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璨
(南通大學交通學院,江蘇 南通226019)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各高校都在積極推動教育體制改革,為培養更為優秀的新世紀復合型人才做出努力。其中,就包含應該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教務管理體制內容。從以前的學年制,到現在的學年學分制,到以后的完全學分制。學分制是把規定的畢業最低總學分作為衡量學生學習量和畢業標準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它要求充分擴大學生選課范圍和開課規模,以實現自由選課。本文根據選課制的特點和要求,以學分制的基礎理論為指導,研究適應選課制的現代網絡技術,建立完善的現代化公共選修課程管理系統,便于強化課程的配置與管理和優化教學資源,促進計算機技術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應用。
選課系統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模塊[1]:
1)用戶管理模塊。本系統的用戶為教務管理員、教師和學生,用戶必須通過服務器端進行認證后方可登陸,并根據不同的用戶分配不同等級的權限。用戶可在此模塊中對自己的信息進行修改、添加、刪除。
2)課程管理模塊。教務管理員須將必修課程、本學期選修課程最多門數、課程開設的最少選修人數等參數錄入系統中,做好學生選課前的準備工作。
3)選課管理模塊。學生在規定的選課期限內實時交互式的選課,查詢自己已選擇的課程,若某門課程的選課人數未達到規定的開課最少人數,則該門課程取消,并提醒選該門課程的學生重新選課;若選課人數超過規定的修課人數上限,則給選擇該門課程的學生一次抽簽機會,抽中則選上,未抽中則須選擇其它科目。
4)課表查詢模塊。本系統用戶可以在非選課時間內查詢全校開設課程的信息。
數據庫的設計直接影響到整個系統的性能。設計數據庫時以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實時性好、冗余少和并發能力強為主要原則[2]。本系統的實現涉及到三個實體:學生、課程、教師,他們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

圖1
從此E-R圖中可以看出,學生-課程、教師-課程之間是多對多的關系,也就是說一個學生可以選多門課程,一名教師可以教多門課程,一門課程可以被多個學生所選可以被多名教師所教。學生-課程-教師的關系可以用4個表來實現:學生表(Student)、課程表(Course)、教師表(Teacher)、選修表(StuCou)。前三個表的主碼分別為學號、課程號、教師號,這3個主碼構成了選修表的外鍵主碼。
該系統使用前需要教學管理人員將本學院每個學期的必修課、選修課導入到系統中,并且為每門課程設置對應的學期才可選。
選課時間分為三個階段:
1)正常選課階段;在此階段,每個學生都可以登錄到選課系統選擇必修課、專業課、任選課。由于任選課是全校的學生都可以選擇,而修課人數又有限制,因此為了選修某門課的人數過多而造成系統擁擠,本系統不采用“先到先得”的模式,而選用“抽簽”模式。對于課程的選課人數未達到15人的,則本學期停止開設該課程。
2)抽簽階段;正常選課階段結束后,對于人數超過修課上限的任選課,學生可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抽簽,抽中則可以修讀本門課程;未在規定時間內抽簽的學生,則由系統隨機分配一個結果。
3)重新選課階段;此階段是針對抽簽失敗或正常選課階段選課失敗的學生,給予他們重新選擇課程的機會,此時選課的學生已經很少,則采用“先來先服務”的處理方式。
選課時間結束后,系統的所有用戶均可查詢全校的課表,學生可以確定自己的上課時間和地點,更可以旁聽想選而未選上的課程。教師可以查詢授課的時間和地點。
選課系統有兩種體系結構:Client/Server結構和Browser/Server結構。對于C/S結構來說,它的響應速度快,但是維護成本昂貴且投資較大。對于B/S結構來說維護和升級方式簡單,但是應用服務器運行數據負荷較重。考慮到這兩種結構的特點,本系統采用C/S和B/S相結合的混合模式,對系統的安全性要求高、交互性強、數據處理量大且要求處理頻度高的用戶采用用C/S模式[3],使用客戶端軟件來訪問數據庫,從而降低通訊開銷;而一般用戶則采用B/S模式,用瀏覽器來進行訪問,從而減輕分布難度,避免客戶端軟件的更新問題。
選課系統的功能模塊如圖2所示:

圖2 選課系統功能模塊圖
本文對選課系統的功能模塊進行了詳細的設計以及分析,為基于學分制的教務管理系統的開發奠定了基礎,后期可以利用以LAMP為架構的Web開發平臺,使用eclipse的全新可視化的Windows應用程序開發工具,后臺采用SQLServer數據庫來進行系統開發。
[1]張傳宏,李緊.基于學分制選課系統的設計和實現[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6.
[2]陳金剛,陳建勛,符海東.面向學分制的選課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武漢化工學院學報,2006.
[3]葉勝強.學分制教務管理系統中選課子系統的分析與設計[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