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手術與經腹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大腸癌臨床療效的比較
黃景華
(泉州市第一醫院腫瘤外科,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目的比較腹腔鏡手術與經腹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大腸癌(CRC)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該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80例CRC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兩組,研究組患者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使用經腹直腸癌根治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術后轉移復發率及5a無瘤生存率,同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生存質量變化情況。結果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1個月消化病生存質量指數(GLQI)總分較術前明顯升高,且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轉移復發率及5a無瘤生存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CRC療效顯著優于傳統經腹直腸癌根治術,且安全性高,可明顯改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大腸癌;腹腔鏡手術;經腹直腸癌根治術
中圖分類號〔〕R735.3+4〔文獻標識碼〕A〔
第一作者:黃景華(1966-),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腫瘤微創方面的研究。
大腸癌(CRC)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臨床有效治療手段以手術治療為主,傳統手術常采用經腹直腸癌根治術〔1〕。近年來,隨著微創理念及技術的發展,腹腔鏡已逐漸應用于CRC手術,并逐步取代傳統開腹手術,其應用于CRC 的療效、安全性及可行性已得到廣泛認可〔2〕。本研究使用腹腔鏡手術對我院收治的CRC患者治療療效進行臨床評價。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CRC患者,均符合WHO CRC診斷標準〔3〕,并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27~79〔平均(45.3±7.9)〕歲;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Ⅰ級5例,Ⅱ級72 例,Ⅲ級3例;病程3~28個月,平均(8.9±5.6)個月。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腎、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及全身系統性疾病,腫瘤病灶無轉移。按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兩組,研究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46.0±8.1)歲,病程(8.9±5.0)個月,ASA分級:Ⅰ級2例,Ⅱ級36例,Ⅲ級2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45.5±7.6)歲,病程(9.0±5.9)個月,ASA分級:Ⅰ級3例,Ⅱ級36例,Ⅲ級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ASA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嚴格檢測其基本生命指標,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經腹直腸癌根治術,行全身麻醉聯合連續硬膜外麻醉。手術嚴格按照腫瘤根治原則操作,依據腫瘤位置及大小,相應腹部做切口行經腹直腸癌根治術。研究組患者使用腹腔鏡手術,麻醉方法同對照組,首先于臍部作一觀察孔,插入腹腔鏡觀察,腫瘤下緣距肛緣<5 cm者行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miles 手術),在左下腹作一造瘺口,從該切口拖出乙狀結腸,腫瘤切除后行乙狀結腸造瘺。其他腫瘤下緣距肛緣>5 cm者行非miles 手術,在相應位置作一4 cm左右保護切口,拖出直結腸并切除腫瘤,手術過程均在腹腔鏡直視下,使用超聲刀完成。兩組手術均由同一組醫生完成,均嚴格按照腹腔鏡手術及傳統經腹直腸癌根治術原則實施手術,所有患者術前均未接受輔助化療。
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采用消化病生存質量指數(GLQI)調查表對兩組患者手術前及術后1個月生存質量進行評估,主要包括疾病及治療相關癥狀和體征、生理功能、社會活動及心理情緒狀態等4個方面36 項內容,總計144 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對所有患者進行門診、電話及郵件等方法隨訪,并統計并發癥發生率、轉移復發率及5a無瘤生存率。并發癥發生率: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吻合口瘺及肺部感染的并發癥發生情況;轉移復發率:腫瘤局部復發及淋巴結、遠端臟器轉移率;5a無瘤生存率:5年無瘤生存率。

2結果
2.1兩組患者一般手術指征比較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組別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排氣時間(h)住院時間(d)研究組132.5±15.460.1±16.02.3±0.67.2±3.8對照組156.3±17.2215.4±23.54.6±1.116.8±3.9t值6.5234.5511.6111.15P值<0.05<0.05<0.05<0.05
2.2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研究組患者術后1個月GLQI總分〔(125.3±4.3)分〕較術前〔(113.0±5.8)分〕明顯升高,且高于對照組〔(113.1±5.4)分〕(t=11.17,P<0.05),對照組術前為(112.9±5.7)分。
2.3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2.5%,5例)明顯低于對照組(27.5%,11例)(χ2=3.87,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轉移復發率(22.5%,9例)及5a無瘤生存率(77.5%,31例)與對照組(30.0%,12例;70.0%,28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CRC復發率、轉移率及死亡率均較高,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4〕。目前手術切除術是CRC的主要治療手段〔5〕。傳統術式為經腹直腸癌根治術,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腹腔鏡手術逐漸取代傳統開腹術,其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及安全性高等優勢,對挽救患者生命健康、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及微創優越性已得到廣泛認可〔6~8〕。目前,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臨床治療療效的評價已不再單純關注患者治療效果,更多側重于患者術后生存質量的提高〔9,10〕。本研究提示腹腔鏡手術治療CRC不僅臨床效果顯著,且可明顯改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即患者對自身健康恢復的信心、生理功能及社會生活能力均明顯提升。另外,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術后轉移復發率及5a無瘤生存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主要是由于使用腹腔鏡治療手術切口小,可明顯降低患者術后切口感染及吻合口瘺發生率,因此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CRC療效顯著優于傳統經腹直腸癌根治術,安全性高,且可明顯改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參考文獻
1李明江,馬森,王瑞,等.腹腔鏡手術和經腹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左、右側大腸癌的臨床療效分析〔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2;29(11):867-9.
2曹廣,陶振洲,伍冀湘,等.腹腔鏡及開腹手術在大腸癌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及其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2;33(1):59-62.
3陶振洲,伍冀湘.懸吊式腹腔鏡手術在大腸癌治療中的應用及其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2013;8(7):958-60.
4梁學敏,譚康聯,張思奮,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后大腸癌患者生存質量的評估及比較研究〔J〕.中國內鏡雜志,2013;19(11):1145-9.
5歐陽亮,李洪君,唐小龍,等.CEA mRNA在大腸癌患者微轉移早期預測中的意義〔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4):739-43.
6潘偉火,郭貴龍,應曉江,等.腹腔鏡大腸癌手術對機體內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響及臨床意義探討〔J〕.中國內鏡雜志,2011;17(6):591-3.
7覃忠衛,呂建生,黃海舸,等.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切除術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0):44-5.
8林繼升.腹腔鏡手術治療老年晚期大腸癌合并轉移患者臨床分析〔J〕.海南醫學,2013;24(16):2436-7.
9潘文勝,周星璐.早期大腸癌內鏡下治療〔J〕.實用腫瘤雜志,2013;28(3):232-6.
10劉新義.腹腔鏡輔助下手術對大腸癌根治術患者圍手術期營養狀況的影響〔J〕.實用癌癥雜志,2014;29(8):999-1001.
〔2014-11-12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