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點壽詞別樣紅
(文學類發表作品)
秦玥
(河南大學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宋代祝壽詞之盛,可以說是我國文學史上很獨特的現象,其作家之眾,詞作之豐,構成了詞壇一大景觀,實為別致。
祝頌,即對人的祝賀、祝福、祈愿、歌頌、頌揚等。凡表達這種心愿的作品都可稱之為祝頌文學。祝壽之辭始于先秦,此后綿延不衰,晚唐五代詞體產生時,祝頌題材便也自然進入詞體,祝壽之辭始于先秦,此后綿延不衰。
中國,一個十分強調綱常倫理的國家,自始以來便非常的重視祝壽這一以喜慶祥和為基調的風俗行為,其發生源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心理積淀。
說到壽詞產生的原因可以分為以下三點。首先,壽詞作為一種風俗行為,其產生與南宋王朝的享樂風氣密切相關。金兵揉碎北宋統治者的繁華夢后,偏安的南宋王朝不僅不思收復中原,反而在屈辱中沉迷享樂的奢靡之中,因此,精神空虛的統治者更狂熱地及時行樂,這就造成了社會上的享樂風氣愈演愈烈。而詞作為唱和的附屬品,自然也熱極一時。其次,紹興十二年時,朝廷還專門恢復了廢棄的禮樂制度,開樂禁、置教坊。教坊的設置使得祝壽這種需要借助樂舞以添彩助興的喜慶活動,變得愈來愈熱烈,因而這一時期的壽詞達到一定的數量。無論是皇家慶典還是民間娛樂,通過教坊這一機構,都能極為方便的得以開展,為壽詞的創作及發展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再次,壽詞成了士大夫宣泄心中不滿的途徑之一。長期的風俗奢靡,“士大夫皆厭厭無氣”,那些有志的文人士大夫借助觥籌交錯的祝壽或者祝壽活動,來宣泄自己內心的壓抑以及自我生命價值無從實現的苦悶。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南宋壽詞中多表現的享樂意識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心理的不健康,由此,大批的祝壽詞作為詞人抒發內心的借體而被創作出來,這之中大部分為自我抒情、自我剖析的自壽詞。
每每祝壽對象的不同,詞人的祝壽用詞、語氣及情感的表達都會有很大的不同,由此也可以體現出南宋文人祝壽詞表達的細膩。那么根據祝壽對象的不同祝壽詞又大致可分為祝壽圣、官詞,祝壽親友詞和自壽詞三大類。
南宋壽圣壽官詞數量巨大,對象大多為帝王后妃、上司官僚。出于對身份地位的敬仰與尊崇,這類詞大多充斥著“祝南山圣壽”“圣壽無疆”這樣的諛美之詞,帶有明顯的歌功頌德、粉飾夸贊之意。
而壽親壽友之詞則是最耐人尋味的。正如朱熹所說:“文皆是從道中流出”,“有那情性,方有那詞氣聲音”。可能是因為對象的不同,總覺得這類詞沒有像壽圣壽官那樣的功利需求,而更真實和美好,表現了真情和生命意義的美好。
自壽詞呢,一般在立意與主體上與其他的壽詞大有不同,少了以取悅為目的的供奉諛媚之語,多了自我抒發、自我情懷的表露,少了應酬的那般客套,對自我有深刻的反思與批判 ,多了一份樸實和真誠。也正是如此,使得自壽詞大部分的感傷色調濃厚,掩蓋了以往祝壽詞的喜慶的色彩,多為自我剖析、觸景生情、感慨年華易逝以及聽天由命、知足常樂的思想。
縱觀我國文學的發展,不禁脫口而出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確,每個朝代都有其特別代表的文學形式,那么,壽詞作為獨特的文學現象也是宋代詞學畫卷上璀璨的一筆,從題材到內容可以說是歷代文苑中少見的現象,其作家之眾詞作之豐,都構成了宋代詞壇一大景觀。
(接上頁)
參考文獻:
[1]袁強,語義與語境——淺談現代文閱讀語言理解,中學語文,2008年2月。
[2]黃曼君,中國現代文學語境與古代文學資源,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7月。
[3]黃曼君,中國現代文學語境與古代文學資源(英文),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0年2月。
[4]張艷存; 于向輝,中國現代文學語境與古代文學資源,青年作家,2014年10月。
[5]馬卓昊,淺談中國現代文學語境與古代文學資源,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年2月。
[6]楊洪承,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焦慮與選擇,學習與探索,2004年5月。
[7]許祖華,后現代語境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1月。

作者簡介:魏瑤,1993.06,重慶三峽學院大學本科學生。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007-01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C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