抗炎癥因子的釋放,抑制前列腺素、緩激肽及致痛復合物的合成與釋放;中和白介素可溶性受體;抑制α-干擾素,α-腫瘤壞死因子釋放;增加β1-轉移生長因子的釋放〔8〕。從而擴張血管,改善回流,減輕局部的滲出、水腫而發揮抗炎作用;局部注入臭氧可直接作用于上述神經末梢,刺激抑制性中間神經元釋放腦啡肽等物質及刺激抗氧化酶的過度表達,通過清除氧自由基炎癥過程中的炎癥因子從而達到鎮痛作用。
綜上所述,小針刀松解結合臭氧治療髕下脂肪墊損傷具有松解粘連、恢復關節的動態平衡、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無菌性炎癥和鎮痛作用等特點,是一種取效迅速、效果良好、簡便易行和經濟實用的有效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疼痛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9-21.
2龐繼光.推拿治療學〔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205.
3宋柏林,于天源.推拿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78-9.
4李義凱,石瑾,鐘士鎮.髕下脂肪墊解剖學觀測及其臨床意義〔J〕.頸腰痛雜志,1999;20(3):181-2.
5畢勝,王福根,侯京山.兔髕下脂肪墊損傷動物模型的制備和組織病理變化〔J〕.頸腰痛雜志,1999;20(3):181-2.
6李信玉,王軍,王福根,等.髕下脂肪墊損損害性膝關節痛〔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1995;1(1):19-22.
7朱漢章,柳百智.針刀流程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07-9.
8李慶祥,王燕申.臭氧治療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217-19.
〔2014-06-17修回〕
(編輯李相軍/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